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瑚光珊色

海洋的森林大火_珊瑚白化(Ⅱ)
2020年夏天台灣沿岸發生珊瑚大量白化事件,先是7月初南臺灣珊瑚開始發生白化,爾後小琉球、澎湖、綠島、蘭嶼,最後連北台灣珊瑚都有白化現象,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各地發生極端的異常事件更加頻繁,因此更凸顯了環境監測的重要性,台電與海生館攜手合作下,在恆春半島各重點區域設立永久測站,監測珊瑚群聚與水溫變化已數十年,其中更歷經了2007年、2016年、2017年與2020年的墾丁珊瑚大白化,從監測資料發現,珊瑚大量白化發生頻率與強度日趨漸強,這也代表珊瑚受的威脅越來越大,也是前所未有的,根據海生館調查,珊瑚在面臨這些熱浪正努力苦撐著,並在生存和生殖策略上做了一些改變,生存方面,包含改變共生藻型態,使其更耐高溫,珊瑚往更深或緯度更高地方著苗生長等等,另外珊瑚在高溫環境下會投資更多能量在生殖上,產生更多珊瑚苗並讓排放珊瑚苗時間提早,讓小珊瑚苗有更大的機會生存下去,面對人類造成的海洋暖化,珊瑚正努力調節來適應極端的環境,我們都該為保護珊瑚礁盡一份力,包含到海邊戲水選用對珊瑚友善的防曬乳,到珊瑚礁遊憩遵守不觸碰、不驚擾海洋生物,把對海洋的影響降到最低。

海洋的森林大火_珊瑚白化
珊瑚是對水溫相當敏感的生物,在環境條件適當時,珊瑚與共生藻維持互利共生關係,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提供碳水化合物給珊瑚使用,而珊瑚呼吸作用的產物是共生藻主要營養來源,但水溫過高將導致共生藻離開珊瑚,使珊瑚白化。在珊瑚白化事件發生時,分枝型珊瑚首當其衝,這些珊瑚對環境因素敏感,經常是珊瑚白化事件發生時率先反應的種類,白化的珊瑚因為缺少了共生藻提供的養分,因此只能靠著捕食水體的浮游動植物等來維持生存所需,但是珊瑚通常都生長在乾淨清澈的海域,且生存在珊瑚礁的生物多,代表珊瑚能捕食的食物便更加有限了,所以當海域持續的高溫,珊瑚又未能捕捉足夠食物時,珊瑚會越來越虛弱,逐漸死亡,但如果這時有場大雨或是輕微颱風,來幫助海洋降溫,珊瑚便有喘息機會,恢復健康,然而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珊瑚對高溫擁有調適能力,珊瑚白化時除了被動等待水溫下降外,珊瑚學家們也正尋找珊瑚伊甸園,在這些適合珊瑚生長的海域保存珊瑚,台電與海生館團隊也密切合作,監測墾丁海域珊瑚礁,一起為珊瑚礁保育盡一份心力。

越夜越美麗_珊瑚礁的夜生
珊瑚礁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相當高,超過20%的海洋生物居住於此,但面積卻僅佔海洋總面積0.2%,珊瑚礁可說是海洋中的都會區,珊瑚礁錯綜複雜的結構分隔出許多空間供生物躲藏,這樣複雜的結構能讓這熱帶淺海的黃金地段得到最有效率的運用,除了空間上的有效運用,生物們的活動時間也需要有所不同,以便覓食與躲避天敵的獵食,以海洋中的初級消費者浮游動物為例,浮游動物們白天裡住在數十到數百公尺深的海洋中,到了傍晚天敵們逐漸減少時便會遷移淺海獵捕浮游植物為食,這樣的行為海洋學家們稱為晝夜垂直遷移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DVM),但這些浮游動物在夜晚移動到了淺海也變成了珊瑚、魚類等海洋生物的食物,珊瑚到了夜晚伸長觸手,捕食流經的小型海洋生物,這些被捕獲的生物可以提供珊瑚與共生藻生長所需能量,讓珊瑚長得更快更壯,夜訪的珊瑚礁可以看見許多不一樣的生物,這些生物趁著月黑風高時加緊覓食,而許多夜行性魚類也都在這時跑出來活動活動筋骨,另外也可以在夜晚時看看日行性魚類可愛的睡姿,但無論何時遇見野生生物都請謹記三不原則:「不觸碰、不騷擾、不餵食」,保護海洋從你我做起。

