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第九屆理事長
曾任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教師,推廣生態保育觀念、維護自然資源、保存天然物種並培訓自然生態保育人才。
01
「撿」「減」都必要
彎腰淨灘
2020年9月26日參加在台中海邊台電舉辦一場淨灘活動,除了台電夥伴參加外,也邀請周邊社區人士一起彎腰、伸手撿起海灘上的廢棄物,當天除了淨灘外,也有荒野保護協會志工介紹高美濕地生態讓大家更認識海邊,經過了大夥兒的淨灘,海灘上的垃圾瞬時減少頗多。相信曾參加淨灘的朋友,必被海灘垃圾量嚇著了,也懷疑這麼多的垃圾到底來自哪裡?
海邊的垃圾到底來自哪裡呢?是不是去海邊遊玩的人丟棄的呢?會不會是從其他國家隨著海浪過來的呢?還是海灘廢棄物的主要來源可能更前端就可以減少呢?為了這些問題,就從海廢的相關調查來著手吧。
02
海廢調查
臺灣四面環海,每年也有許多人力投入淨灘工作,並把淨灘所撿垃圾類別以ICC表登記再統計成果,2020年的淨灘數據前三名分別為寶特瓶、塑膠瓶蓋及菸蒂,且與飲食有關一次性的廢棄物佔75.7%,海廢垃圾中屬於塑膠類更高居92.1%,從這些垃圾類別看來,應該不只是去海邊玩的人丟的,似乎跟平常的日常生活相關性很高,而且從瓶身看來,雖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垃圾,但屬於臺灣的產品所佔比例也很高。
另外臺灣海岸邊的廢棄物到底有多少?堆積在哪些區域? 2018年荒野保護協會與綠色和平共同發起「全臺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邀請六個團體為合作夥伴,並培訓51位海廢快篩調查員,進行每季一次、為期一年的海廢快篩調查。調查時,以10公里為一個間距單位,將臺灣本島1,210公里長的海岸線共劃設121個觀測站,每個觀測站劃設100公尺的海岸線為固定樣區(樣區長度100公尺是國際上海廢科學領域公認已具備代表性的最基本尺度),將調查數據整理後,發現全台海岸垃圾並非均勻分布,而是50%的垃圾集中在10%的海岸線,也就是海岸並非全部都很髒,只要先集中能量將較髒的10%海岸線清理乾淨,或許海岸就能夠漸漸呈現乾淨的樣貌。政府也推動向海致敬政策,鼓勵國人「淨海」(潔淨海洋)、「知海」(知道海洋)、「近海」(親近海洋)及「進海」(進入海洋),透過尊敬海洋,瞭解海洋,運用海洋資源,讓臺灣因海而遠大。實際走訪海邊,也陸續發現有一群默默工作者在海邊處理著海廢,期望踏實的將以前落入海邊的垃圾撿起來,能使海廢能夠減少,這個工作雖然辛苦,但心中想著在海灘上奔跑的美景,再辛苦也值得。
除了海廢快篩外,荒野保護協會也發動志工進行海岸行腳的紀錄及調查計畫,此計畫與google合作,參加的志工背起20公斤重的3D攝影機,走在海灘上詳實記錄海岸景觀,也佐以相片記錄海廢及河口等景象,此計畫自2018年起,至今已環繞臺灣2次,發現河口周邊的海岸垃圾量頗高,也發現其他生態相關問題,經過群組夥伴討論後,未來會持續海岸行腳的紀錄,更會關注在河口的生態問題及消波塊的變化。
03
海與河相連,解決海的垃圾從河著手
或許一段時間就去海邊淨灘一次,不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但淨灘要考量潮汐、天候及車程,事實上也是得經過細細的安排。看看河口的垃圾及漲退潮的狀態,或許從河流處就將垃圾撿起,不但可以減少垃圾對河水污染的時間,也可以減少車程及漲潮不適合的問題,於是荒野保護協會開始投入人力進行溪河的守護,在溪流上游處,夥伴進行野溪調查,期望能夠減少不當工程的野溪整正,在溪流下游則除了關心工程外,也進行清除垃圾的工作,在台中筏子溪,每月有2次活動,邀請愛護溪流的夥伴,穿上雨鞋在河岸及河中撿起上游漂下來或人們隨手丟期的垃圾,經過半年後,垃圾雖然還是不少,但是溪流與人的感情漸漸濃厚,周邊居民也漸漸愛上筏子溪。在台北則在淡水河邊,偶而與企業夥伴一起淨溪、每月有8次在河濱公園撿起周邊垃圾,偶而也邀請志工一起來,新竹則由親子團夥伴在油羅溪及頭前溪出海口進行淨溪活動,每每在淨溪過程中,心中感慨著「垃圾似乎都是人們隨手丟占多數,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不亂丟,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減少垃圾,臺灣不但是個美麗寶島,更是一個乾淨島嶼。」
04
海河相連,關心河邊就是關心海邊
河水滔滔往大海奔去,溪流裡的所有好的壞的,也都與大海互相溝通,如果從河出去的水帶著上游的養分,而不是帶著一堆垃圾及汙水,海就會是湛藍,海中生物就能健康快樂生活,海灘上的水鳥及螃蟹們,也能自自在在生活,人們就能在海灘上享受涼風及生態美景。河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行徑範圍十分相近,偶而走道河溪邊散散步,關心河流的樣貌,您就是一份守護的力量,河海相連,溪河乾淨了,日後就會有一片湛藍的海及可恣意奔跑的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