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光珊色

進水口的蝴蝶魚(V)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V。 在這一集我們介紹兩種蝴蝶魚,黑背蝴蝶魚(Chaetodon melannotus)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淡黃色,背部黑色;體側具21-22條斜向後上方之暗色紋;頭部鑲黃緣的黑色眼帶窄於眼徑,僅延伸至喉峽部。各鰭金黃色;胸鰭淡色,僅基部黃色;尾鰭前半部黃色,後半部灰白色,中間具黑紋。 鏡斑蝴蝶魚(Chaetodon speculum)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微凸起,鼻區處凹陷。吻微突出。體與各鰭黃色;尾鰭後部白色;頭部具約等於眼徑之黑眼帶,向下延伸至腹緣;背鰭中央下方之體側具有一與頭長相等之黑斑。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VI),關於進水口蝴蝶魚科魚類介紹,即將邁入尾聲,下次我們將介紹最後數種於進水口曾拍攝到的蝴蝶魚種,千萬不要錯過喔。
進水口的蝴蝶魚(Ⅳ)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Ⅳ)。 在這一集我們介紹兩種蝴蝶魚,華麗蝴蝶魚(Chaetodon ornatissimus) 體高而呈卵圓形,最大的特徵為體側具6條斜向後上方燈色至黃褐色橫帶。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白色至灰白色,頭部、體背部及體腹部黃色;頭部具窄於眼徑之眼帶;眼間隔黑色;吻部亦有一條向下短黑帶;下唇亦為黑色。胸鰭、腹鰭黃色;尾鰭中間與末端各具一黑色帶。華麗蝴蝶魚在進水口為偶見,但其漂亮的斜紋卻讓人一見到就難以移開目光。 雷氏蝴蝶魚(Chaetodon rafflesii)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凹陷。吻突出而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及頭部檸檬黃色;體側鱗片具斑點,形成平行交叉之條紋為其主要特徵;頭部具窄於眼徑黑色眼帶,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各鰭皆黃色;背鰭軟條後緣黑色;臀鰭緣具一窄黑紋;尾鰭有一黑色帶,末稍灰黑色。幼魚背鰭軟條部具眼點,隨著成長而漸消失。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V),下次我們將再介紹數種進水口常見的蝴蝶魚,千萬不要錯過喔。
進水口的蝴蝶魚(Ⅲ)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Ⅲ)。蝴蝶魚的顏色大多鮮豔,就好像在珊瑚礁枝枒間飛舞的蝴蝶。 在這一集我們介紹兩種蝴蝶魚,克氏蝴蝶魚(Chaetodon kleinii)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淡黃色,吻端暗色;體側於背鰭硬棘前部及後部的下方各具有一條不明顯的暗色帶;頭部黑色眼帶略窄於眼徑,在眼上下方約等寬,且向後延伸達腹鰭前緣。背鰭及臀鰭軟條部後部具黑紋及白色緣;腹鰭黑色;胸鰭淡色;尾鰭黃色而具黑緣。點斑橫帶蝴蝶魚(Chaetodon punctatofasciatus)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檸檬色,腹部較淡黃色;體側各鱗片具一暗點,接近鰭部之斑點較小;體側上半部另外約有7條暗色橫帶;頭部具窄於眼徑之鑲黑及白邊的金黃色眼帶;頸背黑色;尾柄橘色。背、臀鰭具金黃色緣,內側則有黑線紋;胸鰭、腹鰭淡黃色;尾鰭基部黃色,中間具一黑色帶,後端淡色。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IV),進水口因緣際會下,成為墾丁最少破壞的保護區,下次我們將再介紹數種進水口常見的蝴蝶魚,千萬不要錯過喔。
