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行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海生館創館館長,投入台灣海洋與河川保育逾40年。
01
顧巴肚還是顧佛祖?永續生態建設的新思維
「巴肚」是指人的慾望,「佛祖」是指地球上養活人類的萬事萬物。
那要先顧誰?這句台灣廣為流傳的俚語以往的意思好像都是:先顧好自己的需求,佛祖暫放一邊吧!
捫心自問,類似信念早已深植人心了,看看我們經濟建設、公共事務,甚至人類文明的發展上,幾乎每一件事的權衡都是以「人的需求」為本,而對其他的生態環境,充其量不過是消極的「迴避,縮小、減輕、補償」而已,從未主動想過牠們在未來變化的環境中有什麼需求?進而積極具體的為其他生命有所作為。 如果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能量都只是為了自己,最後會不會看似餵飽了肚子,卻使得真正庇佑我們的佛祖,也就是地球的生態系,消失無蹤?同歸於盡?其實在極端氣候日益劇烈,全球災難頻乃發生的現今,許多人都心知肚明地球生物圈未來的命運會是什麼,只是有心無力而已。難怪有錢人忙著投資最先進的太空技術替自己找出路,移民火星! 但是我們可不可以為所有的生命,先做些什麼?而不只想的都是「諾亞方舟」式的逃生計畫?
答案其實很簡單:「從今以後,在做工程規劃的過程中,請考量具體加入『佛祖們』生存發展相關的設計!」,讓一個看似為人類需要而產生的環境改變,能同時幫助在全球暖化下,前途未卜,可是本身又無法有任何作為的其他自然生命服務,達到一人吃,兩人補的功效。 這怎麼做得到呢?「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誰能具體講出工程所在地附近生物在「環境生態」上的需要,並加入工程規劃設計?而不只是重覆情感上與法規上如何保護的原則性描述?可以的,如果我們有進步的想法,正確的在地生物資訊和對的科學方法,就能!
它完整的科學邏輯和實踐性如下:
- 要開發的地方需要先做好生態環境調查→
- 建立正確信實的在地資料→
- 找出生態特性和關鍵生物→
- 量化分析這些生態特性和關鍵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 篩選影響這些生物的環境參數及量化影響程度→
- 界定工程設計中那些建設能改變這些環境參數→
- 預測完工後生態系或關鍵生物的發展機率→
- 加入其他外在可能影響環境參數的因素(如全球暖化)並做必要修正→
- 加入真實在地生物棲地形態的工程設計與施作→
- 各階段生態環境監測→
- 動態修正工法及預測模式→
- 完工後及營運時的監測資訊→
- 分階段驗證成效並探討和設計時預測成果的差異原因→
- 將知識和經驗加入另一個建設案的規劃設計→
- 讓這種共存共榮的文明發展,成長擴散。
這一連串的步驟和做法歸根結底其實只有兩個重點: 一、將空泛的環保論述和消極的保護觀念,變成具體、積極而且科學的作法。 二、將人類因文明發展而獲得的知識、技術、道德、遠見,在需要佔用地球上的自然空間時,同時為野生動物面對全球變遷危機之際,能有效存活、永續繁衍而服務。
打一個不倫不類的比喻,讓我們在快速惡化的全球環境中,為弱勢生命儘量做好「都市更新中的社會住宅」。而我相信這也將為剛通過不久「海洋保育法」中的「其他有效保育措施的區域(OECM)」,提供對自然生命更具體且友善的指引。 共存共榮的目標絕非一蹴可及,重點是在觀念和作法上,必需踏出勇敢且紮實的第一步。 在「顧巴肚」的人性前提不變下,若也開始真心誠意的「顧佛祖」,佛祖一定會給人們更長遠豐盛的庇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