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光珊色

守護台灣的海洋奇蹟:萬里桐珊瑚礁
今天,我們帶你來到墾丁西岸的萬里桐,一個擁有壯麗珊瑚礁的海洋天堂。1987年,這裡的珊瑚覆蓋率約25%,以分枝形的軸孔珊瑚為主。然而,1998年的全球珊瑚大白化,接著,觀光業的快速發展和污水處理問題,加上沿岸開發和土壤侵蝕,讓沉積物污染重創珊瑚生態。讓珊瑚覆蓋率在10年內降至19%。但令人驚豔的是,墾丁的珊瑚展現了驚人的韌性。在適宜條件下,它們曾一度恢復至近50%的覆蓋率。然而,珊瑚種類組成也改變了,團塊形珊瑚取代了原本的分枝形珊瑚。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的破壞再次重創珊瑚,覆蓋率跌至15~20%,並維持至今。儘管如此,萬里桐的珊瑚礁仍然充滿生命力,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珊瑚礁是大自然的奇蹟,也是脆弱生物的守護者。若不採取行動,這片美麗的海洋世界可能會成為回憶。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海洋的守護者。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
珊瑚捕食的藝術
珊瑚雖然仰賴共生藻提供大部分能量,但也有驚人的異營捕食能力。珊瑚的捕食方式與口部大小息息相關:口部較小的種類偏好藻類作為餌料。另一種體型較大、保存方便、孵化容易且價格低廉的常用餌料之一:豐年蝦。本團隊目前正在培育的四種珊瑚均成功捕捉到豐年蝦。大西洋種類的珊瑚也沒有問題。展現其靈活的捕食能力。其中與別的種類不同的是,成體的同孔珊瑚是藉由釋放隔膜絲來捕捉食物,並在體外進行直接消化。這些隔膜絲可從口部或周圍組織釋放,並分泌蛋白酶將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養分。分解後的食物會直接被隔膜絲吞噬或溶解,再透過擴散或專門細胞傳遞進入珊瑚體內,為其提供重要能量來源。這種捕食策略不僅展現珊瑚的適應性,更讓人驚嘆其高效的營養攝取能力。
2024年,台灣的珊瑚礁經歷了什麼?
2024年,台灣的珊瑚礁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戰。7月初時,我們就發現大量珊瑚開始白化,這比往年更早。隨後,凱米和山陀兒兩個強烈颱風接連來襲。雖然颱風所帶來的雨水暫時緩和了海水高溫的壓力,讓部分珊瑚在10月時有些微恢復跡象,但仍有許多珊瑚依然處於白化的狀態。今年南台灣的海水溫度創下歷史新高,周熱化度數(DHW)甚至突破20,這意味著超過80%的珊瑚可能無法倖存。試想,如果像2022年那樣沒有颱風的緩和,珊瑚礁的損害將更為嚴重,甚至難以恢復。然而,山陀兒強颱也帶來了嚴重的底質侵蝕,強風和巨浪使得許多珊瑚斷裂、倒塌,有些再也無法復原。每年增強的極端氣候事件,都是氣候變遷的警訊。面對這些改變,我們是否能一起行動,在生活習慣和飲食上做出些改變,讓珊瑚礁有機會在2050年淨零排放的承諾下活下去? 珊瑚礁,不只是美麗的海洋風景,也是數百萬海洋生物的家,更是保護我們海岸的天然屏障。請和我們一起,為保護珊瑚礁而努力。
最早發現珊瑚產卵的神祕海灣
今年夏天,墾丁海域的珊瑚大規模白化,情況非常嚴重。為了看看東北部的珊瑚情況,我們在7月前往宜蘭的豆腐岬一探究竟。結果出乎意料,這裡的珊瑚還是非常健康,只是有少部分白化!豆腐岬位於宜蘭南澳,是個風景優美的小海灣,當地還很熱門,吸引了許多水上活動愛好者。其實,早在1940年,日本的科學家就已經在這片海域發現珊瑚集體產卵,這可是全球最早發現珊瑚產卵的地點哦!加上這裡受到黑潮分流的影響,許多海洋生物的幼苗也被帶到了這裡,所以這麼小的海灣竟然擁有至少150多種珊瑚和超過100種魚類!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群活力十足的馬鞭魚、還有那隻超巨大的紅紋盤海蛞蝓,牠們最大竟然有17公分那麼長,簡直是海蛞蝓巨無霸!這片曾被認為是珊瑚庇護所的海域,未來還能不能繼續擔任這一角色?這個問題將會成為我們未來需要持續關注的重要課題。
