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瑚光珊色

珊瑚礁生態系的功能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珊瑚礁生態系的功能。珊瑚礁生態系指的是珊瑚與珊瑚礁上居住生物所形成的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與智慧城市的美稱,就是因珊瑚與其骨骼的複雜結構所形成的空間,能提供各式生物在此生長,進而形成一個功能完善且高度複雜的健康生態系。
珊瑚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海洋生物居住的空間。小至珊瑚骨骼間隙,大至珊瑚形態的枝椏間,都可以提供生物居住穿梭悠遊,藉著堅硬珊瑚礁保護自己,而且這個珊瑚礁城市還會隨著時間越長越大。
其次珊瑚礁可以提供海洋生物育幼、躲避天敵與覓食場所。幼生可以在此獲得充分的庇護,也可以在這裡找尋所需的食物。生態食物網功能豐富完整造就珊瑚礁生態系的高度生產力,也保護我們所需要的漁業資源來源。
珊瑚礁的次要功能就是藉由珊瑚造礁,可以穩定我們的海岸線,抵消風浪侵襲時的威力,進而保護陸地的生物與人們的財產安全。此外,珊瑚礁也附帶有觀光遊憩的價值,每年為觀光業帶來可觀產值。
珊瑚礁生態系這麼重要,需要靠大眾齊心合力努力的保育它不受人為干擾破壞,我們才能長長久久的享受珊瑚礁所帶來的效益。
下集,珊瑚礁生態系介紹--珊瑚礁生態系的威脅,敬請期待。

珊瑚礁生態系介紹(IV)_珊瑚的形態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珊瑚礁生態系介紹(V)_珊瑚的形態。
當珊瑚長大後,就可以形態來區分珊瑚的生長形,一般可分為分枝形、葉片形、柱形、團塊形、桌(盤)形、表覆形與自由生長形等7種來區分,會擁有這麼多形態主要與其生長的環境與模式有關,像分枝形的珊瑚就最能利用空間,但相對脆弱,易受環境變動影響,通常都是生長快速的珊瑚。如軸孔珊瑚與鹿角珊瑚屬之。
而團塊形的珊瑚生長較慢,但較為堅固,可以在較差的環境下存活,對環境變異的容忍度較大。如菊珊瑚科及微孔珊瑚大部分品種就屬於團塊形珊瑚,目前綠島著名潛水的景點”大香菇”,就是估計已經存活1700年的現生微孔珊瑚。
葉片形珊瑚生長策略則是藉由葉片形的延展,來獲得較大的受光面積,爭取最大的光合作用能量效率。目前現存紀錄最深的珊瑚即是葉片形珊瑚,而我們的核三廠出水口海域,也有大量的葉片形表孔珊瑚在此生長。
下集,珊瑚礁生態系介紹(Ⅵ)_珊瑚礁生態系的功能,敬請期待。

珊瑚礁生態系介紹(IV)_珊瑚骨骼辨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系介紹(IV)_珊瑚骨骼辨識概述。
珊瑚為累積碳酸鈣骨骼的刺細胞動物,珊瑚骨骼的辨識是石珊瑚傳統分類上的主要科學依據。本次主要介紹各類珊瑚骨骼分類的特徵。
軸孔珊瑚的特徵主要是具有“軸”珊瑚孔,與 “側”珊瑚孔。所謂軸珊瑚孔就是其分枝軸線尖端具有珊瑚孔,而環狀圍繞其側的我們稱之側珊瑚孔,軸孔珊瑚又可依其整體形態,軸珊瑚孔的大小,側珊瑚孔的形狀來加以細分。
鹿角珊瑚的主要分類依據就是其分枝狀的形態,表面具有隆起的疣突,珊瑚孔排列緊密,佈滿整個表面。表孔珊瑚則是表覆形或葉片形。珊瑚孔跟珊瑚孔沒有相鄰,中間的共骨部分則有不一的紋路或突起,這些特徵就是表孔珊瑚分類的依據。
微孔珊瑚則是成團塊形,珊瑚孔很小,且整齊的排列。不近看是看不出來的,也有柱狀的微孔珊瑚。菊珊瑚則大部分珊瑚孔大而明顯,所以肉眼就可以看出排列,大致上可分為沒有共用珊瑚孔壁的菊珊瑚以及共用珊瑚孔壁的角菊珊瑚。也有ㄧ些紋路有如迷宮一般的腦紋珊瑚,也是很有特色喔。
下次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珊瑚的形態,讓您更了解要怎麼區分他們的形狀喔,千萬不要錯過了喔。

