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暗夜精靈打造新家 風電與蝙蝠共創生態共融
夏日的雲林陽光燦爛、熱浪逼人,但仍有一群大小朋友不畏暑氣,在教室中為蝙蝠們敲敲打打,建造溫暖的新家。2023年7月21日,台電公司於雲林黃金蝙蝠生態館舉辦「台西風力蝙蝠巢箱生態共融保育交流活動」,邀集環保團體、蝙蝠研究專家與當地民眾一同參與專題交流與蝙蝠巢箱製作,不僅與在地增加了更多互動,也展現與社會並肩促進生態共融的環保精神。
02
為蝙蝠找新家 尋找再生能源與生物的共存之道
近年來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現象頻發,世界各國均極力發展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我國政府亦設定「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朝向提高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的目標持續邁進,力圖開發潔淨能源,守護寶島環境。台電身為能源政策執行者,也配合國家方針,積極參與開發台灣西部沿海豐沛的風力資源。 其中,台電規劃於雲林縣台西鄉設置的4部陸域風力機組,於2017年12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計畫正式開展。特別的是,在環境背景調查階段,意外發現風機場址附近有為數不少的蝙蝠棲息,台電環境保護處副處長吳政宏說明:「當初我們去調查時,發現有至少600隻蝙蝠居住在那裡,雖然風力發電很重要,但當地的生態也不容忽視。」
居住於風機場址一帶的蝙蝠有許多種類,其中,「東亞家蝠」是數量最多的物種,因此成為生態調查的重點對象。台灣蝙蝠學會專案研究員周政翰分享,東亞家蝠為以昆蟲為食的蝙蝠,單一個體每晚可以吃掉500到1,000隻昆蟲,「家蝠可以幫助我們吃掉蚊子或其他害蟲,如果沒有了牠們,我們要用多少殺蟲劑才能解決蟲害問題?牠們夜間默默為我們努力做的事情,是無法輕易被取代的。」
於是,台電為了降低風力開發對這群「夜行嬌客」的影響,開始參考外國「棲地補償」做法,從2020年起,規劃在蝙蝠的遷移路線上設置「蝙蝠巢箱」,並持續進行巡檢與追蹤紀錄,逐步引導蝙蝠往遠離風機的防風林棲息。吳政宏樂觀地說,電力的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應該是可以共存共榮的,也希望有機會能讓當地的生物更加繁盛。
03
巢箱製作整合各界力量 共同克服困難
然而,能源建設與蝙蝠之間的生態共融行動絕非易事。台電為了使計畫更加完善,在巢箱設置前便多次邀集蝙蝠專家、林務局、生態調查公司、工程顧問公司與台電內部各單位共同商議,採納眾人意見,並多次前往現場勘查與紀錄。而本次邀請雲林地方鄉親與環保團體一同參與的「台西風力蝙蝠巢箱生態共融保育交流活動」,也是台電與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的一環,「過去大家站在各自研究的角度上,看法可能都不盡相同,今天很開心可以透過不同的立場,來找到共同的交集,這才是最重要的。」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長陳宏彰欣喜表示。
吳政宏指出:「2023年度台電環境月主軸是『生態‧電‧共生共好』,而本次活動正是環境月系列活動之一,我們期待藉由紀錄片欣賞、蝙蝠巢箱製作,以及關於再生能源與蝙蝠生態保育的專題交流,帶大家一同關心台西在地的環境與生態,並看見台電的努力。」由早上至下午的行程,包含了紀錄片欣賞、蝙蝠巢箱製作,以及以再生能源與蝙蝠生態保育為主題的專題交流。《風的季節》與蝙蝠入住紀實短片由著名生態紀錄片導演許鴻龍執導,為現場的嘉賓介紹了棲息於台西的蝙蝠——東亞家蝠、高頭蝠及東亞摺翅蝠等平原地形優勢物種,以及台電針對東亞家蝠開展的生態共融計畫;而蝙蝠巢箱製作則由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恆嘉親自指導,讓參與的家長與孩子們可以戴上手套、拿起槌子,將手中的木料轉化為一幢幢蝙蝠的新家。
談及蝙蝠巢箱,便不可不提架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吳政宏分享,由於巢箱必須以人力爬梯方式,一個個架設到離地至少3公尺的防風林木及電桿上,加上防風林地崎嶇不平、電桿旁緊鄰水溝,造成施工器材架設不易,為巢箱安裝工程增添不少難度,「因此,台電很要求現場的工安防護完備,除了嚴禁單獨作業,安全帽、反光背心、絕緣手套及鞋子、安全爬梯、安全繩及防蚊蟲物品都必須齊全,才能上工。」架設完成後,台電也曾遇到巢箱掉落、損壞或遺失的狀況,但經過改良和調整後,蝙蝠們的新家也變得更加穩固與安全。
04
蝙蝠遷移路漫漫 分段執行並持續觀察
蝙蝠遷移非一蹴可及,整體遷移計畫分為三個目標階段,目前已大致達成短期目標,由台電人員在場址附近、東側防風林及南北向產業道路沿線電桿三地架上巢箱,同時每月定期觀察紀錄蝙蝠入住巢箱情形,一步步引導蝙蝠們啟程往遠離風機的地域遷徙;中期目標則是在風機運轉前將蝙蝠們引導至目的地——距離預定地兩公里外的南側防風林,將蝙蝠遭風機撞擊的風險降到最低;而最後的長期目標,便是未來風機運轉後持續觀察蝙蝠是否有返回風機場址的狀況,以確認南遷的執行成效。
關於蝙蝠的「分段遷移」設計,吳政宏說明,根據過去相關文獻研究指出,家蝠的最遠飛行距離約為600至700公尺,考量到南側防風林與原址距離長約2公里,才會以逐步引導為設計方針。周政翰也補充,巢箱的設置除了考量距離與位置外,也要注意蝙蝠的習性與生活條件,才能讓牠們住得安全又舒服,「巢箱架設時要朝向陽光,所以要面東南,然後架設高度要高一點,蝙蝠不喜歡到太低的地方棲息,也正因為有考慮到這幾點,我們最後才能繳出使用率95%以上的漂亮成績。」
05
持續努力 貫徹生態共融價值
生態共融保育交流活動在上午的紀錄片放映、台灣蝙蝠學會的專題講座與巢箱製作結束後,下午則是以周政翰及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恒嘉的專題交流作結。兩位蝙蝠專家分別說明蝙蝠的監測狀況及生態重要性,並與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進行交流,也針對未來蝙蝠遷移後的相關措施進行了討論。關於遷移的後續安排,吳政宏也說明,未來會評估將目前設於東側防風林與電桿的巢箱移除,以防止蝙蝠飛回原場址。同時,台電亦將於風機裝設即時感應器,若感應發現鳥類、蝙蝠大量遷徙活動時,將配合遠端遙控,降低風機轉速,減低蝙蝠覓食時的風險。周政翰亦補充說道:「如果風機能配備自動控制器,聽到蝙蝠的高頻聲音,就降轉或停機1、2小時,那定能減少蝙蝠撞擊事件,保護環境生態。」
蝙蝠巢箱建置及後續的遷移計畫可謂是台電在生態共融上踏出的一大步,雖然是初次嘗試,但台電始終與各相關單位齊心協力,將困難逐步解決。相信獲得雲林台西的經驗後,未來台電定能在與自然共榮、共存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而長遠,並與社會共創環保能源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