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電網汰舊升級 團結實踐永續目標
2050淨零排放是國家關鍵目標,也是台電在電力系統經營上努力邁進的方向。雖然目標看似相當遠大,實則透過台電各個單位的一項項計畫,踏實地逐步前進。而負責營運、管理輸變電系統的區營運處,是如何專注於自身崗位,並在電業本務上持續精進、改善呢?就讓我們造訪高屏供電區營運處(以下簡稱高屏供電區處),一探究竟吧。
02
齊心協力,勇於當責
電力發出之後,需要先升壓併入電網,再透過南北融通的輸電線路輸送至各地,而供電區營運處的使命,正是確保這些重要電力動脈穩定運作。在南臺灣電力供應中,高屏供電區處扮演著重要角色,服務範圍包含整個高雄市與屏東縣,供電戶數高達2,517,988戶,佔台電全系統的16.82%。
「供電區處的業務包括輸電與變電設備的維護,以及電網面的系統運轉與調度,甚至相對小型的工程,現在也會由我們直接推動,而不是透過主責電網建設的輸變電工程處來辦理。因為他們手上有再生能源相關的計畫性建設,比較難再承接其他任務。不過自己做工程也有好處,一來是讓我們獲得技術提升,二來才能及時完成老舊設備汰換。」高屏供電區處處長劉國才說明,強化電網韌性是台電當前雷厲風行的目標,更與再生能源發展、實現淨零排放願景的關聯密不可分,因此不論跨單位之間、還是單位內部,都需要彼此搭配、因應任務調整落實分工。
劉國才舉例,部分既有線路必須配合籌建中的國道7號進行遷改,包含以大林發電廠為起點的線路地下化作業,估計長達36,000公尺的線路都要靠高屏供電區處獨力完成規劃設計與監造。為了全力配合國家建設,高屏供電區處全體同仁不畏挑戰之艱鉅,展現勇於當責的精神。
03
穩扎穩打,克服難題
地權組課長鮑昱廷也分享道:「為了做好電力建設,如何取得輸電鐵塔這類電力設施的用地,便是必須面臨的課題。地主難免會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影響,所以我們需要去溝通,希望他們能一同支持公共建設,而台電也會盡最大的誠意提供合理的補償。不過協商過程常有各種狀況,有時一塊土地涉及數十位、甚至上百位的所有權人,要聯繫到所有人、並取得共識,實在不容易。」
「從規劃、施工到後續營運,如此一條龍式地參與每個環節,對於我們掌握系統狀況、確保穩定運作都有相當大的幫助。」面對龐雜且充滿挑戰性的業務,劉國才正面看待,他強調「謹守工作紀律」、「部門之間不分你我」兩大管理原則,期望同仁遵守紀律以形塑良好工作態度,並跳脫單一部門的思考、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才能共同克服一道道難題。
04
10年汰換老舊設備,為減碳淨零作準備
台電配合國家能源政策轉型及確保供電品質,全力投入提升電網強韌度的工作,除了2022年9月公布的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之外,同年也有由供電處發表的輸變電設備更新汰換10年計畫,旨在透過汰換策略的積極規劃,加速汰換老舊設備,並每年滾動檢討,以提升設備妥善率。 不僅有屆齡耐用年限的設備會進行汰換,劉國才指出,隨著再生能源持續成長,系統容量亦有擴增需求,因此也會搭配相關建設規劃進行設備更新。目前高屏供電區處已盤點出10年內的汰換目標,在變電設備方面,包含變壓器29台;裝甲開關箱(MCSG)汰換CGIS計有603檔;氣體絕緣輸電線路(GIL)汰換計有18回線;氣封絕緣開關(GIS)汰換計有12檔;氣封斷路器(GCB)汰換計有140具。 輸電設備方面,則有超過40年以上之導線、地線,其中,345kV共計139.8公里、161kV共計253.75公里、237.22公里,有鏽蝕情形或需提高設計等級的老舊鐵塔計有459座,以及充油電纜計畫汰換84.3回線公里。
「設備更新可不是只有單純的汰舊換新而已,同時也是為電網進行升級!」劉國才強調,台電近年大力發展智慧電網,藉由導入電力系統自動化的國際標準IEC 61850,能夠高度整合每個環節的電力設備,並實現即時的資料傳輸,進而在監測、調度、檢修、事故隔離、分析預測等各方面發揮貢獻,是提升電網可靠度的重要基礎。 除此之外,高屏供電區處也逐步落實既有設備的安全維護,例如將原先設置於戶外的變電設備進行屋內化改建,以提供更完善的保護,避免受到天氣、蟲鳥等外在因素干擾。
05
從微小處逐步落實,邁向永續淨零
高屏供電區處除了務實貫徹電網營運與管理的使命以外,也透過建置太陽光電板響應再生能源。鮑昱廷說道:「我們將單位自有空間提供給再生能源處架設光電板,不僅有效利用閒置空間,光電板也能減少建築直接承受的日照,減少進入室內的熱能。」
高屏供電區處在高雄E/S(Extra-High Voltage Substation,超高壓變電所)屋頂及其停車棚設置了共計2,344片光電板,裝置容量達707.32(kW),2021年與2022年都突破96萬度電,產生的發電效益也相當驚人。
電力淨零排放並非宏大遙遠的口號,而是台電同仁同心協力、逐步靠近的目標。高屏供電區處在業務範疇內恪守職責,努力扮演電網營運與維護上能源轉型的後盾,而正是每一位台電同仁,團結而辛勤地在日常業務中付出,讓未來永續生活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