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光珊色

五彩斑斕獅子魚
台灣海域的獅子魚常常被人誤會為外來種,但其實牠們來自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是本土海洋物種喔!獅子魚出沒時彷彿蝙蝠俠從上空展開披風滑翔降落。牠們的「雙翼」展開告知掠食者「不要來惹我」。相信大家已經了解獅子魚的毒性相當強,還記得毒性魚種的「一魟、二虎、三沙毛」嗎? 排名第二的虎正是獅子魚(那應該要叫二獅吧(?))。正因為牠們獨特華麗的外表,獅子魚在水族貿易界從以前就相當盛行,但推測交易的過程中有些逃脫了,而牠們則成為了別人的海洋魚類外來種。1985年時獅子魚第一次在美國佛羅里達被發現,15年後已被列為美國North Carolina北卡羅來納海域的入侵物種,再過10年,牠們已經入侵了美國東南海域、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大西洋。由於牠們捕食的食物和地點廣泛,從海表層至水下300米、從珊瑚礁至海草床都看得到牠們的蹤影。再加上牠們在當地並沒有天敵,又會與其他魚類競爭食物,因此對國外造成了極大的煩惱。為了減少牠們的數量,國外廚師已經將牠們納入菜單中。但台灣是牠們的家,牠是屬於這裡海域的一份子。
潛行夜晚III
這,是一隻螳螂蝦。牠們可以根據手臂型態區分,一種是能夠擊碎硬物的「敲擊」型,另一種則是能夠伸長捕捉食物的「魚叉」型。這類型的螳螂蝦善於埋伏突擊。牠們一擊的速度約2~6m/s,相較於敲擊型的一擊速度(約23m/s)慢了許多,但仍快過我們一眨眼的時間。 但牠們具有相當複雜的視覺系統。一顆眼睛裡分成了背側(上)、中帶和腹測(下)。而中帶的前面4排(CV)負責處理顏色。我們人能夠感應紅、綠、藍三個光波,但牠們可以感應到約12種光波。但牠們的小小腦袋並沒有辦法辨別顏色的差異,只能夠辨識出顏色,卻也因此能夠快速且有效的做出反應。由於牠們的生活週期相當短暫,或許這種「不需動腦的反射能力」是生存下來所需的條件。這,是礁岩扇蝦,俗稱蝦蛄拍仔。牠們經常與蟬蝦(俗稱海戰車)和另一種扇蝦(俗稱也是蝦蛄拍仔)搞混。這是韓氏擬蟬蝦,海戰車的一種。這品種的前緣為扁平狀,身材也較細長。這是毛緣扇蝦,扇蝦的一種。扇蝦的前緣則為鋸齒狀,且身體扁平。扇蝦與礁岩扇蝦分類上同屬,與海戰車則是同目。而礁岩扇蝦的外殼比扇蝦更為粗糙、有顆粒。今天所提到的物種在海產店皆可看到,儘管如此,野外看到還是要保護牠們喔。
颱風過境
若大家還記得,去年台灣南部海域的珊瑚面臨白化危機。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資料 顯示, 熱帶太平洋的表層溫度於 2022年7月~2023年6月與1991~2020年所有6月的平均溫度做比較,目前溫度已經超過平均溫度0.8C,更是超過聖嬰現象臨界點(0.5 C),此現象有超過90%的機會將持續至冬季。今年7月時台灣南部海域已經進入一級警戒(可能造成珊瑚大量白化)。幸好 今年台灣恢復較為正常7月及8月時皆有兩個中度颱風經過,分別為杜蘇芮吉卡努 。而颱風可以有效的海水溫度,減輕熱浪的影響。但颱風也是把雙刃劍,當威力過強時會對珊瑚造成嚴重的物理破壞。颱風過境後,本團隊於7/31日進行調查時,發現大光、後壁湖、出水口和進水口海域皆受到嚴重影響,尤其分枝型珊瑚,被破壞的支離破碎、星落雲散。有些團塊型珊瑚甚至被削出一大塊骨骼 ,許多珊瑚只剩下底部存在。 甚至有整顆團塊型微孔珊瑚和桌型軸孔珊瑚傾倒。 這次的颱風過境大幅減少了珊瑚的覆蓋率,對於南台灣的珊瑚而言不太樂觀。 希望本團隊後續建立起珊瑚苗圃,並運用有效的移植方法來恢復珊瑚的覆蓋率 。 這將會是我們最大且漫長的任務及挑戰 。