進水口的蝴蝶魚(II)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II。大部份蝴蝶魚具一條黑色縱帶貫通眼睛,這也是欺敵的一種視覺效果。 在這一集我們介紹兩種蝴蝶魚,曲紋蝴蝶魚(Chaetodon baronessa)體呈前尖後圓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灰藍色,體側具有約11條呈「ㄑ」狀的垂直紋;頭部另具三條黑色鞍狀帶,第一條在吻部,第二條為眼帶,眼帶窄於眼徑,但在眼下方較寬,且向後延伸達腹鰭前緣,第三條由背鰭硬棘後方經鰓蓋至腹鰭後緣,上述三條黑色帶間為銀白色。背鰭後緣及臀鰭後緣為藍黑色;尾鰭後端具白緣。 揚旛蝴蝶魚(Chaetodon auriga)體呈橢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稍內凹。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前部銀白至灰黃色,後部黃色;體側前上方具5長條及3短條之向後斜上暗帶,後下方則具8-9條向前方斜上之暗帶,二者彼此呈直角交會;眼帶於眼上方窄於眼徑,眼下方則寬於眼徑;背鰭和臀鰭具黑緣;尾鰭後端前具黑緣之黃色橫帶;幼魚及成魚於背鰭均具眼斑。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III),下次我們將再介紹數種進水口常見的蝴蝶魚,千萬不要錯過喔。
進水口的蝴蝶魚(I)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I。蝴蝶魚(Butterflyfishes)泛指蝴蝶魚科(Chaetodontidae)的魚類。占全世界種類約22%。蝴蝶魚是極度依賴珊瑚生存的魚種,珊瑚提供它們躲避敵害與食物。 弓月蝴蝶魚(Chaetodon lunulatus)是進水口最常見的蝴蝶魚,身體略呈橢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短而略尖,身體乳黃色,最特殊的莫過於體側具約20條與鱗列相當的紫藍色縱帶;頭部黃色,具有3條黑色橫帶,中間橫帶跨過眼睛,窄於眼徑。背鰭及尾鰭灰色,臀鰭橘黃色,背鰭、臀鰭及尾鰭基底均具鑲黃邊的黑色帶;腹鰭黃色;胸鰭淡色。 川紋蝴蝶魚(Chaetodon trifascialis)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中長且突出。魚體呈橢圓形,但背鰭與臀鰭末端寬大,與尾鰭基部相連略呈方形,特色是體側具14-20條藍黑色“ㄑ”形紋;頭部具與眼徑約同寬之黑眼帶,向下延伸至腹緣。成魚背、臀鰭黃至黃橙色;腹鰭黃色或淡色;尾鰭基部黑色,後部黃色,另具黑緣。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II)下次我們將再介紹數種進水口常見的蝴蝶魚,千萬不要錯過喔。
墾丁海域的水下風光-後壁湖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_墾丁海域的水下風光-後壁湖。後壁湖指的是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進水口西南向海岸至出水口的沿岸海域。這一片海域珊瑚生長良好,魚群眾多,大多時候無流無浪,所以也非常適合初級潛水員,甚至是初次下水體驗潛水的最佳去處。 首先介紹的是後壁湖雀屏珊瑚區,為坐落在水深約10~12米深的沙地上的珊瑚礁區,獨特的是此珊瑚礁大部分由同一種珊瑚(柱形雀屏珊瑚, Pavona clavus)所構建而成,高約2~3米,周長約有將近50米,是非常龐大也很稀有的單一珊瑚族群聚落。 後壁湖的珊瑚礁組成除上述比較特殊的柱形雀屏珊瑚族群外,近岸大部分是由軟珊瑚科(Alcyoniidae)與鹿角珊瑚科(Pocilloporadae)之珊瑚所組成,由於軟珊瑚形態柔軟優美,隨著海浪與海流搖曳,因此又有花園之稱。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1),進水口因緣際會下,成為墾丁最少破壞的保護區,下次我們將介紹數種進水口常見的蝴蝶魚,千萬不要錯過喔。
