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綠色新時代 閩東之珠的電力轉型與永續發展
位於台灣海峽西北方的馬祖,有著「閩東之珠」的美譽,由南竿鄉(南竿島)、北竿鄉(北竿島)、莒光鄉(東莒島和西莒島)以及東引鄉(東引島)組成,宛如天上撒落的一串珍珠,靜靜地散落在閩江口外。島上的電力守護者——台電公司馬祖區營業處(以下簡稱馬祖區處),在這四鄉五島設立服務所,為近6,000名用戶提供電業服務,供電普及率達100%,保障民生及觀光發展的電力品質。
02
設海纜降低碳排 把關設備妥善率落實穩供
馬祖區處的前身為馬祖發電廠,歷史可追溯至1969年,當時由國防部、台電和馬祖政務委員會共同出資推動建設,並於1971年正式運轉發電。同年另於東引增設「大我發電廠」,1974年再啟用「北竿軍魂發電廠」,1975年進一步設置俗稱「馬電」的馬祖電力公司,由戰地政務委員會統籌經營,而東、西莒兩座發電廠也於1979年相繼成立。 戰地政務終止後,「馬電」於1991年委託台電經營,並在5年後奉行政院命令併入台電、正式更名,成為台電的第24個區營業處,更自此實現馬祖全天候24小時供電。

馬祖擁有優美的海岸地質景觀,及獨特的戰地文史底蘊,使其在觀光轉型下成為旅遊勝地,而逐步成長的民生與經濟發展,也使得用電需求持續攀升。為了維持穩定的供電,馬祖區處處長顏武停指出,汰換老舊設備以維持妥善率是重要的基本功,他分享道:「我們計畫要更新改建莒光兩座電廠,現在已經完成東莒電廠的地質監測,等東莒電廠建好,再接著做西莒的機組汰換。線路維護也是一大重點,我們會定期汰換桿上設備,尤其是重鹽害地區或東北季風期間更會加強巡檢,另一方面也持續採取精進措施,包含評估架空線路地下化以減輕颱風的影響、配電線路自動化、轉供線路改善規劃、各離島電壓改壓一致化等等。」

此外,台電也在南北竿之間、東西莒之間布設海底電纜,不僅強化跨島的電力調度,同時也透過集中電源管理,降低整體電力排碳係數,使每一度電對環境更友善。談到馬祖區處的環保方針,顏武停表示,降低污染源是最務實的關鍵,他以現正推動中的機組更新改建工程舉例說明:「我們透過增設機組來提高供電餘裕,這樣才有機會把舊機組好好修一遍,進而讓機組的排放控管維持在最佳狀態,而新機組也將採用更高的能源效率,同時更低噪音、低污染的設備。」
03
規模小投資遇困難 仍攜手政府推動綠能
儘管再生能源的推動已成為國際趨勢,但由於馬祖的電力系統屬於孤島型態,用電規模也相對較小,使得民間投資意願不高,因此綠能推動仍面臨挑戰。 「再生能源是全世界的趨勢,馬祖也不能置身事外,所以我們自己的辦公大樓屋頂就有出租給業者設置太陽光電,另外像縣政府等公家機關,他們也主動在所轄場址規劃太陽光電案場,比如在后沃水庫壩堤沿岸的閒置空地、珠山電廠旁濕地外岸的養殖池、還有港務大樓,我們都積極協助縣政府完成案場設置。」顏武停指出,即使馬祖當前的再生能源發電量不大,但不論是台電或縣政府對此都相當重視,未來馬祖區處亦將與外部機關密切保持合作。
04
實踐綠色生活 從教育中開拓永續之道
除了業務推動,馬祖區處也鼓勵同仁身體力行參與減碳行動。同仁們不僅在廠區內廣植花木進行綠美化,也會運用區處空地種植馬祖三寶——高麗菜、大白菜和白蘿蔔──作為食材,頗有怡情養性之效。顏武停笑道:「我們有一點土地就種,像我就在這邊種了南瓜。」 此外,馬祖區處也提倡以步行代替騎乘機車,減少碳排放之餘,也藉由馬祖充滿斜坡的道路鍛鍊體力,這些融入日常生活的減碳行動儼然成為區處文化的一部份。顏武停分享:「馬祖平常的休閒娛樂不多,但如果能夠走入環境、親近自然,這裡其實是相當適居的地方。例如有些同仁自己就組了腳踏車隊,還有上次我也帶同仁們去海邊拾螺,許多人都是第一次體驗,也希望他們從中找出樂趣,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份。」

與其說區處鼓勵同仁實踐減碳作為,不如說是體驗一種更融入在地、更永續的綠色生活。顏武停認為,不論是工作上的專業職能,還是生活上的心態與作息,教育都是重要的一環。「教育不是只有以身作則,你還要多主動關心、不吝嗇於分享經驗,這樣能有助於加速他們的進步。另一方面,小區處的資源畢竟比較有限,需要靈活調度資源,所以例如年輕人有陌生的事務,我也會協調其他區處單位,安排他們到其他區處短暫地學習磨練,透過跨單位交流來為台電培育人才。」顏武停自嘲有點嘮叨、過於關心,但正是如同父親般的關切與叮囑,才能讓教育不僅止於知識技能,同時也擴及生活與素養,進而更深刻地實現電力服務品質的傳承,乃至與整體社會共同的永續發展。 電力事業係屬公用事業,馬祖區處秉持台電四大經營理念「誠信、關懷、服務、成長」,為四鄉五島提供優質且穩定的電力服務,在確保民生及觀光發展用電無虞之外,也將持續精進減碳目標,更把綠色行動內化為職場的DNA,期許攜手在地實踐綠色永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