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鳳凰山樹海傳奇
走進鳳凰山一望無際的樹海,一條條綠色小徑任君探險,每條路都有著不同的風景。踏上至高點往遠方眺望,藍天、白雲、著名地標85大樓,盡收眼底。難以想像此山多年前曾因光禿禿的地景,而被地方居民戲稱為雞母山呢!鳳凰山本是高雄鳳山陸軍步兵學校的後山,也是步校的訓練場地,台電公司在步校的支持下,7、8年前在此種植了面積廣達60公頃的喬木幼株,隨著林木的成長茁壯及步校對外開放,高雄後花園的美稱逐漸傳開,加上此處地勢平緩適合健行,成為地方居民假日休閒踏青的好去處。
02
群策群力推動植樹計畫
台電公司從早期便陸續在各電廠、供電區處、施工處及訓練中心實施綠美化措施,面積約300公頃。民國97年台電公司將植樹範圍再擴大,與地方縣市政府合作造林。興達發電廠因此和前高雄縣政府尋求合作的機會,時值縣政府正在推動「百萬植樹」計畫,雙方一拍即合。 興達電廠的許禎榮課長,自民國76年起開始執行自主綠美化的工作。當時的興達電廠發電機組興建工程還未全部完成,許課長就先從小區域逐步規劃、逐步擴大綠化面積,至89年天然氣複循環系統完成,廠區佈置大致底定後,興達電廠更加快綠美化的腳步,至目前為止,約有40公頃的綠地,佔整個廠區面積30%以上。從水的來源、泥土置換、到植物的選擇等,在廠內同仁一點一滴的努力下,讓靠海的興達電廠有了今日綠意盎然的模樣。 合作的契機已經開始,負責的最佳人選也敲定了,但植樹的地點要選在哪邊呢?巧合的是,步兵學校的李前處長宗原先生,也對種樹充滿熱情。他曾為了在鳳凰山上種樹,或四處奔走籌措經費,或商請林務局提供苗木。但也許因為環境條件不佳,以及技術上出現問題,長期以來樹木的存活率一直偏低。雖然李前處長在植樹工作上屢遭挫折,卻為步校後山埋下了將來與台電合作造林的種子。在一次植樹活動中,李前處長向縣政府表達了步校的意願,牽起了台電公司、縣政府、步校三方合作造林的緣分。
03
造林難 難於要看天
與興達電廠的小區域綠美化截然不同,步校面積廣大,且先天生長環境不佳,造林的難度很高,許課長不敢輕忽,親自向林務局、台大森林系的專家學者請益,務必要將造林計畫做到最好。最後依台大森林系邱祈榮教授的建議,以適合南部環境的大葉桃花心木、光臘樹、烏心石、楓香、相思樹為第一期30公頃之栽植樹種,在考慮到未來成樹的樹冠大小後,決定先以每公頃栽培1,200株的方式,共計種植36,000株苗木。且為了提高存活率,這些樹苗的品質也有嚴格的篩選,必須是高度約一公尺,樹苗基部直徑約一公分的健康幼苗才能納入計畫中。
許課長說,因為數量龐大,在找合作廠商時,一方面得考慮到樹木「適地適種」,二來要考慮「固碳效益」,三來不能是特殊植物,才能讓廠商皆能順利備苗。而後,按照過去興達電廠綠美化的經驗,造林時機是植樹成功的關鍵,必須趕在雨季結束前把工作完成,才能提高樹木存活率。
開始在鳳凰山造林前,首先要打通便道以利載運樹苗及後續維護,接著要鑿深井、建水塔,確保幼苗在乾旱期不會缺水枯死。而氣候乾燥的鳳凰山過去曾發生過火災,因此除了準備水源因應消防需求,造林前還需移除容易引發火災的野草,以降低旱季時火災發生的機率。
經過這一連串的工作,造林計畫終於完成,但沒想到,正開始期待幼苗們逐日茁壯時,莫拉克颱風來襲,重創了台灣中南部。栽培於鳳凰山迎風面的大葉桃花心木首當其衝,被吹倒大半。風災過後,滿地瘡痍,電廠同仁及承包商工作人員一棵樹一棵樹去搶救,把倒了滿地的小樹苗逐一扶正,將植林區的每個角落都整理了一番。 這一切,步校長官都看在眼裡。李前處長說,鳳凰山過去正是因為缺乏樹木涵養水源,加上氣候乾燥易火燒山,以至於最後光禿禿一片,變成荒山,種樹是百年大計,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斷掉。在興達電廠的熱情、李前處長的信念及步校指揮官的支持下,開啟了第二期造林的合作機會。
04
讓小樹長成大樹 後續養護是重點
有了第一次的合作經驗,步校方面主動提出第二期造林計畫的構想,再度提供30公頃土地,希望與台電公司繼續合作,共同達成以「綠化」減緩「暖化」的目標。隔年興達電廠便即刻投入二期造林工程,栽種光臘樹、大葉桃花心木、楓香、烏心石、黃連木、無患子等六種樹種。而且為了加速提升森林鬱閉度(森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的程度),讓樹冠覆蓋面積擴大以降低颱風受損率,栽植密度由第一期的每公頃1,200棵調整為1,500棵,共栽培45,000株苗木。
由於山區交通不便,國內許多造林方式是把樹種了之後就不管,等草長了再去割草,一年只上山整理幾次,並沒有縝密的後續維護與追蹤,導致樹木存活率不高。但興達電廠卻把這些樹當自己的孩子般照顧,既然種下它,當然要好好地呵護它們長大,因此許課長幾乎每天固定帶著20人左右上山巡視、維護,而且全年風雨無阻。
另外,許多對植物較不熟悉的單位在進行綠美化工程時,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往往聽廠商建議只維護一年而已。不過李前處長由過去的經驗中了解鳳凰山造林不易,好不容易種起來的樹,只維護一年便任其自生自滅,就會白費了當初植樹減碳的美意。因此李前處長與許課長討論後,要求廠商維護三年後,才將林地移交回步校管理。有兩位熱情的植樹先鋒在細節處的種種堅持,成就了今日鳳凰山的綠意。
05
前人種樹 後人傳承
植樹造林的綠化工程,藉由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已成為全球減碳的趨勢,鳳凰山造林計畫,兩期合計栽培約60公頃,81,000株喬木。據台大邱教授的調查,鳳凰山區的林木在20年後約可固定22,000噸的二氧化碳!除此之外,森林同時有滯塵功能,可改善空氣品質,又能涵養水源保護土石不被雨水沖刷,還能為野生動物建立更良好的自然居住環境,讓都市不再只專屬於人類。
鳳凰山的造林工程,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興達電廠致力於減碳的具體成績。有了前人種樹,我們不只享受乘涼的空間,更要將這份愛護環境的熱情傳承下去。藉由鳳凰山植林減碳的故事,希望能拋磚引玉,喚起大眾對環保的重視,一起為我們的地球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