珊瑚礁生態系介紹(III)_珊瑚產卵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珊瑚產卵」。
每年農曆三月下弦月時,是臺灣南部石珊瑚大量產卵的高峰期,總是吸引無數潛水愛好者齊聚海底,共同記錄這燦爛星空般的景象,然而珊瑚的有性生殖依照配子釋放與授精方式,分為「排放型」和「孵育型」兩種,珊瑚大量產卵的現象只有「排放型」珊瑚才會出現的,排放型珊瑚將成熟的精卵排放到水體,在茫茫大海中受精,發育成珊瑚幼生,是歷經長時間發展出的生殖策略,至於珊瑚群聚間是如何溝通,使珊瑚們能同時期大量產卵,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有些科學家認為是光線,有些認為是溫度,甚至是化學訊號,但至今都仍未確定。
珊瑚的大量產卵每年都只短暫出現,錯過了就必須等到來年,因此對海洋學家們來說,珊瑚產卵的相關研究仍未相當充足,期盼你我共同探索這海洋的奧秘,一起為保護海洋盡一份心力。

珊瑚礁生態系介紹(II)_石珊瑚的基本單元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繼續對珊瑚礁生態系做一系列的介紹,本月首先介紹(II)_石珊瑚的基本單元。
石珊瑚(Scleractinia),在生物分類學上是屬於刺胞動物門(Cnidaria) ,珊瑚蟲綱 (Anthozoa)下的一個目。為構建珊瑚礁生態系最主要的組成。石珊瑚基本單元可分成珊瑚蟲與珊瑚骨骼兩個部分來介紹。
石珊瑚的珊瑚蟲又稱水螅體,具有六或六的倍數的觸手,觸手間有口部,其內就是珊瑚的體腔,包含一些生殖消化的腺體。珊瑚會用觸手上的刺絲胞捕食獵物,再送到口腔之中。另外,珊瑚也會捕食蟲黃藻(zooxanthellae)存放體內,這些蟲黃藻會住在珊瑚體內,與珊瑚共生,行光合作用,提供珊瑚成長的能量,同時他們也是珊瑚顏色的主要來源。
石珊瑚的主要構造由相連的珊瑚蟲群體組成,在成長的過程中,珊瑚會不斷的累積碳酸鈣骨骼而長大,形成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珊瑚群聚。而這些骨骼構造就是石珊瑚種類辨識的主要依據,珊瑚骨骼的主要構造主要由珊瑚孔、口杯、孔壁、隔片與共骨等形成,但組成方式千變萬化,令人眼花撩亂。

珊瑚礁生態系介紹(I)-珊瑚是什麼?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將開始對珊瑚礁生態系做一系列的介紹,本月首先介紹-珊瑚是什麼?
珊瑚(Coral),在生物分類學上,是屬於刺胞動物門(Cnidaria)下的一個類群,珊瑚的定義是 “能累積碳酸鈣骨骼的刺胞動物”。
珊瑚分類,分成硬珊瑚、軟珊瑚及柳珊瑚等三大類。硬珊瑚又可稱作造礁珊瑚。包括六放珊瑚亞綱(Hexacorallia)中的石珊瑚目(Scleractinia)、部分八放珊瑚亞綱(Octocorallia)中具有堅硬骨骼的種類與部分水螅蟲綱(Hydrozoa)的水螅珊瑚。硬珊瑚中數量與種類最多的就屬石珊瑚了
軟珊瑚大部分為八放珊瑚亞綱(Octocorallia)中的軟珊瑚目(Alcyonacea),軟珊瑚的碳酸鈣骨骼是以“骨針”的形式構成,支撐軟珊瑚形成各種形狀,但又不會穩固僵直,看起來柔軟有韌性。
柳珊瑚屬於柳珊瑚目(Gorgonacea),常見到的有俗稱海扇(Sea Fan)與海鞭(Sea Whip),柳珊瑚除了骨針外還有縱向的管道或是中軸骨構成,像枝柳條狀的樣貌、形成網狀,或是樹枝狀的形態,看起來就像一片扇子或是一條鞭子的樣貌。