微距拍攝II:海蛞蝓
微距拍攝終於回來啦!好久沒來好好介紹海蛞蝓了!這集有許多漂亮、且獨特的海蛞蝓喔!這是裸鰓目-海牛亞目裡的多彩海牛屬。頭上的兩隻觸角和背上的像花朵般的裸鰓是牠們的特徵。有些海蛞蝓長得很相似,但可以從觸角、外套膜及裸鰓的顏色做區分。這是同屬但不同種的海蛞蝓。這是不同屬的海蛞蝓-諾美多彩屬。這是頭盾目-腹翼螺科的海蛞蝓,又名粉紅天鵝。頭盾目的海蛞蝓沒有觸角,且這科的長度不超過1公分,真是小而優雅呀。找到了嗎? 這是囊舌目-天兔科的草食性海蛞蝓,又名小雪球。另外兩顆相當近的眼點也是牠們的特徵。牠們相當喜愛一種藻類-絨扇藻屬Avrainvillea。想找到牠們,可以先找這種藻。但不同種的食性偏好也會有所不同。有研究指出,有些種類能夠在無光合作用下存活至少38天 (Christa et al., 2014)。這結果說明光合產物在飢餓生存下並非必需品,同時也顯示「盜取」的功能較像是儲藏食品。等待需要時或條件適當時才使用。矇了吧?這也是隻海蛞蝓。這隻長得很奇特的,是屬於裸鰓目-大嘴海牛科的海蛞蝓。口周邊有許多觸毛,周圍的突起物可感應甲殼類的觸覺。口甚至可以擴張,用以捕食小型魚和蝦蟹類,夠奇特了吧!
2024珊瑚大白化
「珊瑚白化」是近幾年夏季很常出現的字眼。但其實全世界的珊瑚礁在1998年時就經歷過第一次大白化。隨著全球暖化的強度漸增,全球珊瑚大白化的發生次數也越來越頻繁。這是台灣南部海域1985年至2024年7月的週熱化度數圖(Degree heating week)。當此度數超過4時,代表會發生珊瑚白化;當超過8時,珊瑚白化嚴重且可能死亡。台灣才剛進入夏季,海水溫度卻已經高至30℃,甚至已經觀察到大量珊瑚白化現象。從2020年起,台灣南部每年都有超過8。目前墾丁海域的珊瑚正在經歷第9次的珊瑚白化事件。今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更宣布第四次的全球珊瑚大白化,意味著我們珊瑚礁的命運已岌岌可危。有趣的是,有些珊瑚卻似乎沒事,甚至沒有白化,顯示不同珊瑚種類的耐熱性。還有一種是發出螢光色的珊瑚,而這個螢光機制,是牠們的最後一道防線。
出水口珊瑚礁
上支影片提到出水口的水溫比其他地方高,但出水口其實也有受到湧升流的影響。湧升流將深層海域的冷水以及營養帶至淺處,而這冷熱水的交替作用與豐富的營養下,造就了這片獨特的珊瑚礁環境,而這溫度變化也間接的培育出耐熱的珊瑚。出水口是目前南灣淺海區珊瑚覆蓋率最高的地點,東側擁有一片壯觀的葉片形表孔珊瑚花園。這裡當時投放了許多消波塊來阻擋海浪的侵蝕,也成功的營造了珊瑚和魚類的棲息環境。出水口也因多變的地形成為熱門的鑽洞景點,許多動物也藏匿在這些隱密的地方。出水口是不是一個很獨特又美麗的景點呢。
潛進出水口
核能電廠冷卻水有兩種,一種是接觸到爐心的「機件洩水」,含有一定的輻射量,內部循環,不會對外排放;另一種是「反應爐冷卻水」,利用海水將熱量帶走,排出來的海水會升溫,這也是出水口所排放的水,並沒有輻射劑量,也因此,出水口的海水均溫比其他地點要高出1~2°C。今天,我們來到了出水口的前端,這邊水流湍急,加熱後的海水一陣一陣的出來,宛如三溫暖,斜溫層也相當明顯。海水溫度在短短一分鐘內便會迅速升溫3~4°C,讓我們來見證一下。一股熱潮來襲、再來一波,這裡還只是最前端的位置,基於安全考量,我們無法更深入,但我們所在的位置,最高可以到幾度呢? 熱浪一過,瞬間降一度。短短兩分鐘,從27°C升溫至32°C。有趣的是,一旦出了這個夾口,這邊的生態相當豐富,魚群多且大,時常也會有海龜到附近覓食,以軟珊瑚居多,但石珊瑚也不少。
