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機對於蝙蝠影響之保育新措施


2025.01.22
林良恭

林良恭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靜宜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兼任講座教授,學術專長為野生動物生態、保育生物、哺乳類學。

01

風力發電機對於蝙蝠影響之保育新措施

從當今能源永續發展的角度而言,再生能源將是未來人類倚賴的主要能源,而風力發電為近年來再生能源發電技術中成長速率最快者之一。有關風力電裝置容量,政府設定2025年風電推廣目標將達3GW,其發展策略先開發陸域風場、再擴展至離岸海域風場。

如今,我們開車經過竹苗中彰等海邊公路時,一支支高聳的風電機,它們的葉片正在轉呀轉。然風力發電的建設真的是對其周邊自然環境無害嗎?國外已有多篇報告指出風機運轉以來,對於具備飛行能力的鳥類與蝙蝠曾造成傷害發生,尤其蝙蝠類,可在風機下發現一些蝙蝠的屍體。 過去,台灣風機監測的調查報僅有少數的資料曾呈現蝙蝠死亡情形,由於蝙蝠屬於夜行性動物,且體型小不易直接被目擊傷害情形,加上台灣位處亞熱帶氣溫高,螞蟻眾多造成屍體的分解速率快,使得屍體不易被發現,因此與鳥類相比,一般大眾的關注程度似乎較低。已知台灣的自然環境屬於生物多樣性極高的地區,就蝙蝠物種就有36種之多,是台灣哺乳動物類群最多的,遠遠超過一般常見的鼠類。台灣蝙蝠種類的分布及其棲息場所,受到風力發電運轉的潛在生態危機,算一算約有17種。 事實上,台灣電力公司對於電力開發建設與自然生物共存共榮的理念與作法,有目共睹。因此在建設風力發電機機組的區域與當地蝙蝠的保育,會進行先驅規劃與調查,努力降低風力發電機對蝙蝠的衝擊影響。 一般而言,要瞭解蝙蝠活動與風機運轉間的相互關係,需先瞭解周邊蝙蝠的出沒狀況及其白天棲息場所。通常蝙蝠活動監測選擇晴朗的夜晚,於蝙蝠活動高峰時間內(18:00-22:00),以兩台蝙蝠偵測系統(ANABAT),以30度仰角方式於風力發電機機組周圍進行錄音。錄音後檢視蝙蝠物種及蝙蝠活動狀態,再以地理資訊系統計算周邊可能的棲地距離,比對以開發區域的蝙蝠活動狀態及棲所距離間的關係。 台西風力發電場域是台電進行蝙蝠保育的新措施之實驗所在,在環評監測已知此區域因有完整的防風林及魚塭,東亞家蝠此種類在這裡活動旺盛,估計每夜有上百隻於黝黑天空飛翔覓食。東亞家蝠雖不是保育類物種,但就野生動物保育行動,每一種類與每一隻個體都是需要關心,這是台電TaiPower跨入EcoPower的新紀元。

圖1 台電透過設置蝙蝠巢箱,引導雲林台西風場附近的蝙蝠遷移至不易受打擾的新棲地。
圖1 台電透過設置蝙蝠巢箱,引導雲林台西風場附近的蝙蝠遷移至不易受打擾的新棲地。

為了防止未來風機運轉時產生蝙蝠碰撞傷害事件,台電規劃出一項台灣蝙蝠保育新創舉的操作實驗,就是讓在風機旁棲息於防風林的蝙蝠安心地搬家。為了防止野生動物與建設的衝突,強制讓野生動物搬家至安全地方,國外已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但是讓蝙蝠以人為的方式引導牠們進行喬遷,這是國內外新創舉。 我們先在防風林及其附近架設人工製的蝙蝠巢箱,追蹤牠們的使用狀況,且小心翼翼讓住進來的蝙蝠掛上翼環,知道牠們何時來?會去哪裡?由於蝙蝠有明顯的戀家行為,要先讓牠們安頓在巢箱裡,一段時間之後,在白天利用蝙蝠休息時間,貼心呵護地逐步地將巢箱與蝙蝠一起遷移到遠離風機3、4公里新的防風林區,以蝙蝠夜晚覓食的活動距離約在2公里,新區域附近仍有廣闊的魚塭,群飛昆蟲量也不少,如此可預期將減少東亞蝙蝠於風機附近活動,減少碰撞風險。目前實驗正在進行中,多少已有一些掛環的蝙蝠適應在新家。我們會持續小心呵護這群暗夜精靈,展翅於天空。

圖2 台西當地的東亞家蝠對於巢箱的接受度相當高,入住率達95%。
圖2 台西當地的東亞家蝠對於巢箱的接受度相當高,入住率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