進水口的銀色衝浪手_四帶雞魚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_進水口的銀色衝浪手_四帶雞魚。
四帶雞魚(Pomadasys quadrilineatus),俗稱雞仔魚,屬於石鱸科,體側扁,呈長橢圓型,背緣弧形隆起,腹緣略呈弧形。各鰭灰白至灰黃色,體側有4條金黃色的縱帶,是其主要的辨識特徵。而會叫“雞魚”是因為他們離水後會用咽喉齒磨擦並藉泳鰾放大而發出「咯!咯!」的雞叫聲,煞是有趣。主要棲息於沿岸的礁岩區,常成群洄游,由於肉質鮮美,是主要的漁獵對象。
白天在珊瑚礁盤上,常常可以看到大群四帶雞魚聚集,畫面非常壯觀與漂亮,但其實牠們群聚目的是休息,藉由群聚展現出團結力量大的本事,減少被掠食的機會。到了黃昏才會分散至沙地上覓食,一旦發現了食物的蹤跡,便會去翻攪底沙,並且"好康道相報" ,一隻接著一隻排隊等著享用大餐,接著井然有序的離開由下一隻繼續享用。
核三廠進水口因為管制得宜,大大降低漁獵壓力,因此有相當龐大的四帶雞魚族群常年居住於此,一年四季都能在進水口找到牠們蹤跡。但在南灣其它珊瑚礁區卻只能偶遇其蹤影。我們須有限度採集,避免"過漁"( overfishing) 情形發生。才能永遠看見牠們的蹤影。
-20230515085250.jpeg)
進水口的蝴蝶魚(VI)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VI。
紋身蝴蝶魚(Chaetodon lineolatus)體側具許多窄的暗色橫帶。藍斑蝴蝶魚(Chaetodon plebeius) 體側中央上部具一長橢圓形之藍斑。胡麻斑蝴蝶魚(Chaetodon citrinellus)體側大多數鱗片各具一藍黑色點。三帶立旗鯛(Heniochus chrysostomus)體側具3條黑色橫帶。黑身立旗鯛(Heniochus varius)黑褐色,體側具2條白色橫帶。一點蝴蝶魚(Chaetodon unimaculatus)體側中部上方有一約為眼徑2倍之鑲白邊之黑色圓斑。紅尾蝴蝶魚(Chaetodon xanthurus)背鰭下方向下延伸至臀鰭後角具一橙色新月形橫帶,尾鰭亦為橙色。多鱗霞蝶魚(Hemitaurichthys polylepis)體側自背鰭基部下方具金黃色的三角形斑,背鰭與臀鰭金黃色。月斑蝴蝶魚(Chaetodon lunula)體側於胸鰭上方至背鰭具有一條斜的黑色帶。
下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四線雞魚,大群四線雞魚在珊瑚上方游動著,場面非常壯觀,千萬不要錯過喔。
-20230515084132.jpeg)
進水口的蝴蝶魚(V)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V。
在這一集我們介紹兩種蝴蝶魚,黑背蝴蝶魚(Chaetodon melannotus)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淡黃色,背部黑色;體側具21-22條斜向後上方之暗色紋;頭部鑲黃緣的黑色眼帶窄於眼徑,僅延伸至喉峽部。各鰭金黃色;胸鰭淡色,僅基部黃色;尾鰭前半部黃色,後半部灰白色,中間具黑紋。
鏡斑蝴蝶魚(Chaetodon speculum)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微凸起,鼻區處凹陷。吻微突出。體與各鰭黃色;尾鰭後部白色;頭部具約等於眼徑之黑眼帶,向下延伸至腹緣;背鰭中央下方之體側具有一與頭長相等之黑斑。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VI),關於進水口蝴蝶魚科魚類介紹,即將邁入尾聲,下次我們將介紹最後數種於進水口曾拍攝到的蝴蝶魚種,千萬不要錯過喔。
-20230515084029.jpeg)
進水口的蝴蝶魚(Ⅳ)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Ⅳ)。
