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網推動
「微電網」是一種整合發電、儲能與能源管理的小型電網,可獨立運作或與台電電網併聯,提升供電穩定與防災能力。為推動能源自主與綠能發展,台電已在偏鄉與離島導入微電網技術,以達電網「平時穩固,災時韌性」之目標。此外,台電為加強區域電網韌性,已於本島擇8處二次變電所推動區域電網儲能計畫,以擴大微電網應用範圍。
發展微電網與除能整合技術
台電為提升偏遠地區及離島在災害中的電力調適能力,推動微電網建置,結合分散式電源、儲能設備與電能管理系統,平時可與主電網連接,停電時則具自給自足能力。防災型微電網已於福山國小及多地推動,能於災害中自主供電72小時以上,提供基本用電。離島型微電網則以再生能源與儲能為主,降低柴油使用,助攻低碳島目標,並需在地方支持下進行。另配合能源自主政策,台電於變電所推動區域電網儲能計畫,導入儲能與柴油發電系統,可在停電時局部供電。2024年啟動五所示範場域,預計2026年前完成八所測試,總儲能容量達4MW以上,強化電力調度與供電韌性。
離島電力規劃邁向綠能低碳島
台電持續提升離島供電品質,2018年於七美設置首座離島智慧微電網示範系統,2020年起推動智慧電網,將金門打造為「智慧低碳示範島」,並建置智慧變電所與配電自動化系統,有效降低供電事故,全區也已完成智慧電表安裝,強化電網穩定性。目前金門總裝置容量達113.3MW,可支應尖峰用電需求60MW,預估至2031年增至65MW仍綽綽有餘。未來,台電將持續推動綠能建設與電網韌性強化,穩定提升離島地區供電品質。

儲能系統功能及安全規劃
為因應再生能源併網帶來的間歇性問題,台電建置儲能設備以穩定電網頻率、提升調度彈性,確保供電穩定。自2021年營運電力交易平台,2022年起導入E-dReg儲能技術,規劃至2025年完成1,000MW儲能系統,包括160MW自建電池儲能與840MW儲能輔助服務,透過快速充放電維持頻率穩定。截至2024年,台電已完成160MW儲能系統,包括台南鹽田光電(20MW)、高雄路園變電所(20MW)、龍潭超高壓變電所(60MW),冬山儲能系統(60MW)亦預計於2024年11月啟用。這些儲能設施有助於平緩電力波動、降低系統風險,強化供電穩定性,提升再生能源調適能力。
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預測準確度
台電因應能源轉型與供電結構調整,推動電網與發電設備升級,建置再生能源即時監控系統與智慧電網,以提升發電效能與調度彈性。透過整合配電級再生能源管理平台(DREAMS)、智慧電表(AMI)及預測資訊,強化電力調度與供應穩定性,並導入燃煤機組即時監測與大數據分析,降低故障率與提升可靠度。同時,台電與英國Reactive Technologies Limited(RTL)合作進行電力系統慣量即時量測,結合AI與氣象資料強化再生能源發電預測精度,提前掌握天候變化,協助機組調整與電網平衡。此舉有助穩定再生能源併網,支撐供電穩定並邁向綠能轉型與淨零目標。

再生能源併網政策
01提升離岸風電併網量能
臺灣中部外海擁有絕佳風力條件,台電為配合政府離岸風電2020~2025 年遴選及競價、2026~2031 年第一階段區塊開發政策,除盤點既設電網約3.5GW可併網容量外,另加計先前規劃兩期之離岸風電加強電力網計畫,共可提升約17GW 併網量,共計約20.5GW。
02提升太陽光電併網量能
臺灣中南部的熱情豔陽是珍貴的自然資源,昔日人們善用日光發展鹽業,於今則延續向天借光的傳統發展太陽光電。台電規劃於2022~2025 年間,為太陽光電完成9 站再生能源變電所及10 線相關輸變電引接線路的強化工程,再額外增加6.5GW(十億瓦)電網可併網容量。
03匯集區域綠能規劃直送用電中心
規劃新建柳科超高壓變電所及345kV 超高壓線路,為南部科學園區(南科)就近供應太陽光電案場的綠能;另規劃新建北苗超高壓變電所及345kV 超高壓線路,讓中部離岸風電的綠能可以直達新竹科學園區(竹科)。藉由設置直送用電中心,提高電網的分散程度,把雞蛋放到不同籃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