珊瑚礁的跨年煙火_珊瑚產卵(Ⅱ)
珊瑚擁有傑出的生殖方式,大部分的珊瑚又以有性生殖為主,有性生殖下的子代具有遺傳變異性高的特性,因此在現今極端氣候下,有較高的環境耐受性,但排放型珊瑚的配子存活率低,因此這些珊瑚採取「卵海戰術」,這樣的生殖策略,在同一時間集體排放配子,增加受精機率,珊瑚排放配子的時間,通常在日落1~2小時後開始,配子經過潮汐混合後受精,並發育成實囊幼蟲隨波逐流,尋找適合的環境與基質生長發育,珊瑚的生殖作用深受環境因子影響,在水域深、營養來源缺乏、濁度高、沉積物沉降速率高的環境中,珊瑚的孕卵數會下降,珊瑚的生殖力下降將導致區域內珊瑚補充量降低,進而影響健康珊瑚礁的維持,有趣的是,過去普遍認為核電廠的溫排水會顯著降低珊瑚的生殖力,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珊瑚具有調適能力,一定範圍內的水溫上升,並不會降低珊瑚的著苗量,在台電的經費支持下 海生館調查發現,墾丁部分區域的珊瑚覆蓋率逐年上升,唯有經過大家的努力保護,才能維持這片海洋的熱帶雨林。

珊瑚礁的跨年煙火_珊瑚產卵(Ⅰ)
每年農曆三月滿月後一周,對臺灣南部珊瑚礁是相當重要的一周,白天裡珊瑚看似和平常沒甚麼兩樣,到了夜裡才算是真正拉開序幕,大量的珊瑚集中在這段期間進行生殖活動,珊瑚將大量的精卵噴發到海水中,這些精卵各自結合後隨著海浪漂浮,經過數天的發育便開始,尋找適當的基質準備沉降,一旦找到一個環境美氣氛佳的地點便會著苗,生長、發育成新的珊瑚群體,有趣的是,珊瑚性別可分為:「雌雄同體」與「雌雄異體」兩種,也就是在成熟的珊瑚群體中,同時存在雄性與雌性生殖腺,然而我們在珊瑚產卵時看到一粒粒的紅色物體,其實是珊瑚卵外面包裹著一團精子,我們稱之為「精卵團」。珊瑚靠著強大的生殖能力孕育下一代,建構珊瑚礁提供海洋生物棲所,珊瑚礁的高生產力,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供海洋生物在此生長茁壯,並孕育更多海洋生物子代,使海洋資源生生不息。

墾丁珊瑚礁的瑰寶-核三廠進水口
台電公司核三廠於 1984 年開始商業運轉發電, 其汲取冷卻用水的進水口海域由於受到堤岸保護,以及穩定持續的水流帶來豐富營養,大型珊瑚群體密集生長,各種珊瑚石焦魚類也非常豐富,加上受到嚴格的安全管制,因此迄今三十多年來,本區海域不僅未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其珊瑚石禁、生物群集也成為台灣沿岸最繁盛美麗的景觀及生態系之一, 成為成功劃設海洋保護區的實證,進水口水下的美展景觀堪稱墾丁之最, 學者稱之為珊瑚礁的伊甸園。
不過受限於嚴格的安全管制,僅有部分研究人員可以親身體驗,對於一般遊客而言,反而不如墾丁其他地點出名,海生館與中研院以及國網中心合作,承蒙台電公司贊助經費及配合施工,在進水口水域安裝四組水中攝影機,並透過網路連線成功,將水下景觀全天候實況轉播在網路上及南展館的播放媒體中,成功地拉近我們與海洋生物之間的距離,增進國人對海洋的親近戚,宣達台電公司關懷生態環境的一貫理念,亦希望讓社會大眾能夠同時分享此海底美景,推廣國人生態保育的觀念。

