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發電廠 抽蓄水力

大觀發電廠 抽蓄水力

一滴水發N次電 扮演「關鍵少數」的抽蓄水力


2024.02.26

01

一滴水發N次電 扮演「關鍵少數」的抽蓄水力

當你漫步在日月潭畔,或許會看見湖中九隻可愛的青蛙雕像,隨著水位高低時隱時現。而你知道嗎,讓這些青蛙隱身或現蹤的水位起伏,其實是源自於抽蓄水力發電所產生的「潮汐」現象。日月潭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成為發展抽蓄水力的理想地點,所謂的抽蓄水力與常見的水力發電有什麼不同呢?讓我們走訪台電公司(以下簡稱台電)的大觀發電廠,一探究竟吧!

抽蓄水力的抽放水會產生猶如潮汐般的水位變化,讓日月潭的九蛙疊像時隱時現。(圖片取自台電月刊725期)
抽蓄水力的抽放水會產生猶如潮汐般的水位變化,讓日月潭的九蛙疊像時隱時現。(圖片取自台電月刊725期)

02

九蛙現身表示缺水?日月潭九蛙設置緣起

每當台灣久旱不雨時,「日月潭九蛙」經常被視為水情指標而備受矚目,不過,九蛙現身跟日月潭水位高低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當九隻青蛙全數露出水面時,日月潭的儲水量仍高達八成。事實上,九蛙本身並非為了探查水情而生,最初是南投縣政府風景區管理所為了促進日月潭的觀光,邀請環境工程廠商青境公司設計水蛙頭自然步道,景觀設計師呂兆良先生遂結合當地「水蛙頭」地名意象,規劃於步道終點設置九蛙銅像,並由魚池鄉藝術家沈政瑩先生塑像,打造將近3.5公尺高的九蛙疊像。 「遊客來到日月潭,都喜歡在九蛙處拍照,因為每天的水位都會受到台電發電調度規劃而有高低之別。於是,大家會分享彼此的照片,比較其中的異同。這也使得九蛙疊像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品,而引起大眾的討論,跟現場真正產生連結。」大觀電廠副廠長洪文龍笑道,九蛙疊像設計巧妙地結合了青蛙、抽蓄水力這兩個日月潭的在地特色,每當電廠進行抽水或放水時,便會引起有如潮汐般的水位變化,進而與九蛙形成互動。

大觀電廠副廠長洪文龍。
大觀電廠副廠長洪文龍。

03

水力發電面面觀 慣常、抽蓄大不同

那麼什麼是抽蓄水力呢?抽蓄水力與其他水力發電方式有何不同呢? 水力發電是利用水由高處流至低處所產生的高低差,將位能轉換成動能,並在水流衝擊下帶動水輪機運轉,從而發出電力。水力發電依據運轉型態,可以分成兩種:慣常水力和抽蓄水力。

大觀電廠一廠採用慣常式水力發電,二戰後由時任台電機電處處長孫運璿於1946年帶領同仁完成修復並恢復供電。
大觀電廠一廠採用慣常式水力發電,二戰後由時任台電機電處處長孫運璿於1946年帶領同仁完成修復並恢復供電。

慣常水力是利用河川天然的流量,或是經由人工調整流量來發電,它有三種型式:一是水庫式,從字面上來看,水庫式發電會「蓄水」,將溪河的水蓄積於湖泊或水庫中,再經由人工調節來發電。二是川流式,川流式沒有水庫蓄水,全憑河川的天然流量發電。最後是調整池式,這種作法介於水庫式和川流式之間,利用調整池人工調節河川流量,以利發電。

如果說慣常式水力發電中,每一滴水都宛如單程旅客,參與發電之後便繼續朝著河流下游前進,那麼對於抽蓄水力而言,水資源就好比在兩地之間通勤往返的乘客了。 洪文龍說明,抽蓄水力設有「上池」與「下池」,例如台電於1985年正式啟用的大觀電廠二廠,即是利用日月潭作為上池,並在低處興建明湖水庫作為下池,當需要電力時,便將水從上池流至下池進行發電,而到了用電離峰時段,再利用馬達將水從下池抽回上池以供再次發電,除了循環利用水資源,也使日月潭成為一個超大型天然儲能電池。