珊瑚螢光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珊瑚螢光。沒有燈光的夜晚,珊瑚礁看似漆黑一片,其實只要加裝一些特殊裝置,珊瑚就會發出螢光燦爛,魔幻耀眼的螢光綠,這就是「珊瑚螢光」。 所謂的珊瑚螢光,其實是珊瑚的一種自我保護與吸收能量的機制。珊瑚體內會分泌出科學家稱為「螢光蛋白」的物質,這些螢光蛋白其實就是珊瑚的防曬乳,當珊瑚被照射到藍紫光甚至是紫外光(UV)等高能量的光線後,可以轉化這些能量為己用,然後激發出炫目的螢光。 珊瑚發出螢光的反應其實是在白天進行的,但是白天由於太陽光線太亮太雜,比較不易觀察。影片中可以觀察到在夜間開白燈與藍白燈同開的比較;也有在藍燈下於鏡頭前擺放濾鏡與沒有濾鏡的樣子,我們也可以看到珊瑚們各式各樣螢光蛋白的排列組合,是不是很有趣呢? 螢光蛋白可不是只是炫麗奪目有趣而已呦,螢光蛋白可以利用來追蹤與觀察活細胞內的各種作用,對於生技醫療領域有極大的貢獻,科學家也因此得到諾貝爾獎喔,下一次我們要介紹墾丁海域的水下風光(I)—後壁湖,後壁湖緊鄰核三廠,這邊有生長良好的珊瑚以及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美麗的魚兒,也幾乎是潛水員第一次下水的美麗回憶地點,千萬不可錯過。
珊瑚產卵(II)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珊瑚產卵(II)。承上集,這次我們介紹今年出水口珊瑚礁區珊瑚產卵的盛況。一如往常,這次總共記錄了6種珊瑚產卵的盛況,也記錄了整個珊瑚產卵的美妙過程。 堅實微孔珊瑚(Porites solida),堅實微孔珊瑚的珊瑚孔大小比其他的微孔珊瑚都要來的稍大,在出水口有不少的族群,在產卵時,會看見牠的精卵團逐漸堆積到表面上,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大約1小時後就開始釋放。 其次是叢生棘杯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叢生棘杯珊瑚比較特殊的是牠是「雌雄異株」,牠排放的不是精卵團,而是白色的精子團或是橘紅色的卵子團,牠的精子團或卵子團排放時,常常是一坨一坨的沒有包裹得很好。 最後觀察到一些珊瑚產卵,包括腦紋珊瑚(Platygyra sp.)、角菊珊瑚(Favite sp.)與環形波紋珊瑚(Pachyseris speciosa)。其中就屬環形波紋珊瑚特別不同,牠的精卵團非常小,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 下個月我們要介紹珊瑚的螢光—以特殊的攝影手法,拍攝並呈現珊瑚的生物螢光,保證精彩,讓我們一起進入綠色螢光魔幻世界
珊瑚產卵(Ⅰ)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珊瑚產卵(Ⅰ)。 珊瑚(Coral)是指“能累積碳酸鈣骨骼的刺胞動物”,珊瑚與居住其間的生物們生長群聚,構成具多樣生物的珊瑚礁生態系。在海裡牠的重要性就像陸地上的森林一樣,然而珊瑚不會像陸地上的植物一樣開花結果,牠們繁衍後代的方式可說是新奇有趣又美麗炫目呢。 在墾丁,每年到了農曆3月22-23日太陽下山後的兩個小時,珊瑚就會不約而同的一起大量產卵,就是我們介紹的「珊瑚產卵」。影片中的珊瑚不是只有排卵喔,而是排出包含卵子與精子的「精卵團」,這些精卵團並不容易自己受精,而是要在茫茫大海中與另一株同種珊瑚所排放的精子或卵子相遇才較容易受精。然後再隨著波浪與海流找到合適固著的新家,另闢家園。因為其產卵的特性,所以珊瑚在排放精卵團時總會大規模的一起產卵,剎那間整個水層中佈滿粉色的精卵團,令人眼花撩亂,目眩神迷。 關於珊瑚之間是如何溝通,能在同日同時大規模一起產卵,有很多推論(如潮汐、月光、水溫與化學訊號等),但卻都還沒有一個定論,這就是海洋生物的奧秘,等待你我一起探索發掘。 下一次我們要介紹珊瑚產卵(Ⅱ)—將為各位介紹本年度珊瑚產卵的精采畫面。
