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建築到循環經濟


2021.06.08
張清華

張清華

九典聯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以推展建築低碳美學做為創作的實踐, 推動國內外綠建築不遺餘力,其設計作品曾獲各種獎項,代表作品包括北投圖書館與台北花博新生園區三館等。

01

從綠建築到循環經濟

臺灣的綠建築標章在1999年正式登場,是世界上第三個開始推展綠建築標章的國家,比起美國的綠建築標章LEED只慢了一年,而最早開始訂立標章的是英國的BREEAM(1990年)。臺灣的綠建築標章是由政府制訂頒布,開始時為鼓勵大家申請、重視環境議題,政府要求公共工程首先帶動,儘管執行公共工程本已繁雜,再加上綠建築標章的繁複作業流程,更讓建築師叫苦連天,但臺灣公共工程能率先帶動社會風潮與領導議題方向,國內建築師再辛苦也要配合,比起美國與英國由政府補助民間法人,制訂標章後再由民間自由參加的方式更加積極。

臺灣是世界上第三個開始推行綠建築的國家。圖片來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臺灣是世界上第三個開始推行綠建築的國家。圖片來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綠建築為何重要?從1999年至今不斷有人在問,從開始的懷疑排斥(因需確實做好基礎工作並有許多文件申請及計算過程)到現在的主動參與;企業、民間漸漸爭相為其品牌形象積極推動,其產生的效應不斷推著潮流向前,人類不是不關心環境議題,但若停留在關心,跟著呼呼口號而無行動,以為地球如同自己父母,以習以為常的方式繼續生活,地球雖然叫「Mother Earth」,但她是Earth而不是Mother,Earth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Earth不會主動愛人,容忍我們的繼續奢侈消費。 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新石器時代,因應農業與畜牧的經營,除逐水草而居,人類同步開始定居洞窟,從而思考如何符合居住需求以建造建築。伴隨應用科技發展,新的建築材料、結構技術及施工方法演進,在技術與藝術上的突破,讓建築這門專業除了可以服務廣大群眾外,更有許多精進的理論以推進學術研究,故各種建築風格的討論從沒停過,甚至在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之後,建築界還醉心於解構主義[1] 的討論。外界的人永遠不了解建築界葫蘆裡賣什麼膏藥,但當氣候危機將至,建築及設計界舉起「永續建築」、「永續設計」大旗時,全世界卻都聽懂了,並認同建築討論的這個概念,這是過去沒有的,外界亦能共同理解「永續」的重要性。 永續建築不是一種主義,它是我們要繼續生存就必需重視的理念。從1999年至今,氣候危機的討論從沒停過,永續設計亦不斷創新。過去一年新冠疫情流行、全球慌亂,大家引頸期盼疫苗的出現,讓世界回復過去的秩序與舒適自由的生活。但氣候危機卻是未來人類要面對的大問題,如果氣候危機也是一種病毒,要解決或減緩這病痛,不能只等待疫苗。對此「病痛」,醫生可能只能雙手一攤、對病得不輕的人類說,沒辦法,你只能靠你自己改變生活方式,調解可降低CO2的生活方式直到改善,別想有神奇的疫苗可以快速拯救全世界。 微軟創辦人之一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2015年曾預言全球將爆發傳染病大流行,最近他更提出警告,全球在新冠疫情過後,將面對的兩個困難:一是氣候危機,二是生物恐怖主義,對人類的威脅將比新冠肺炎疫情更嚴厲,並於近日以企業家的行動出來倡導『不創新,避不開氣候災難』,其著作「How to Avoid a Climate Change」成爲近日大家熱烈討論的内容。此次治療新冠肺炎,人類在研發疫苗研究技術,從過去動輒10年到至今約1年就研發製成,可見人類有許多智慧,除了能保持繼續創新外,還有不斷反省人類消費行為及生活方式,藉此拯救地球、改變未來。

北投圖書館為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圖片來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北投圖書館為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圖片來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記得2006年北投圖書館完工開幕後,很多人開始討論什麼是綠建築。那時公司也接到許多民眾電話,詢問我們相關的綠建築問題,這是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建築因為「綠」而與民眾有共同話題與共鳴,這是過去所沒發現的。之後18年來,藉著執行建築過程做綠設計研發,讓標章成為建築在基本設計時必要檢查的項目,而每項可以友善環境的設計都有多種創新解題方式。例如,屋頂綠化與垂直綠化的技術及設計創新,城市透水鋪面基礎可追蹤水在建築流經的足跡,藉此深入了解回收系統的路徑。此外,永續設計中最重要的「綠色設計」更是推動了九典的創新與成長,因為能源、資源的雙源應用,幾乎是決定氣候危機是否有解的重要處方。 1999年「台電福和D/S暨多目標綜合大樓規劃」設計案,九典與臺灣科技大學幾乎用盡各種方法,透過各種科學軟件的風光模擬,了解風在建築中的路徑與空調節能關係,以及光的配置如何讓照明節能效果更加擴大。九典在許多設計案上皆會藉助科技軟體讓科學模擬應用來説明節能的策略,而10年來運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成爲執行建築設計必備之技術,因其可配合模擬軟體,整合建築物內各種結構機電系統,降低營建施工衝突,並讓資源正確地被使用。模擬與BIM都是為了節能,從2004年墾丁核三廠的BIPV(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太陽能示範中心開始之後,每棟九典設計的建築無不考慮再生能源的應用。「永續建築」如同其名字,是永遠不斷的創新,讓地球與人類可以永續生存,並讓經濟與環保共有共榮。

近年來資訊突飛猛進,「智慧建築」也漸漸出現在建築活動中,拜資訊科技進展之賜,其涵蓋層面更大、可能性更多樣,建築資源得以用平台資訊交換,而租賃經濟與循環經濟的崛起,加上營建人力的需求,更是啟發了建築構造走向預鑄[2] 方式的可拆解、可回收利用,各種設備與傢俱可以租賃取代買斷,以增進供應商產品品質及加強長期維護。建築從不動產逐漸變成動產,這是資源與能源應用的創新經濟模式,它也將改變建築經濟產業。

台電福和D/S暨多目標綜合大樓(通風策略—夏天)。圖片來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台電福和D/S暨多目標綜合大樓(通風策略—夏天)。圖片來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其他如世界正在進行中的各種固碳技術、零耗能建築模式,都是在2050年達到零碳的目標下,不斷推出讓地球不再繼續損耗資源的努力。這潮流會波濤洶湧地到來,希望我們如2020年的防疫一樣,提前部署並堅持節能、創新技術。

註釋
[1] 解構主義是主張打破語言、文學、思想、制度等的內在結構的一種思潮,興起1960年代,代表人物有法國學者德希達(Jacque Derrida, 1930-)和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2] 主要指預製構件在工地上裝配而成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