大觀電廠二廠為啟用於1985年的抽蓄水力電廠,共有4部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機組。
大觀電廠二廠為啟用於1985年的抽蓄水力電廠,共有4部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機組。

04

抽蓄水力——臺灣電力的葉克膜

日月潭抽蓄水力的歷史可以回溯至1985年。時值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台電興建了許多火力與核能電廠,以滿足國內快速成長的用電需求。雖然燃煤與核能發電機組能夠穩定出力,然而起降載效率不佳,當用電負載發生變化時,難以即時反應電力需求的陡升或陡降,一旦供需失去平衡,就會導致電力頻率出現起伏。因此,電力系統需要搭配多元的調度策略,以根據供需情境靈活供電,而抽蓄水力正是其中一種調度方式,透過放水支援發電或運用過剩電力抽水儲能,是維持穩定供電的關鍵少數。

機組頂部燈亮時,代表該機組正在運作中。
機組頂部燈亮時,代表該機組正在運作中。

洪文龍說明,抽蓄水力設有「上池」與「下池」,例如台電於1985年正式啟用的大觀電廠二廠,即是利用日月潭作為上池,並在低處興建明湖水庫作為下池,當需要電力時,便將水從上池流至下池進行發電,而到了用電離峰時段,再利用馬達將水從下池抽回上池以供再次發電,除了循環利用水資源,也使日月潭成為一個超大型天然儲能電池。

機組頂端擺著「機組乖乖」,祈求設備順暢運作。
機組頂端擺著「機組乖乖」,祈求設備順暢運作。

抽蓄水力擁有傲人的升降載效率、儲能作用以及零碳優勢,使其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助力,尤其臺灣正如火如荼地發展風、光等再生能源,因應太陽光電日落而息的間歇性,抽蓄水力已是太陽下山後的夜尖峰的重要電力來源。

運作中的抽蓄水力機組轉軸。
運作中的抽蓄水力機組轉軸。

洪文龍比喻,抽蓄水力就像臺灣電力系統的葉克膜,在如同呼吸韻律一般的抽放水之間,為電力系統的強韌穩健做出貢獻。他說道:「配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我們現在抽、放水的頻率是『二抽二發』。第一次抽水在中午,那時太陽光電能產生最多的能量,於是藉由把水抽回上池來儲存過剩電能。太陽下山時,則放水參與發電,以確保傍晚夜尖峰的供電穩定性。此時抽蓄電廠的水都集中在下池,我們會在用電離峰的深夜時段,再次將水抽回上池,以供隔日清晨或上午發電,形成二抽二發的日夜循環。」

05

能源與環境並存共榮

臺灣的高山眾多、河流高低落差顯著,絕佳的地理條件讓水力發電成為一個世紀以前,臺灣最早發展的發電技術。洪文龍強調:「水力發電不會消耗水資源,發電後的尾水仍然可以提供下游的用水需求,可讓水資源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如果你去到任何一個水力電廠,你會發現台電非常積極落實週邊環境與生態維護,不論是水土保持、景觀維護、生物棲地保護或復育。畢竟水力發電的本質是環保而永續的再生能源,所以我們當然希望水資源以及環境生態都能生生不息。」 秉持著這份永續理念,洪文龍認為人們與環境應該是能夠共存共榮的,許多產業過去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卻將環境成本留給大自然承擔,輕忽氣候變遷的影響其實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所幸隨著環境意識抬頭,人們還有望透過實際行動做出改變,台電積極落實包含發展再生能源在內的各項減碳措施,正是希望在妥善履行穩定供電的使命之餘,為整體環境的永續發展貢獻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