2024珊瑚產卵
每到農曆三月底,也是媽祖生日時,南灣海域的出水口就會相當熱鬧,因為海底準備舉辦一場華麗的盛宴,而大家就是來目睹這場一年僅有短短幾天的珊瑚產卵。這是一顆精卵束,裡面包著精子和卵子。當珊瑚產卵時,會有成千上萬顆的精卵束被釋放至海中。當精卵束被釋放後,珊瑚會立即準備下一顆精卵束。以這株為例,從釋放完後到下一次的釋放,等候時間約為10分鐘。而精卵束也會根據不同的珊瑚種類而有不同的大小。這些精卵束因為富含脂肪,因此會往上漂浮至海面,接著就會化開來以利受精。這次很幸運的拍到許多不同種類的珊瑚產卵。為什麼珊瑚們會「知道」要在這天一起產卵仍是個複雜的問題。但可能影響的因子包括了,水溫、潮汐、月亮的週期和出現的時間。有研究指出,光會抑制珊瑚產卵。而太陽下山後至月亮升起的這段「黑暗時期」就是一個信號。沒錯,手電筒也會。但這和珊瑚的種類也有關係。最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珊瑚像煙火般一同綻放的奇妙景象吧。
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
這是一隻葉海牛科的海蛞蝓,牠們的特徵是背上的疣突,體型偏大(3~7公分),但牠不知道眼前還有一隻更大的生物。章魚。和螺、蛤、牡蠣、蠔及藤壺等同樣為軟體動物。這是「虹管」,能排出吸取的水,碰到緊急狀況時,也能噴射墨汁。但少了如同貝類的堅硬外殼,牠們需要不同的生存技能。牠們柔軟的身體善於躲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厲害的秘密武器: 速度以及偽裝。牠們變色的能力比變色龍還要快。變色龍是藉由內分泌來改變體色,需2~3秒,但章魚是藉由控制肌肉的收縮來改變顏色,只需一眨眼的時間。研究發現章魚一個小時改變了自己的顏色177次! 這主要歸功於三個位於不同層的細胞,第一層為色素細胞,主要負責黑、紅和黃色,藉由肌肉的收縮來控制外表的顏色。這些色素細胞如同氣球一樣,鼓起後的顏色就變得明顯。牠們還能靠更深層的虹彩細胞,此細胞能夠反射藍色和綠色,使章魚的皮膚顏色更為鮮艷。而這層細胞再下去還有一層白色素細胞,藉由反射周圍的光線產生白色。更厲害的是,牠們還能改變皮膚上的「乳突」,創造凹凸的表面來模擬周遭的基質、石頭、珊瑚等等。許多狩獵者會尋找獵物的「眼睛」來判定是否為動物,章魚甚至能加深顏色來偽裝眼睛,混淆狩獵者。
蟲蟲危機
2023年6月研究時發現了奇怪的現象。珊瑚陸續出現肉質組織剝落,而且有被啃食過的痕跡。經過檢查後發現了一種生物,牠們的體型和外表都如同珊瑚幼蟲般,但在顯微鏡下發現牠們有獨特的特徵和游動方式,起初我們懷疑是扁蟲,這是水族養殖裡常發現的寄生蟲,尤其是於軸孔珊瑚上,因此又被稱為「食軸孔珊瑚扁蟲」(Acropora-eating flatworms)。牠們能夠偽裝出與珊瑚相同的顏色,而且與宿主的螢光蛋白相同,說明其顏色是從宿主身上奪取來的,而且沒有宿主的情況下,牠們還能存活5天之久。但仔細觀察後發現我們的蟲與此扁蟲略有差異。我們的蟲只有兩個眼點,而且身上有白色的斑點,因此我們稱其為白點蟲,但目前仍在鑑定中。白點蟲會捕食具游泳能力的珊瑚幼蟲。牠們具有能夠伸縮、像是吸管的構造,並將其吸附於獵物上,吸取獵物的營養,包括珊瑚幼蟲身上的螢光蛋白。被吸取的珊瑚幼蟲也漸漸的變形。除了幼蟲之外,著苗後的補充量也不放過。幸好我們發現薄荷蝦會吃白點蟲,可以藉由天敵來加以控制。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白點蟲會攝食海葵,將弊轉為利,發揮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