氣候變遷管理-公司治理-永續發展專區 - 台灣電力公司

loading 3

詳  閱  報  告  書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

 

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台電長年以來高度關注氣候變遷帶來的變動與挑戰,積極採取應對措施。2022年起主動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架構,由高階主管綜合考量公司整體策略,以及各單位實際營運狀況,推動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管理流程與因應行動,強化氣候因應韌性,並揭露TCFD的4項核心元素如下。

核心元素 執行情況
治理
  • 董事會為氣候風險最高指導單位,定期審視氣候風險議題
  • 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發會)負責管理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另由風險管理委員會每年滾動檢討環境與氣候變遷風險。兩個委員會每年定期向董事會報告
  • 永發會下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專案小組」推動工作。該小組由永發會執行秘書督導、企劃處主政整合,每年定期召開專案小組會議,召集相關單位研議推動氣候變遷管理工作
  • 依循國家 2050 淨零排放路徑,訂定淨零轉型策略,並由董事會審議
策略
  • 每年跨系統 / 事業部鑑別及分析短期(短於 3 年)、中期(3-5 年) 及長期(超過 5 年)的氣候風險與機會,並由高階主管依整體公司營運面向考量,篩選出年度重大風險及機會
  • 針對重大實體風險、轉型風險與機會,進行影響評估、因應策略擬定,並評估重大財務影響
風險管理
  • 應用 TCFD 架構,建立全公司氣候風險鑑別流程
  • 每年考量氣候變遷趨勢與相關法令規範,跨系統評估重大氣候風險與機會,並擬定因應方案。氣候相關風險 / 機會評估結果經「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專案小組」審議後納入永續報告書,並向永發會 / 董事會報告
  • 氣候相關風險已列為風險管理委員會每年滾動檢討項目,以及永發會下各小組不定期研討主題
指標目標
  • 參照 TCFD 七大指標類型,針對鑑別之風險與機會制定相應指標與目標
  • 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及相關子法規定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與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並擬定自主減量計畫

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管理流程

 

台電於2024年深化風險與機會鑑別工作,舉辦「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鑑別高階工作坊」,為確保分析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之「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以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之「IPCC氣候變遷第6次評估報告」(IPCC AR6),綜合考量台電營運特性等多元情境,由董事長、總經理、4大事業部、4大系統及綜合研究所高階主管共同參與,全面審視氣候變遷對公司短、中、長期營運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宏觀的視野進行風險與機會鑑別,並建立因應策略。

 

01

氣候風險與機會鑑別

02

氣候風險與機會分析與評估

03

氣候風險與機會因應策略研擬

04

指標、目標設定與監測
 

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因應策略

針對上述重大風險與機會,由相關單位針對其衝擊或 影響擬定因應策略。同時透過跨部門會議與訪談,評 估氣候相關議題對公司營運與財務影響項目,並以全 公司 角度進行彙整,詳細評估結果如下表。

實體風險
轉型風險
機會
因子項目 衝擊描述 財務衝擊 因應策略 財務影響
極端高溫與平均氣溫上升 尖峰負載飆升及夏季延長,影響調度及需求面管理 營運成本增加
  • 考量極端高溫,進行負載評估與備用容量研究
  • 建設或擴建燃氣複循環機組,提升系統供電裕度
  • 建置具自動頻率控制之儲能系統
  • 大量布建智慧電表引導用戶改變用電行為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發電效率及發電量下降
  • 根據歷史氣溫調整機組進氣溫度以維持效率
  • 定期巡檢設備以減少非必要用電
營運成本增加
經常性戶外作業人員熱疾病致工時受限,工期展延
  • 將高溫納入人力調度考量,制定熱危害預防措施
  • 依據溫度變化調整施工時間
  • 模擬高溫演練,提升應變能力
颱風強度及侵襲模式改變 電力設備毀損無法正常運作,中斷供電之用戶數及時間增加 營運成本增加
資產價值減少
  • 依據中央氣象署颱風預測結果評估風險,擬定應變調度規劃,利用智慧電表掌握停電情況迅速搶修
  • 於颱風季前完成檢查演練,加強低漥地區巡檢與防淹措施,測試緊急發電機組應對停電
  • 評估高風險地區電力設備地下化工程可行性,並在合適區域推動地下化工程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鹽塵害加劇,造成長時間停電 營運成本增加
  • 定期進行礙子清掃、塗抹矽油膏檢查,使用觀測系統監測鹽塵附著情況
  • 規劃增加執行人力,提升礙子清掃頻率
營運成本增加
暴雨造成水質混濁度提高,致水力電廠無法配合調度運轉
  • 水力電廠可行性研究考量水質混濁度增加因素,降低新水力電廠受高濁水影響調度之可能性
降雨模式變化 氣候變遷導致強降雨或乾旱,致水力電廠無法配合調度運轉 營運成本增加
  • 依據中央氣象署乾旱預警資訊,提前進行水資源管理以及機組運轉檢測
  • 未來於水力電廠開發時,考量極端降雨或乾旱之水文資料
營運成本增加
落雷強度及頻率增加 電力設備設施損壞,進而造成停電 資產價值減少
  • 進行避雷器安裝及電網防雷設計等措施,加強易受雷擊區域設備的檢查與維護,並迅速修復損壞設備
  • 建置雷雨胞監測系統,分析數據以提升電力系統的自動化監控與應變能力,透過調度人員迅速應對 突發事件,減少災害影響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海平面上升 因暴潮或淹水,致配電系統及設備損壞 資產價值減少
  • 加強原有廠區及變電所基地設置防水閘門、防洪堤、防水牆等防洪設施
  • 新建廠區或變電所則選擇較高地勢廠址,建置防洪設備設施
資本支出增加
發電廠冷卻循環水進水口斷面減少 營運成本增加
  • 定時記錄進水口水深與循環水泵出口壓力與歷史平均值比較,監控冷凝器壓力以維持真空度
營運成本增加
因子項目 衝擊描述 財務衝擊 因應策略 財務影響
政策與法規調整 配合淨零政策,於供給面、電網面及需求面均需因應調整相關規劃及相應財務需求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供給面:

