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發電廠 環教場域營造與在地永續發展

大甲溪發電廠 環教場域營造與在地永續發展

能源與環境教育共榮發展 馬鞍壩生生不息


2023.07.28

01

能源與環境教育共榮發展 馬鞍壩生生不息

隨著環境永續意識的提升,台電公司從2013年開始在全台各地電廠推行「公園化電廠」的生態促進方針,為電廠周邊增添了幾分自然姿色;近年也擴大採取積極作為,期望發展出以環境生態保育為特色的「生態電廠」。

位於台中的大甲溪發電廠(以下簡稱大甲溪電廠)擁有悠長的水力發電歷史,在持續供應綠能的同時,台電也致力於水資源涵養以及生態保存,不僅整合環境與在地人文特色打造出「馬鞍壩生態園區」,更設計環境保育課程與導覽,並在電廠同仁們齊心努力下,於2022年成功取得環保署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以下簡稱環教場所),能源及環境教育場域。

02

大甲溪電廠擁抱盎然生機 生態環境一片生機勃勃

「大甲溪電廠共有7座分廠,從上游到下游分別是德基、青山、谷關、天輪、馬鞍、社寮,以及大安溪水系的后里。大甲溪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北邊連接大安溪,南邊通向烏溪,是臺灣的第三大河川流域,水力資源非常豐沛。」大甲溪電廠廠長劉演鎮對於電廠環境與歷史沿革如數家珍,他分享,大甲溪電廠的前身為日治時期規劃興建的8座發電所,1941年開始動工,其後受到太平洋戰爭衝擊而宣告停建。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才由台電重啟大甲溪沿岸設置電廠計畫,1952年竣工的天輪機組正是首先完成建置的分廠。為提升組織效率,台電於1996年整併7座電廠,並完成更名。

大甲溪電廠廠長劉演鎮。
大甲溪電廠廠長劉演鎮。

大甲溪上下游落差超過1000公尺,懸殊的高低差距讓大甲溪具備了發展水力發電的極佳條件。水力發電的不僅在發電過程零碳排、發電後的尾水也依然乾淨可利用,因此是永續環保的綠色能源,然而人們仍不免對於水壩等建設是否會對周圍生態留下影響感到擔憂。

大甲溪電廠天輪分廠目前共有5部機組,總裝置容量為195MW(百萬瓦),圖為1952年至1979年間陸續商轉的4部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機組。
大甲溪電廠天輪分廠目前共有5部機組,總裝置容量為195MW(百萬瓦),圖為1952年至1979年間陸續商轉的4部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機組。
四部天輪機組發電後所排出的尾水將流入馬鞍壩以重複使用,而連通至新社的白冷圳取水口也在此處,是早從日治時期便使用至今的重要水道。
四部天輪機組發電後所排出的尾水將流入馬鞍壩以重複使用,而連通至新社的白冷圳取水口也在此處,是早從日治時期便使用至今的重要水道。

對此,大甲溪副廠長王義燾說道:「我們用行動證明了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育真的能夠同時兼顧!實際觀察電廠周邊生態系會發現,因爲庫區設置了禁止開發的30公尺綠帶,庫區附近才得以維持自然原始風貌。且定期的環境監測、造林與植生保護,也讓此區呈現了高度生態多樣性。周邊動植物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吸引了更多陸域、水域的生物聚集在這裡覓食、繁殖,讓這裡的生態系更多樣、完整。」

大甲溪副廠長王義燾。
大甲溪副廠長王義燾。
馬鞍壩的魚道將在地原生魚種的特性納入考量,讓魚兒能夠確實沿著魚道溯游而上。
馬鞍壩的魚道將在地原生魚種的特性納入考量,讓魚兒能夠確實沿著魚道溯游而上。

大甲溪電廠坐擁大片湖光山色,結合生態保護與電力科技領域發展,蘊含豐富魚類、鳥類、蝶類及植物等生態資源。不僅是中部水力發電核心,更是設置環境教育場所的絕佳選擇。電廠於2020年榮獲第7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機關(構)組優等獎後,仍不懈努力,除了持續推展同仁每年4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訓練,也參考台電萬大發電廠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經驗,從2020年起著手籌備環教設施場所認證申請。