珊瑚復育試驗
這是我們在2021年初時建立的野外珊瑚苗圃-珊瑚樹,這是2年後(2023)的成果,珊瑚適應得很好,也相當大。在國際上,珊瑚樹已是常被作為復育的方法之一。利用垂直吊掛的方式使珊瑚「懸空」於水體中,這樣可以帶來以下好處: 1. 珊瑚生長的方向與空間不受限制、2.珊瑚較不易受到基質上的藻類而被影響、侵占、3. 可以更有效利的用水體的空間來飼養更多珊瑚做為苗圃。若你仔細看,這裡的珊瑚不只往上生長,而是四面八方的生長。現在這批珊瑚已經大到比我的手掌還要大。慢慢地這裡也開始出現一些常客會幫我們巡邏。現在的珊瑚大小相當適合做進一步的裁剪並進行分枝移植,接著挑選適當的長度後就可以進行裁剪。裁剪完畢後,收集好珊瑚分枝,就可以出發了! 這次我們用綁繩的方法,將珊瑚綁在上面。減少材料與成本,而且方法也簡單。2023年1月架設完後便開始追蹤後續發展。2月時珊瑚分枝生長狀況良好,3月時也開始明顯看到成長。短短的兩個月,珊瑚已經包覆住繩子。相信再過幾個月,分枝長得更大後便會開始吸引附近的魚群過來。
潛進:蘭嶼之神祕小島
今天跟大家介紹一個很特別的地點: 小蘭嶼。面積僅有1.75平方公里,環島約4.3公里的一座火山島。座位於西太平洋。台灣東南外海-台東縣蘭嶼鄉的東南邊,由蘭嶼鄉的紅頭村管轄,無人居住。相傳若女性登島的話,將引來狂風暴雨,且若去程的船上有女性的話,浪況會變得波濤洶湧,因此女性登島被列為禁忌。小蘭嶼周遭的海流不穩定,且暗流多,但這次很幸運的可以下水一探究竟。從蘭嶼出發,船程約20-30分鐘。小蘭嶼的水下地形很壯觀(下潛深度約30-35米左右)。珊瑚覆蓋率相當高,而且品種也多,小魚群以台灣來說也算豐富。你們看看這個覆蓋率,多麼壯觀。我們還巧遇大型花枝(cuttlefish),長度目測約65公分。這邊幫大家科普一下,花枝與烏賊和章魚完全不同喔,牠們頭內有特有的「墨魚骨」(cuttlebone),幫助保持中性浮力。受驚嚇時會吐墨汁,這就與烏賊和章魚一樣了。除此之外,也碰上了一群好奇寶寶-雙帶鰺(Elagatis bipinnulata)。蘭嶼飛魚祭從4月至6月,某些地點是禁止下水的,各位記得要先與潛店或當地業者確認過才不會冒犯到當地的文化喔!
藻安,我來了
過了冬天之後,面對春天的來臨,大海也發生了些變化。若三至四月期間您有去海邊走走,有沒有發現海藻變多了呢? 尤其是馬尾藻。這種大型藻類在台灣的四月時會暴增,為什麼呢?有研究顯示馬尾藻的出現與營養鹽和海水溫度有關係。營養鹽升高時,這種藻類的數量也跟著提升。這邊推測可能與恆春半島冬天時的落山風有關。落山風將陸地上的有機、無機物質甚至是汙染等吹進海裡,進而增加海裡的營養鹽。除此之外,這種大型藻類偏好較冷的海水,因此當天氣漸漸回溫、海水溫度升高時,這種藻類也會跟著消失。其實許多藻類都不太喜歡較高水溫的海水,也因此台灣海域的藻類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跟著改變。相信大家都知道藻類與珊瑚是競爭的關係,但並不是全部藻類都是敵人。大型藻類也提供了許多魚類一個庇護所、清潔區以及食物來源等等。像是這麼淺的地方原本是沒有甚麼魚類在這活動,但因為馬尾藻的聚集進而吸引了魚群。但若藻類舖蓋於珊瑚上太久的話,還是可能造成珊瑚白化。不過看著這麼多麼魚兒們自由地穿梭其中,是不是很療育呢?