  • 因應政府淨零政策,短期投入低碳燃氣、提高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占比,中長期投入前瞻淨零技 術之研發,如氫能、氨能及碳捕捉技術等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電網面:

  • 配合國家政策,推動風電及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併網工程,提升併網量並設置過載保護機制等穩 供機制
  • 建置智慧電網,運用AI及大數據等技術優化電網調度,降低資源浪費
  • 推動儲能技術研發與應用,穩定再生能源供應

需求面:

  • 推動智慧電表系統,並透過台灣電力 APP 及高壓用戶服務入口網提供用戶即時用電相關資訊,協 助用戶自主用電管理;為工商用戶提供節電訪視及節能診斷服務
資本支出增加
碳費開徵,將導致成本增加 營運成本增加
  • 依據國家淨零排放政策,制定量化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及提報自主減量計畫,以爭取碳費優惠費率
營運成本增加
採用低碳技術與產品/服務 輸配電力設備需更換為低碳產品,將導致成本增加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 依穩固供應鏈確保低碳設備及產品的穩定供應
  • 與國內廠商協同開發環保低碳設備,以降低設備國外運輸之需求,減少設備採購之排碳與成本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需進行前瞻能源(如海洋能、地 熱、氫 / 氨能、碳捕捉及封存等) 落地應用,將導致成本增加等
  • 持續與國際交流,掌握海洋能、地熱、氫 / 氨能、碳捕捉與封存(CCS)等前瞻能源技術發展趨勢
  • 執行小規模示範計畫,進行技術可行性與成本效益評估,累積經驗以降低導入風險
低碳發展仰賴綠能人才及其技術,若技術工不足,將導致工程進度延宕或需投入額外資源等
  • 採用可降低人力需求之工法,降低材料浪費、節省人力需求與施工時間,必要時引進國外人力或機具
  • 督促承攬商履約、控管工程期程
原物料採購成本上漲 全球因應減碳趨勢,短期發展增氣減煤,中長期發展燃氫等前瞻能源,恐使機組及相關設備投資成本上升、交期延長,另低碳燃料需求增加,將使燃料成本上升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 透過燃氣興建計畫及高效機組提升燃料使用效率
  • 自建接收站降低供應風險,推動燃料長約及投資具潛力的國內外燃料生產公司,確保供應穩定並降低成本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因碳費轉嫁,致使原物料價格上漲,造成新建設施工程及除役拆廠成本增加等
  • 透過「建築資訊模型(BIM)」可於設計階段與施工階段,檢核機電設備或管線與結構之衝突,以減少施 工期間變更設計,降低施工材料浪費
  • 納入最新科技發展與國際實務經驗,增進工作效率以減少支出及預算控管
營運成本增加
因子項目 衝擊描述 財務衝擊 因應策略 財務影響
研發新產品 / 服務及進入新市場 發展及提供多元化綠電及低碳商品 營運增加
  • 選擇自有案場進行再生能源憑證審查及裝設電表轉供計量
  • 透過市場調查了解需求端要求,規劃符合市場需求的綠電商品
營運成本增加
推動多元需求面管理措施(如時 間電價、需量反應、節約能源等) 資本支出減少
  • 根據電力供應現況,推出住商用戶適用的需量反應與新時間電價方案,鼓勵離峰時段用電
  • 推動智慧型電表換裝,提升用電管理便利性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採用低碳能源或新技術 提前投入前瞻能源(如海洋能、 地熱、氫 / 氨能、碳捕捉及封存等),可於國內領頭跨足技術發展、降低碳排需求或開展國際合作機會等 企業聲譽提升
  • 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持續調查與選定適合的先導試驗場址進行混氨、混氫氣渦輪發電及碳捕捉封存技術測試
  • 透過審慎評估投資報酬率、爭取政府補助、善用綠電躉購費率及參與碳權交易,提升綠色競爭力
  • 應用政府前瞻技術或科研預算支援相關技術發展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持續擴大低碳能源(如風電、光 電、水力、燃氣等),增加低碳電力 企業聲譽提升 營收增加
  • 因應低碳再生能源開發,持續規劃風電、光電、水力、燃氣等相關計畫
  • 結合燃氣機組與碳捕捉技術,及發展混氫、混氨技術以降低碳排量
  • 透過與企業或用電大戶異業結盟,共同推動低碳電力計畫
提高供電韌性 提高微電網及資通訊 (ICT) 發展,增進系統韌性並提高未來發展性 營運成本減少
  • 強化數據中心與 ICT 基礎設施,提升雲端計算與數據存儲能力,支援供電系統的數據與智能分析應用與其他多元維運需求
  • 增進資通安全防護能力以強化系統韌性
  • 推動防災型微電網,持續提供技術協助以利地方政府建置
營運成本增加
資本支出增加
擴大電力交易市場參與,並協助系統供電安全與穩定
  • 透過電力交易平台引導民間分散式電源提供輔助服務,增加供給來源
營運成本增加

