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幸助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臺灣「藍碳」研究權威,學術專長為系統生態學、濕地生態學、溪流生態學、生態系模式,2024年獲頒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
01
臺灣的自然碳匯潛力
透過「自然碳匯」之負碳技術為抵減溫室氣體排放之自然解方,其生態系服務亦能帶來多樣化的共效益。在臺灣推動淨零排放的規劃中,「自然碳匯」為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自然碳匯」包括森林(綠碳)、海洋(藍碳)、濕地(青碳)與土壤(黃碳)。海洋藍碳即為透過保育、復育和有效管理海洋生態系統,使其吸存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以減緩氣候變遷威脅。
臺灣四面環海,具備優越地理位置、海域棲地型態多樣性高與生態交會區效應等多重因子,有豐富且多元的海洋自然資源,具有發展「海洋碳匯」之潛力。然而,由於海洋碳匯技術因成本及風險高,因此藍碳生態系主要係指紅樹林(Mangroves)、海草床(Seagrass Beds)及潮汐鹽沼(Tidal Salt Marshes)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 這些生態系統本來就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在減緩氣候變遷、保護海岸線、提供生物棲息地等方面均扮演著關鍵角色。保護和管理這些藍碳生態系統,不僅確保其能夠持續儲存碳,還能夠提供其他生態系統服務。

02
既是藍碳,也能作為天然堤防的紅樹林
自2004年12月26日以來,南亞大海嘯使人們重新審視和認識地震、洪水和颶風等天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海嘯後評估報告》強調,海嘯對近岸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受到沿海地區植被覆蓋的影響。這次災難性事件發生後的評估報告和實地觀測顯示,與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或被人為開發取代的地區相比,具有完整紅樹林植被的沿海地區受到的影響較小。 因此,針對這些災害,生態系統防減災(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Eco-DRR)逐漸受到國際社會重視,尤其是以紅樹林為主的沿海植被更被視為最重要的自然防護措施。災害減緩策略可分為結構性與非結構性兩大類。結構性方法包含海堤、防波堤等硬性工法;非結構性方法包含植被緩衝帶等軟性工法,如紅樹林、潮汐鹽沼、海草床與珊瑚礁等,兩者皆可用於保護沿海地區免受海嘯與風暴潮侵襲。沿海地區若設有植被緩衝帶,能降低暴風所造成的風害。 曾有研究透過水力實驗,模擬紅樹林、沿岸林、消波塊、岩堤與建築物等不同情境,削減海嘯破壞力效能。研究結果顯示,位於紅樹林帶後方的建築物,其受海嘯破壞的程度與設置混凝土海堤的效果相當。紅樹林面臨潮汐、風暴潮等環境影響時,能增加水流阻力,這與紅樹林複雜的根系結構有關,因為其結構有助於穩定土壤,促進沉積物累積,並有效減緩水流紊動,進而降低海岸侵蝕速率,提升沿岸防護效能。此外,紅樹林還可透過以下方式減輕海嘯災害: 1. 阻擋海嘯所攜帶的漂流木與碎屑,避免其進入內陸; 2. 減緩海嘯水流的破壞力及流速; 3. 形成沙丘,有助於抵擋巨浪與海嘯; 4. 提供被海浪回捲帶往海中的人員暫時停留與抓附的支撐。 紅樹林透過與波浪之間的摩擦作用,能有效消減波浪能量,進而降低波浪高度,且因為紅樹林能在底土堆積有機碳匯,其底土堆積速度能跟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具有減緩因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之威脅。影響紅樹林作為天然堤防的因素,包括林帶寬度與樹密度等因子(表1)。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研究顯示,每增加1公里紅樹林寬度,可使颶風湧浪水位降低約40至50公分。生態系統型防洪已被廣泛應用,提供比傳統工程更永續且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特性 | 描述 |
林帶寬度 | 較寬的紅樹林帶可提供更長的能量消散路徑,進一步降低波浪高度和風暴潮影響。 |
樹木密度 | 較高的樹木密度可增加對波浪和風暴潮的阻力,從而有效減少波浪能量和水流速度。 |
根系結構 | 發達的根系(如板根、支柱根)能有效消散波浪能量,穩定土壤,減少侵蝕。 |
物種多樣性 | 多樣的紅樹林物種組合可形成不同高度和結構的植被層,增強整體防護能力。 |
健康狀況 | 健康的紅樹林具有更強的生長和恢復能力,能持續提供穩定的海岸保護功能。 |

然而,紅樹林自然解方之防洪方式在推廣上仍面臨挑戰,因為天然堤防通常需要更大的空間,在像紐約或東京高度都市化的沿海地區,空間有限使得傳統硬性工法往往成為唯一可行的選項。紅樹林等天然堤防與人工堤防亦可同時存在,尤其當空間條件無法種植太多紅樹林時,可以使用混合堤防以達固灘護堤之效果。在海浪高度不超過0.5公尺的情況下,紅樹林的復育成本要比水下防波堤低2到5倍。在水深較深的海岸線會有較高的防波堤建造成本,此情況使用紅樹林作為天然堤防成本效益更高。 基於上述諸多優點,紅樹林在生態系統防減災中的角色,已日益受到全球關注。透過對海岸環境的保護與穩定,紅樹林也提升了海岸線面對極端事件後的恢復力,這些紅樹林帶來的共效益可稱為「生態韌性」(ecological resilience)。近年來有相關研究提出結合生態系統與工程設施(如海堤、防浪牆、防潮閘門等)的「混合式防護措施」(Hybrid Eco-DRR),能在應對極端事件時提供更完整的防災效益。因此,紅樹林作為天然堤防,不僅有助於減少海浪與暴潮侵襲的風險,還能作為當地居民的漁業資源,提升地方的經濟。透過復育及保護紅樹林,可以為當地社區提供一個永續及更具韌性的天然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