潛行夜晚Ⅱ
上一集最後提到了火焰貝,英文俗稱Disco clam。當受到光照時,會看到牠在「放電」。這個電,曾經被以為是牠本身的發光能力。但後來被證實,原來這是反射出來的效果。有專家做了研究後發現,這閃電效果主要是靠這兩個部位(一白一紅)。白色的部分具有相當高的反射。紅色的部分則相當低。藉由收縮與展開的動作便能產生出閃電的效果。「咦? 這是甚麼?」猜到了嗎? 牠是一隻正在睡覺的鸚哥魚。有沒有仔細發現牠周圍有甚麼似的?這其實是鸚哥魚自己用黏液做成的繭。這個繭的其中一項功能如同防盜鈴,用來提防捕食者。另一個功能則像是蚊帳,用來區隔寄生蟲。接下來這一隻長得非常特別。牠是隻活生生的動物! 牠本名叫做藍鰭剃刀魚 (Solenostomus cyanopterus),俗稱枯葉鬼龍(Ghost pipefish)。牠的吻部與其他剃刀魚不太一樣。牠的吻部較粗、光滑。不具明顯突起或毛狀皮瓣。牠們時常隨著水波搖擺,如同枯葉一般。除此之外,牠們還具有變色的功能。如果把牠們放入都是綠色的海藻中,牠們會從現在的顏色變成黃色,但沒有章魚變色的速度快。變色過程相當緩慢,但這個變色機制仍未解開。下次潛水時注意一下牠的身影吧!
潛行夜晚Ⅰ
當太陽落下後,夜晚的寧靜取代了一天的喧嘩。一整天的疲憊一擁而上,準備為今日畫下句點。此時大海裡的許多生物也找好了就寢的位置,有些躲匿於珊瑚的縫隙中,有些則藏匿於礁石內的空洞。因為看似安靜的大海其實藏著種種生機。有些生物在夜晚時才活躍起來,趁著大家放下戒心時出動,發揮著各自獨特的技能來捕食。一旦你不注意,可能就成為了別人的主餐。 這是隻正在尋找獵物的花鰭裸胸鯙(Gymnothorax fimbriatus)。可以從那黃綠色的頭以及身上的斑紋來辨別。牠們的視力較差,但鼻子上的鼻管賦予牠們靈敏的嗅覺,而那光滑的身體使牠們能夠輕鬆穿越石縫中。這裡則是藏著一隻魔斑裸胸鯙(Gymnthorax isingteena)。牠們最大體長可以達到180公分。牠們嘴巴一開一合看似可怕,但其實是在「呼吸」。幼年時期的牠們,身上的斑點會互相連結,更為大片。成體後斑紋便會逐漸分離,像這隻一樣,形成較小的圓點。夜晚中還藏著一種很特別的蛤類,這是俗稱火焰貝的圓櫛銼蛤(Ctenoides ales),英文俗名被稱為迪斯科或閃電蛤("Disco" or "electric" clam)。
珊瑚知多少III
上次提到錨型紋葉珊瑚(Fimbriaphyllia ancora)適合作為掩護。其中一種珊瑚蝦是真葉珊瑚蝦(Anchor coral shrimp, Vir euphyllius)。除了牠們之外,還有另一種蝦也偷偷住在這。安波托蝦(Thor amboinensis),也是共生蝦(symbiotic shrimp)的一種。仔細看牠們那翹翹的尾巴,走路時會一搖一擺的,因此也被稱為性感蝦(sexy shrimp)。 這種蝦通常是群體居住在同一個共生對象上,且通常是以雄性居多。分辨性別的方法相當簡單,注意牠們腹足(pleopod)的斑紋即可分辨。第二與第三腹足之間只有一個斑點的為雄性;若為兩個斑點則為雌性。牠們出生時為雄性,長大後會轉變為雌性,被稱為「階段性的雄性先熟雌雄同體」(protandric sequential hermaphrodite)。性轉變僅需23天內即可完成,期間會同時擁有兩個性別的特徵,包括了雄性才有的附肢以及雌性的卵巢。性感蝦除了住在錨型紋葉珊瑚之外,也會在海葵上居住。大家下次可以來找找看喔!
