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供電區營運處 霧峰電力文物展覽館

台中供電區營運處 霧峰電力文物展覽館

相伴同行 守候阿罩霧走過漫漫歲月


2021.10.12

01

相伴同行 守候阿罩霧走過漫漫歲月

霧峰昔稱「阿罩霧」,地名源自平埔族社名Ataabu,是台中最南端與南投比鄰的山城,除了曾有台灣省政府、省議會(後為省諮議會)、北溝故宮文物陳列室等官方機構座落於此,使得交通建設完善、文風盛行;再往前追溯,早在清領時期便是霧峰林家的發源地,尤以林獻堂先生對於文化與民主運動的貢獻事蹟最具代表性,奠定了霧峰人文薈萃的文化底蘊。

而作為中部早期的發展重鎮之一,在台灣正開始推動電力建設的日治時期中,霧峰也興建了當時全台少有的一次變電所(Primary Substation,簡稱P/S),扮演起為中部地區供電的關鍵角色。

02

細數變遷里程碑 回望來時路

民國23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竣工,為了將鉅工發電廠(明潭發電廠分廠)的電力向外輸送,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即台電公司的前身)興建了霧峰變電所,線路北接新竹、南抵嘉義,並肩負中部地區電力輸送供應。在那電網尚未普及的年代,霧峰變電所是當時大台中地區唯一的一座P/S,原變壓器所轉換的電壓為154/33千伏(kV)、變壓器容量僅有15兆伏安(Million Volt-Ampere, MVA)。 民國73年,台電將台中保線區、中港、南投超高壓變電所(Extra-High Voltage Substation簡稱E/S)以及包含霧峰在內的五所P/S合併組織起來,成立台電公司台中供電區營運處(簡稱台中供電區處),而霧峰P/S此時期的變壓器規格也已提升為161/69 kV、200 MVA,三組變壓器容量合計600 MVA。 隨著電力系統規模擴大,加上霧峰變電所早期為屋外式開關場、在維護上容易受天氣和蟲鳥所影響,因此為了確保供電品質,霧峰變電所於93年根據第六輸變電計畫 進行改建,轉變為身兼E/S、P/S、D/S(即配電變電所Distribution Substation)等不同輸變電層級的綜合型變電所,肩負起更多元的供電任務。

民國73年,台電將台中保線區、中港、南投超高壓變電所(Extra-High Voltage Substation簡稱E/S)以及包含霧峰在內的五所P/S合併組織起來,成立台電公司台中供電區營運處(簡稱台中供電區處),而霧峰P/S此時期的變壓器規格也已提升為161/69 kV、200 MVA,三組變壓器容量合計600 MVA。 隨著電力系統規模擴大,加上霧峰變電所早期為屋外式開關場、在維護上容易受天氣和蟲鳥所影響,因此為了確保供電品質,霧峰變電所於93年根據第六輸變電計畫[1]進行改建,轉變為身兼E/S、P/S、D/S(即配電變電所Distribution Substation)等不同輸變電層級的綜合型變電所,肩負起更多元的供電任務。

註釋
[1] 光復後,國民政府將全台各地原本彼此獨立的電網逐步串聯起來,為了提升重大工程的效率、而不必逐年編列預算,從61年起有了以數年為一期的「輸變電計畫」,並由台電公司負責建設執行。

03

更新擴建 迎接嶄新使命

兩期工程分別在95年和98年完工,變壓器規格除了原有的161/69 kV,還新增了345/161 kV、500 MVA自耦變壓器三組、和161/11 kV、60 MVA 配電變壓器兩組,加上周遭地區新建的其他D/S,使霧峰鄰近地區的裝置變壓器容量達到2,880 MVA。台中供電區處霧峰變電所經理徐榮彬說明,345kV超高壓線路是與南投縣中寮、台中市中港E/S相接,往北則連通至桃園市龍潭及新竹縣峨眉等兩所E/S,是南電北送的中繼站;161 kV線路則連接自大甲溪、日月潭兩大水力發電系統,成為輸送綠電的橋樑。

台中供電區處霧峰超高壓變電所經理徐榮彬。
台中供電區處霧峰超高壓變電所經理徐榮彬。

隨後,霧峰變電所在105年將暱稱為「菜瓜棚」的69 kV開關場,改建為氣封絕緣開關設備(Gas Insulated Switchgear, GIS),不僅讓管理和維護變得更容易,設備所佔空間縮小後也重新空出了大片草地,為變電所內增添綠意。霧峰變電所領班林瑞乾回憶起由台中供電區處自行設計、發包的69 kV開關場改建工程,用台語形容是「穿衫改衫」,直呼不容易:「設備還在送電呀,但我們要把戶外的設備拆掉才可以蓋新的場地來放置設備、線路也要重拉。」此外,負責GIS系統、機電、土木的是三家不同的廠商,台中供電區處前後總共舉行了42次會議進行統合,才排除了各種施工上的困難,讓工程順利進行,也終於在106年3月完成了霧峰變電所當前的配置。