珊瑚伊甸園-南灣珊瑚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珊瑚伊甸園_南灣珊瑚。
墾丁海域具有發育良好的裙狀珊瑚礁,位居珊瑚多樣性金三角北界,約有250種以上的珊瑚居住於此,生物多樣性高,各種生長型態的珊瑚群聚並存,孕育了許多海洋生物於此棲息、生長和繁衍後代,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報導,全球有高達75%的珊瑚礁,正在受到當地人為活動與氣候變遷的威脅,台灣的珊瑚礁不外乎也遭受衝擊,海水暖化更是造成各地珊瑚礁大量減少的主因之一。
然而南灣海域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湧升流,海洋深層的冷水團湧升到淺海,週期性的帶來了溫度低且營養鹽高的海水,這樣的現象,使得這片海域的珊瑚對高溫有更強的抵抗力,而海水週期性的降溫,更舒緩了海洋暖化對珊瑚造成的負面效應,而且生殖時間長並具有可塑性,這些孵育型珊瑚每月排放珊瑚幼生,珊瑚幼生隨海流漂浮到適合生長位置後著苗,發育成珊瑚幼體,繼續生長、增殖並孕育新的珊瑚後代,因此如我們控制好環境條件,減少珊瑚棲地的破壞,加上間歇性湧升流與南灣珊瑚生殖力高的特性,在往後的日子我們才能繼續在海裡看到珊瑚的蹤影。

珊瑚的朋友與敵人-珊瑚礁中的藻類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珊瑚的朋友與敵人-珊瑚礁中的藻類。
珊瑚與藻類的關係密不可分,大部分珊瑚體內都住著共生藻,在適當的環境中,珊瑚與共生藻互相提供對方所需的養分,彼此相互依賴,雙方獲利,這樣的關係我們稱之為「互利共生(Mutualism)」,但在某些情況下海洋受到汙染,水質營養鹽過多,將導致大型藻和毛叢狀藻過量增生,這些生長快速的大型藻和毛叢狀藻將很可能開始大量生長,並與珊瑚爭奪棲地,此時珊瑚與藻類爭取有限的空間資源,這樣的關係稱為「競爭(Competition)」,慶幸的是,這些大量增生的藻類也會吸引成群的食藻魚類前來覓食,像是刺尾鯛科的魚類可說是天然的除草機,除藻效率可不容小覷,靠著他們的努力來維持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

海洋中的五星級飯店-珊瑚礁的複雜結構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海洋中的五星級飯店-珊瑚礁的複雜結構。
海洋學家對珊瑚礁有著海洋中熱帶雨林的比喻,主要因為珊瑚礁複雜多變的三維立體結構,自然而然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天然棲地,也造就其擁有高度的初級生產力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珊瑚在空間中扮演的角色也相當重要,珊瑚的複雜結構能將空間隔成一格一格的小套房,讓這些在海洋中食物充沛溫度適宜的「黃金地段」,能夠得到最有效率的運用。墾丁海域一些地區的珊瑚覆蓋率都在逐漸上升中,珊瑚礁中這些小套房吸引了許多中小型海洋生物定居於此,下次到了珊瑚礁別忘了睜大眼睛瞧瞧,在某些不起眼的角落有許多海洋生物等你發現。