在這一集我們介紹兩種蝴蝶魚,華麗蝴蝶魚(Chaetodon ornatissimus) 體高而呈卵圓形,最大的特徵為體側具6條斜向後上方燈色至黃褐色橫帶。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白色至灰白色,頭部、體背部及體腹部黃色;頭部具窄於眼徑之眼帶;眼間隔黑色;吻部亦有一條向下短黑帶;下唇亦為黑色。胸鰭、腹鰭黃色;尾鰭中間與末端各具一黑色帶。華麗蝴蝶魚在進水口為偶見,但其漂亮的斜紋卻讓人一見到就難以移開目光。
雷氏蝴蝶魚(Chaetodon rafflesii)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凹陷。吻突出而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及頭部檸檬黃色;體側鱗片具斑點,形成平行交叉之條紋為其主要特徵;頭部具窄於眼徑黑色眼帶,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各鰭皆黃色;背鰭軟條後緣黑色;臀鰭緣具一窄黑紋;尾鰭有一黑色帶,末稍灰黑色。幼魚背鰭軟條部具眼點,隨著成長而漸消失。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V),下次我們將再介紹數種進水口常見的蝴蝶魚,千萬不要錯過喔。
-20230515083829.jpeg)
進水口的蝴蝶魚(Ⅲ)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Ⅲ)。蝴蝶魚的顏色大多鮮豔,就好像在珊瑚礁枝枒間飛舞的蝴蝶。
在這一集我們介紹兩種蝴蝶魚,克氏蝴蝶魚(Chaetodon kleinii)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淡黃色,吻端暗色;體側於背鰭硬棘前部及後部的下方各具有一條不明顯的暗色帶;頭部黑色眼帶略窄於眼徑,在眼上下方約等寬,且向後延伸達腹鰭前緣。背鰭及臀鰭軟條部後部具黑紋及白色緣;腹鰭黑色;胸鰭淡色;尾鰭黃色而具黑緣。點斑橫帶蝴蝶魚(Chaetodon punctatofasciatus)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檸檬色,腹部較淡黃色;體側各鱗片具一暗點,接近鰭部之斑點較小;體側上半部另外約有7條暗色橫帶;頭部具窄於眼徑之鑲黑及白邊的金黃色眼帶;頸背黑色;尾柄橘色。背、臀鰭具金黃色緣,內側則有黑線紋;胸鰭、腹鰭淡黃色;尾鰭基部黃色,中間具一黑色帶,後端淡色。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IV),進水口因緣際會下,成為墾丁最少破壞的保護區,下次我們將再介紹數種進水口常見的蝴蝶魚,千萬不要錯過喔。
-20230515083622.jpeg)
進水口的蝴蝶魚(II)
本次瑚光珊色-墾丁珊瑚礁生態影片介紹進水口的蝴蝶魚II。大部份蝴蝶魚具一條黑色縱帶貫通眼睛,這也是欺敵的一種視覺效果。
在這一集我們介紹兩種蝴蝶魚,曲紋蝴蝶魚(Chaetodon baronessa)體呈前尖後圓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灰藍色,體側具有約11條呈「ㄑ」狀的垂直紋;頭部另具三條黑色鞍狀帶,第一條在吻部,第二條為眼帶,眼帶窄於眼徑,但在眼下方較寬,且向後延伸達腹鰭前緣,第三條由背鰭硬棘後方經鰓蓋至腹鰭後緣,上述三條黑色帶間為銀白色。背鰭後緣及臀鰭後緣為藍黑色;尾鰭後端具白緣。
揚旛蝴蝶魚(Chaetodon auriga)體呈橢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稍內凹。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體前部銀白至灰黃色,後部黃色;體側前上方具5長條及3短條之向後斜上暗帶,後下方則具8-9條向前方斜上之暗帶,二者彼此呈直角交會;眼帶於眼上方窄於眼徑,眼下方則寬於眼徑;背鰭和臀鰭具黑緣;尾鰭後端前具黑緣之黃色橫帶;幼魚及成魚於背鰭均具眼斑。
下月我們要介紹進水口常見的魚類—蝴蝶魚(III),下次我們將再介紹數種進水口常見的蝴蝶魚,千萬不要錯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