金梭魚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要介紹的是「金梭魚科」。金梭魚科(Sphyraenidae),俗名又稱針梭或竹梭,英文俗名為Barracuda,在台灣魚類資料庫登錄有1屬8種,為大洋性魚類,主要在海洋的中表層活動,屬於中型至大型之魚類,喜歡於珊瑚礁附近的開放水域活動。金梭魚體延長,呈亞圓筒形,頭長而尖,上頜寬大,下頜突出;頜齒強大,尖銳,扁平或錐形。游泳速度快,為肉食性且個性兇猛。 金梭魚群不太怕人地悠游在出水口海域,有時可看到梭魚圍繞成球,有時或像龍捲風一樣捲起風暴;時而陣列,時而交錯。另外在水層上方,還有一小群孤傲的梭魚群,只要一靠近,牠們就游走,因此只能由下往上,靜靜的仰望欣賞。 墾丁地區位於出水口右側的這小片海域,因保育得宜,吸引了梭魚群的進駐。 梭魚是非常重要的經濟魚種,牠的肉質非常鮮美。保育並不是都不准捕撈,而是希望在其生長的保護區保育牠不捕撈,讓他們順利成長,再藉滿溢效應加以捕撈,達成漁業、觀光與保育三贏的局面。 下一次我們要介紹珊瑚產卵—每年農曆三月下旬,珊瑚們總是心有靈犀的在同一天的同一個時刻一起大規模的產卵,下一次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往年的產卵紀錄,千萬不要錯過喔~
藍綠光鰓雀鯛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藍綠光鰓雀鯛。藍綠光鰓雀鯛(Chromis viridis)是在進水口最常見的魚,牠的體色為藍綠色,腹部顏色較淺,以浮游動植物為食,常常在軸孔珊瑚上方群聚覓食,一有狀況就會快速的躲到珊瑚分枝之間來保護自己。 藍綠光鰓雀鯛有集體求偶的特性,雄魚們會在沙地上築好一個又一個由珊瑚碎骨骼組合而成的圓形小巢,同時體色開始由藍綠色變成深黃色而形成所謂的婚姻色,每隻雄魚的婚姻色不盡相同,爭奇鬥艷,美不勝收,只為了可以博得母魚的歡心。然後雄魚就會開始請母魚下來巢穴坐坐,如果母魚喜歡這隻雄魚與牠築的巢,就會在這個巢穴準備產卵。藍綠光鰓雀鯛集體產卵的場景在野外並不常見,但是在進水口內則是幾乎每個月都要上演的好戲呢! 下一次我們要介紹像龍捲風一樣的金梭魚,非常精采,千萬不要錯過喔~
橘鈍寬刻齒雀鯛
橘鈍寬刻齒雀鯛(Amblyglyphidodon curacao)是在進水口常見的魚,體型呈卵圓形而側扁,體色呈黃綠色至褐色,體側具數條暗色寬帶;除胸及腹鰭顏色較淡外,各鰭顏色深,主要棲息於潟湖、沿岸港灣、外海珊瑚礁區等較淺而有枝狀珊瑚的盤礁上。幼魚生活在緊鄰珊瑚叢的枝椏上,成魚則稍高些,遇驚嚇或入夜後則躲入礁枝內棲息,以浮游動物及絲狀藻類等為食。 橘鈍寬刻齒雀鯛有獨特育幼護卵的特性,特別喜歡在枝狀或柱狀的地方產卵。最後雙親就會守護在旁邊直至孵出,如果有牠人靠近就會用力驅趕。在自然環境中,牠們偏好在鞭珊瑚或是柱狀的珊瑚骨骼上產卵,不過也發現有些會在復育珊瑚的支架上或是海底枯木樹枝上產卵。在進水口就很常看見牠們在海底鏡頭上產卵。 由於環境適合,橘鈍寬刻齒雀鯛在進水口的繁衍數量頗多,但也因而造成棲地競爭之情形,影片這次拍到難得的畫面,只見一大群橘鈍寬刻齒雀鯛在圍攻一個產房。雖然橘鈍寬刻齒雀鯛非常努力愛護自己產的卵,但是對於別人家的小孩可是一點也沒在客氣的。 下一次我們要介紹藍綠光鰓雀鯛,藍綠光鰓雀鯛有獨特的求偶方式,非常精采,不要錯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