珊瑚礁生態系保育行動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珊瑚礁生態系保育行動」。
轉眼之間到了12月,珊瑚礁生態系介紹的影片也即將告一段落,本集介紹珊瑚礁生態系的保育行動,讓您在欣賞海裡美麗珊瑚礁生態影片的同時,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珊瑚保育的尖兵。
前幾集有提到,造成珊瑚大量白化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海水暖化。而海水暖化,主要就是因為溫室效應造成的,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我們的珊瑚礁,只要您能開始力行節能減碳的環保生活,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就能進而保護我們的珊瑚礁生態。
其次,誠摯的建議您挑選永續海鮮來食用,減少珊瑚礁生態的損耗,避免吃掉對珊瑚礁生態有益處的物種,如海膽,鸚哥魚等。優先挑選養殖的魚類,不要吃掉會破壞生態之漁法所捕獲的種類。事不宜遲您可以現在就上網搜尋: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或是全民挑海鮮來選擇明天的海鮮大餐吧!
最後,您可以有ㄧ些永續海岸的作為,如不隨意丟棄垃圾、不隨意採集及捕捉海岸邊魚蝦貝類,落實廢汙水處理,以及不破壞海洋生物保護區。其實簡單的行動,就可以讓您化身珊瑚礁保育大使,開始身體力行!

珊瑚白化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珊瑚白化。
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仰賴生長狀況良好且豐富的珊瑚群聚。然而珊瑚礁生態面臨的威脅卻日趨嚴重,影響珊瑚建全發展的事件越來越多及頻繁。其中,珊瑚白化是造成珊瑚大規模死亡的主要因素。
所謂珊瑚白化就是珊瑚失去了體內的共生藻(蟲黃藻),而逐漸體色變白然後死亡的過程。大部分的珊瑚都依賴體內的共生藻行光合作用維生,因此當共生藻離開珊瑚之後就會造成珊瑚白化,更嚴重就會死亡。
造成珊瑚白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海域異常高溫(暖化)或低溫,水質混濁(失去光合作用光源)與汙染(酸化)等等。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的與日俱增,異常天候事件(如聖嬰現象)也常造成大範圍的海水異常暖化事件,如果持續超過數日以上就會造成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是共生藻與珊瑚之間自然的生理反應,珊瑚白化並不意味死亡,只是代表珊瑚沒有共生藻提供能量來源而虛弱,無法跟周遭的藻類競爭地盤而逐漸被取代,但研究顯示若是海域環境優良,珊瑚礁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快速復原,只要我們保護好我們的珊瑚礁!
下集,珊瑚礁生態系將介紹「珊瑚礁的保育行動」,讓我們來告訴你怎麼好好保護我們的珊瑚礁~~敬請期待喔。

珊瑚礁生態系的威脅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珊瑚礁生態系的威脅。
珊瑚礁生態系是一個物種間高度競爭食物與生存空間的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裡有高度複雜且建全的食物網,不會因為單一物種一時數量多寡而產生危害,但是一但珊瑚數量急遽衰退則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的健康。
珊瑚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水質清澈、溫度適宜且低營養鹽的水域。大部分的珊瑚生長需要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因此需要充足的光線與清澈的水域,過高海溫也會使得珊瑚共生藻離開而白化,低營養鹽抑制了與珊瑚競爭生長空間的藻類生長,使珊瑚得利。過度的人為開發,造成汙染物沉積物排向大海,使得營養鹽過高與水質不清澈嚴重影響到珊瑚生長。全球氣候變遷如溫室效應造成的海水酸化與暖化,劇烈的颱風與強降雨的侵擾也會造成水質混濁與物理性的破壞。
除了影響珊瑚生長的因素之外,過度的漁業活動,都會使得與珊瑚競爭的藻類生長過盛進而壓縮到珊瑚生長的空間。最後,珊瑚的天敵的數量爆發也會造成特定區域的珊瑚短時間內的滅亡,然而會造成天敵數量爆發的原因,主要可能是人為因素如捕撈了這些生物的掠食者所導致的生態失衡。
下集珊瑚礁生態系將介紹之主題為「珊瑚白化」,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