珊瑚知多少( Ⅱ )
上次提到小的珊瑚蟲(Small polyp stony, SPS),及大的珊瑚蟲(Large polyp stony, LPS)。今天來介紹還有一種很特別的LPS。這是錨型紋葉珊瑚、或是腎型紋葉珊瑚(Fimbriaphyllia ancora)。牠們跟上次的真葉珊瑚都是同一科(真葉珊瑚科)。 沒錯!真葉珊瑚科的珊瑚都很特別。牠們都是群體型,而且珊瑚蟲和觸手的外型都相當搶眼。除了靠觸手的差異來區分外,也可以從牠們的骨骼型態來區分喔。這種骨骼型態被稱為「紋型板葉」,較為扁長。上次看到的這種骨骼型態為「柵狀分支型」。較為短小,邊緣常有凹入。錨型紋葉珊瑚的珊瑚蟲白天和晚上都會伸展出來。 牠們的名子正是來自觸手頂端的外型。有趣的是,牠們半透明加白色外表很適合作掩護。有注意甚麼生物嗎?這是珊瑚蝦(coral-shrimp)的一種。叫做真葉珊瑚蝦(Anchor coral shrimp, Vir euphyllius)。牠們的外表與腎型紋葉珊瑚簡直絕配。我來調個色調,讓大家更清楚的看一下。1. 頭部的線條與旁邊的珊瑚頂部皆為長條型白色;2. 身上透明帶有橘紅色斑點的紋路跟珊瑚一模一樣。
珊瑚知多少(Ⅰ)
台灣屬於亞熱帶地區,同時擁有熱帶珊瑚礁的特色。台灣海域擁有相當豐富的資源,單單石珊瑚種類就佔有至少558種。全球有將近一半的種類都可以在台灣海域發現。魚的種類也相當豐富。石珊瑚為這些海洋生物建立了庇護所,但石珊瑚都一樣嗎? 怎麼分辨呢? 珊瑚知多少開課囉~ 石珊瑚可以依照珊瑚蟲的大小來進行分類:大的珊瑚蟲(Large polyp stony, LPS)與小的珊瑚重(Small polyp stony, SPS)。這是軸孔珊瑚(Acropora),珊瑚孔直徑只約1.6mm,屬於SPS,珊瑚個體相當小。剛剛影片中的另一種珊瑚呢?? 牠的真面目是真葉珊瑚科 - 束形真葉珊瑚(Euphyllia glabrescens)。 構造與軸孔珊瑚大大不同,珊瑚體是由柵狀(phaceloid)分枝所構成。珊瑚孔直徑約2~3cm。珊瑚蟲較大;觸手頂端呈圓球形,屬於LPS。不要誤以為是小丑魚住的海葵喔。時間也差不多了,下集見囉~。
珊瑚復育-珊瑚苗圃
由於全球暖化、人為汙染和干擾、魚類過度捕撈等等問題,全球的珊瑚數量正在急遽下降。這時珊瑚的競爭對手-藻類便有機可趁,導致有些地方的珊瑚數量遠遠不及藻類。當珊瑚與藻類的比例小於10%於,我們稱此珊瑚礁為「失能」。為了提升珊瑚的數量,國際上最常用的復育方法為直接移植(Direct Transplantation)。 根據不同的地型與條件,嘗試不同的移植方法。我們先介紹為沙地而誕生的人工復育平台。由於此地點水流較弱,泥沙容易堆積,因此需要架高平台,使其部會深陷於沙泥之中。平台完成後,下一步則是將特調水泥佈放於平台上,準備種植珊瑚。將珊瑚插入後,需要確保水泥完美包覆著珊瑚。我們的珊瑚苗圃(Coral Nursery)就完成了。經過一段時間後,相鄰的同種珊瑚甚至會融為一體(Fusion)。珊瑚長得越大,生存率也越高。第二個介紹的則是測試品-初代珊瑚帳篷(Coral Tent)。三個角落放置石頭防止腳架下滑。腳架稍微傾斜以防止泥沙堆積於珊瑚上。當珊瑚長滿後,帳棚裡的空間亦可供魚類躲藏。利用細小的束帶綑綁,以利於珊瑚快速覆蓋於束帶上。珊瑚帳篷的成本低,方法簡單快速,期望可以快速有效的種植大量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