氣候風險與機會分析

「高階工作坊」深度討論與鑑別出6類實體風險、6類轉型風險及9類機會,後續依照風險與機會的「發生可能性」及「衝擊與影響程度」進行分析,並針對各項風險與機會進行排序。經綜合考量企業營運發展策略、穩定供電之核心使命及國家能源政策趨勢,為確保資源有效配置及管理效益最大化等因素,最終篩選出5大實體風險、3大轉型風險及3大機會,為台電優先關注重點。

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矩陣

 

指標與目標

為進行氣候變遷管理工作之績效衡量與成效追蹤,台電依循TCFD建議之7大指標類別制定指標與目標,此外,亦系統性盤查與監控溫室氣體排放量,強化碳排放總量之管理,降低氣候風險,並支持低碳轉型目標。

指標類別 指標項目 至 2024 年成果/未來目標
溫室氣體排放 揭露範疇 1、2 排放總量 範疇 1 (直接排放):9,145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範疇 2 (能源間接排放):227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火力機組(溫室氣體)淨排放強度 較 2016 年減少 11.7%,目標 2030 年前減少 17%
實體風險 每戶平均停電時間(SAIDI 值) 15.831 分鐘/戶·年,目標 2030 年為 15.5 分鐘/戶·年
每戶平均停電次數(SAIFI 值) 0.209 次/戶·年
配電饋線自動化 達 9,784 條
轉型風險 燃氣機組累積總容量 13,953 MW,目標 2030 年提升至 25,924 MW
再生能源併網容量 20,426 MW,目標 2030 年提升至 41,718 MW
台電系統中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 11.9%(約 300 億度),目標 2030 年提升至 24.1%(約 680 億度)
氣候相關機會 導入混氨技術/導入混氫技術 林口及大林電廠混氨示範驗證:2025 年完成混氨 5%(熱量比) 以上可行性研究,2030 年前各擇一部機組混氨 5%(熱量比)以上興達電廠混氫示範驗證:2023 年燃氣機組已完成混氫 5%(體積 比)試驗,2025 年起規劃完成混氫 7~10%(體積比)驗證
推動碳捕集與封存之先導場域建置 台中電廠 2,000 噸先導試驗計畫:
  • 碳捕集測試廠:2024 年完成地質鑽探工作,目標於 2027 年 3月啟動 2,000 噸 / 年捕集量
  • 碳封存測試廠:2024 年決標,目標於 2028 年 10 月啟動 2,000 噸 / 年灌注計畫
需量反應 參與量達 3.4GW
資本配置 強化電網韌性計畫 2022 年至 2032 年推動「分散電網工程」(4,379 億元)、「精 進強固電網工程」(1,250 億元)及「強化系統防衛能力」(16.9 億元) ,截至 2024 年止共投入 1,374 億元
燃氣建置費用 預計 2011 年至 2035 年總投入 9,746.3 億元,至 2024 年止共投 入 2,986.3 億元
發行綠色債券 截至 2024 年止發行金額達 1,112 億元
內部碳定價 內部碳定價 台電內部已參考減量成本、法規罰鍰及市場價格等因子,制定內 部碳定價制度
薪酬 薪酬 高階主管考核項目已涵蓋 ESG 具體績效
訂閱電子報

必填

必填

信箱格式錯誤

確認送出

傳送中

已送出

送出失敗

請檢查您的網路環境,並重新送出,如持續發生請洽網路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