本身是霧峰在地人的資深領班林瑞乾。
本身是霧峰在地人的資深領班林瑞乾。

林瑞乾更指出,該次工程所設置的GIS設備是其他變電所為了提升變壓器容量而更換掉的,它們本身還未達到除役年限,霧峰變電所將它們整修後再次活用,使設備重獲新生;線路也是從其他工程裡裁切所剩的材料當中,挑選長短適合的全新電纜牽引而成,除了節省開銷,也體現了珍視資源、物盡其用的惜物心意。

04

文物典藏 傳承往日風華

歷經三次更新改建、控制室遷往新建成的D/S大樓之後,霧峰變電所也重新規劃活用舊有的辦公空間。徐榮彬說明:「這座建物本身就是從民國23年使用至今的歷史建築,加上改建過程拆下的舊設備呈現出電力系統的演變過程,具有保存價值,於是本所活用舊辦公室2樓的部分空間,設立了『霧峰電力文物展覽館』,見證這段歲月足跡。」 展覽館的保存項目共計73大項,包含舊控制室拆除下來的50至70年代之機械保護電驛、電力表計、測量儀器、以及難能一見的大理石端子板[2],更有民國25年起之值班日誌等歷史文物。

民國25年的值班日誌。
民國25年的值班日誌。

「我民國68年來到霧峰變電所,那時候這個(指大理石端子板)已經不用了,而這個我來的時候還在用(指電源盤),你從電線就可以看出還是以前的那種包線,現在都已經改PVC(聚氯乙烯)了。當時拆線時我們保留了一截下來,它們就是很鮮明的電線演變歷史。」各時期的電力文物陳列在一起,跟隨著變電所同仁的導覽,介紹各種技術設備的功能之餘,也時而穿插與這些老夥伴的工作日常,令來訪者不禁想像起它們仍在使用時的光景,更明白了原來你我習以為常的用電生活背後,是有一群人默默支撐守護著。 儘管變電所並非民眾能夠自由出入的場所,但為了貢獻歷史文物的教育價值,展覽館採預約方式開放團體參觀、並由霧峰變電所同仁提供導覽,從設館至今,已有許多當地大專院校的師生來訪,讓這些電力文物得以一展昔日風華、傳承台灣電力發展的歷史。

註釋
[2] 用以提供端子或導線連接的接線平台,底座部分為絕緣材質。

05

在地相伴近百年的老厝邊

台中供電區處與霧峰變電所都位於霧峰區的甲寅里,長期以來與鄰里的互動都相當熱絡頻繁,而本身就是霧峰人的林瑞乾更擔任了宿舍區所在地的鄰長,無疑是「上班以台電人為社會服務、下班繼續為地方服務」。

除了履行台電的社區回饋政策、為在地的公共建設盡一份心力,霧峰變電所更善盡資訊透明之責,在變電所四個方位的邊界持續監測電磁場,並將即時數據呈現於大門口,大大降低民眾對於電磁波的疑慮。

霧峰變電所持續監測電磁場,其數值遠低於政府公告的參考值833毫高斯。
霧峰變電所持續監測電磁場,其數值遠低於政府公告的參考值833毫高斯。

此外,台中供電區處和霧峰變電所也積極融入在地、成為社區一份子。例如開放宿舍區停車場提供附近國小的活動使用,也曾在校園活動中,擺設獨角仙復育以及霧峰電力文物展覽攤位,提供學童環境、電力文史、或是節電觀念等教育資源。社會關懷方面,則有針對特定區段電塔線下的清貧住戶,適時提供捐款與急難救助,也曾辦理社福機構與弱勢團體的物資捐贈。109年5月至11月間,亦曾協助甲寅社區發展協會、北溝文化協進會、甲寅里福德正神廟及霧峰進南宮等團體機構,辦理民俗節慶、節能宣導及淨山等公益活動。110年6月還與甲寅社區發展協會達成協議,在疫情緩和之後準備將變電所宿舍的外圍牆,提供給當地民眾進行特色彩繪。如此豐富的社區參與,顯現出台中供電區處與霧峰變電所響應地方事務的用心。 霧峰變電所的電網規模從最初僅有的15 MVA發展到今日的2,880 MVA、從單純的P/S轉變成包含E/S在內的綜合型變電所,不僅承擔起更大的使命,在串聯全台電網的超高壓線路裡成為輸電的重要樞紐;更可貴的是,在將近90年的歲月裡,始終默默扮演沉穩的靠山,陪伴霧峰、乃至整個台中的興榮成長。而面對這份供電職責,徐榮彬如此回答:「供電到哪裡,便利就到哪裡,我們台電就是以這樣的真心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