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濕地位於興達發電廠東南側,前身為開闢於1908年的烏樹林鹽場,從日治時期開始便是南臺灣重要的鹽田。國民政府來臺後,於1952年將日人留下的鹽業株式會社改組成立「臺灣製鹽總廠」(即日後的臺鹽),並持續經營製鹽產業。隨著1970年代臺灣產業轉型,鹽業日漸沒落,台電於1985年購得這片鹽灘地,規劃作為興達電廠的擴建用地。
濕地簡介
由於鹽灘地屬於電廠管制範圍,也讓人為干擾降至最低,給予這片鹽田自然發展的契機。30多年過去,原本荒廢的鹽灘地漸漸積起水窪,長出潮間帶植物並形成紅樹林,水域所孕育的魚蝦也成為充沛食物來源,催生出豐富的水鳥生態環境,被國際鳥盟列為重要野鳥棲地。根據調查,歷年累計發現的鳥類物種超過200種,其中亦包含黑面琵鷺、遊隼、紅隼、小燕鷗、琵嘴鴨等珍貴保育類。
儘管鹽灘地屬於台電用地,不過有感於自然演化形成的蓬勃生態,台電也欣然樂見濕地能夠永續長存。為了能源轉型與滿足社會用電需求,台電規劃於鹽灘地建置新燃氣機組的同時,不僅止於環境與生態維護,更積極投入保育研發,藉由濕地場域產生生態保育科學研發成果,不只實際用於濕地,更為生態保育科學盡份心力,以求開創能源和生態的雙贏局面。
台電購入永安鹽灘地雖規劃做為電廠新燃氣機組用地,但當濕地生態形成,維繫濕地生物多樣性也成為鹽灘地利用最大考量。於是,在獲得高雄市政府、內政部營建署的支持下,鹽灘地南側生態豐富的41.25公頃區域,順利在2018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地方級重要濕地,讓濕地獲得更完整的制度保障,也成為台灣唯一一個座落在電廠內的濕地。
同時,台電更縮減新燃氣機組實際用地面積,於新機組用地與永安濕地之間,劃設15公頃生態緩衝區,以進一步減輕電力開發對於濕地候鳥影響。
在生態保育得到外界認可與信任後,興達電廠新燃氣機組新建工程,也終於自2020年動工。
火力電廠給人的刻板印象總與「造成環境負擔」脫不了關係,然而興達電廠一方面以扎實的腳步朝向低碳轉型,另一方面更展現對自然生態的珍惜,將電力與環境永續共榮的理想化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