03

長年耕耘在地環境友善領域 全員投入環教場所認證申請

水土保持組經理葉大維指出:「在申請環教場所認證前,大甲溪電廠已經籌辦很多年能源推廣活動了,像是魚苗放流、生態電廠導覽和水力發電機組導覽。在馬鞍壩建設期間,為了保留原生魚類的洄游習性,以及供給水壩下游生態發展的基本水量,馬鞍壩在興壩期間就同步規劃了生態魚道。建壩期間,我們同仁花了很多心力調查在地魚類的生態習性,一次次用水工模型模擬測試魚道的流速及梯度,讓馬鞍壩在正式運作後,當地魚類還能保留原始習性,繼續在馬鞍壩周邊代代生存下去。」

大甲溪電廠水土保持組經理葉大維。
大甲溪電廠水土保持組經理葉大維。

在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申請籌備期間,大甲溪發電廠委託專業環境教育團隊融合大甲溪當地生態特色、人文資源與水力發電專業,規劃整合性環境教育推廣活動。在人力資源培訓層面,電廠大力支持電廠同仁參與環境講師培訓課程,同時與當地志工、學校團體合作,辦理多場環境教育課程試教活動,兩者並進,持續強化大甲溪發電廠環境教育推廣量能。 「申請環教場所認證不只是環教組或策劃組的職責,更是整個大甲溪電廠的共同目標。能順利申請到環教場所認證,是我們全體電廠同仁齊心協力的功勞。」土木組經理陳嘉和分享,為了要符合環教場所的標準,大甲溪電廠在軟、硬體的設備條件上做了充分的調整與優化,尤其針對消防安檢需求進行建物使用執照變更申請,務求讓來訪民眾獲得充實收穫之餘,也度過一段愉快、安全的參訪行程。

大甲溪電廠土木組經理陳嘉和。
大甲溪電廠土木組經理陳嘉和。

從籌備期到正式申請認證,大甲溪電廠集結所有課室的力量,秉持著「全員參與」的精神,工作間互相協調、團結合作,在眾人努力下提前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04

環境資源特色課程 深獲民眾喜愛

大甲溪電廠依照水力發電、動植物生態景觀、蓄水設施及議題等七大環境主題為環教場所認證設計了環境資源課程。葉大維介紹:「目前實行中的教案共有3套,分別是『水電奇航』、『綠能電點點名』和『悠遊馬鞍說生態』。目前每個月大約會有80名學員參與課程,學員從國小以上的各年齡層都有,不過參與課程的人其實以成年人佔大多數。」

王義燾笑道:「許多參加水電奇航課程的學員都留下正面回饋,認為參與環境教育課程後,能大幅增進環境教育知識、素養及技能。不少人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就是競技型發電飛輪發電,學員們都肯定這套課程可以讓他們充分理解發電基本原理,以及實際運用於發電的方法,學習知識的效率大幅提升。」 自啟用以來,大甲溪電廠不僅在發電本業上持續為社會穩定供應綠電,也在生態保育領域積極扮演環境永續的守護者。電廠建設的馬鞍壩兼具生態維護與發電效能,是臺灣第一座生態魚道與水壩同步建設的壩體設施,更是台電推動電力建設與生態共融的卓越典範。此外,大甲溪電廠多年來持續辦理魚苗放流活動、馬鞍壩魚道設施優化,以達成維持大甲溪沿岸魚類原生態保育與生物多樣性的目標,讓大甲溪水流能源源不斷、生命川流不息。

為營造優質的電力與生態知識科普場域,大甲溪電廠活用馬鞍壩旁的舊辦公建築,打造「生態科技展示館」。圖為館中的德基水庫模型。
為營造優質的電力與生態知識科普場域,大甲溪電廠活用馬鞍壩旁的舊辦公建築,打造「生態科技展示館」。圖為館中的德基水庫模型。

不僅如此,電廠也正持續積極進行地區共榮與資源整合計劃,與生態保育學者及在地白冷國小攜手打造引蝶綠廊,共同規劃蜜源植物種植與蝴蝶生態園區建置,促使周邊環境能成功「招蜂引蝶」,吸引昆蟲駐足、繁殖,使環境生態一片欣欣向榮。

最後劉演鎮期許道:「本次通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是環保署給予我們電廠環教課程和生態保育設施的莫大肯定。未來電廠會持續將環境教育課程推陳出新,透過各式各樣生動有趣的環教課程,為各年齡層民眾提供綠能電力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育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