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區營業處 推動建成變電所修復保存計畫

台北市區營業處 推動建成變電所修復保存計畫

太原路上青磚塔樓 道盡大稻埕春秋


2018.06.11

01

太原路上青磚塔樓 道盡大稻埕春秋

仰望保存完整的建成變電所,彷彿走入時光的洪流中回到從前。
仰望保存完整的建成變電所,彷彿走入時光的洪流中回到從前。

踏出台北車站後站,沿著太原路往北走,新舊建築交錯林立,但仔細觀察,許多日治時期興建的洋房就隱身於現代的商店招牌後,在日治時期此地一直延續著清朝以來大稻埕繁榮的商業活動。而太原路上日新國小、蓬萊國小,在日治時期便已成立,分別是專收男生的日新公學校,與專收女生的蓬萊公學校,當時還有著「日新公,蓬萊媽」的戲稱。就在蓬萊國小對面,低調隱身在成排榕樹後方的,還有一座在日治時期已存在的建築,正是隸屬於台北市區營業處的建成變電所。

02

從大稻埕到建成 躲過空襲的幸運兒

同一個地點,在不同的時代常會有不同的名字。就以建成變電所目前所在的地址來說: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187號,若在日治時期,則是:台北市下奎府町二丁目46番地。這個地址與台灣電力之間的淵源,或可從「散宿所」說起,早在1932年時,此地便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1919年由台灣總督府設立,為台灣電力公司前身)設立的散宿所,長期駐有專業的電氣技術人員,負責保養管區內的配電線路、接戶線、電話線路及用電設備。隨著大稻埕地區的電力用戶逐漸增加,1938年時此地興建為「大稻埕變電所」,正式加入台灣電力的輸配電系統,支撐著整個大稻埕的電力輸送工作。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的空襲擴及台灣,各地電廠與電力網因此受損,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更是炸毀台北市包括總督府、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等政府機關與軍事機構,蓬萊公學校當時也遭到轟炸,與它僅相隔一條馬路的大稻埕變電所,幸運地逃過一劫。物換星移,如今變電所周圍的蓬萊國小與雙連市場已歷經幾度翻新,而變電所雖然換上「建成」的新名,但建築物卻一直保存了下來,成為台北市少數留下的日治時期二次變電所。

03

傳承嚴謹精神 走入自動化進程

日治時留下的辦公桌改裝安放著發報器與手搖發電機。
日治時留下的辦公桌改裝安放著發報器與手搖發電機。

國民政府來台後,島內仍是瀰漫著備戰的緊張氣氛,變電所的資深同仁回憶當時的工作情境說道,由於電力系統是國家重要的設施,當時在變電所內值班的同仁們,必須一日三次與位於圓山的防情燈管小組聯繫,用發報器傳送代碼回報信息,且配合燈火管制,變電所的窗簾對外一律使用黑色,防止夜間透光成為敵軍攻擊目標。

自動化的大型設備取代舊式設備 ,顯示著逐漸走入現代化的控管。
自動化的大型設備取代舊式設備 ,顯示著逐漸走入現代化的控管。

時至今日,社會氛圍雖不像當時那麼緊張,但對於安全的重視與謹慎的態度,卻仍為一代代的台電人所傳承下來,「一指令、一覆誦、一操作、一回覆」的口訣,至今仍是每個維護人員必背的心法。80年代後,隨著技術不斷演進,變電所從需要人員在場值班操作,逐漸升級成無人化的遠端控制系統,平時由維修人員定期巡檢即可。所內的變電系統也不斷汰舊換新,對照日治時期的規模,已是大大躍進,不可同日而語。

04

建物保存完整 承載歷史記憶

變電所由一層樓高控制室以及吊揚塔組成。
變電所由一層樓高控制室以及吊揚塔組成。

走過80個年頭,建成變電所內加裝了許多現代化的設備,但這建築物本身,卻依然乘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也讓人得以窺見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的特色。變電所由一層樓高的控制室與一座吊揚塔組成,外觀呈現講究平實耐用的現代主義風格,以鋼筋混凝土建成,在當時普遍仍為木造建築的時候,可說是極為新穎先進。而變電所的外牆,沿著街角設計為弧形,和諧地融入於地景中,凸顯著日人對於城市規劃的理念。牆上所貼的溝面磚,則是在日治時期引進,廣泛用於當時許多的公共建物上,最著名的便是台大校園內的十三溝面磚。溝面磚多為淺綠、土黃或褐色等樸素的大地色系,表面因為凹凸的設計,所以不會反光,便有一說認為,戰爭時間可避免遭到空襲,具有國防安全作用,也因此有「國防磚」之稱。

在以往變電所的吊揚塔內會設置起重機,負責吊送龐大的變電機具至塔旁的開關場,塔樓也成為維修機具的空間。但如今機械設備的發展變化極大,吊揚塔的功用已消失,在現存且尚有營運的日治時期所興建的變電所中,僅剩下瑞芳與建成變電所的吊揚塔,因與控制室相連而保存下來。變電所中保存下的細節,樣樣都是打開一個歷史記憶的鑰匙,也見證了這八十年來的時代變遷。

變電所內舊式照
變電所內舊式照

05

研擬修復計畫 續說電力故事

北市區營業處特別請到建築團隊對修復進行評估與研討。
北市區營業處特別請到建築團隊對修復進行評估與研討。

為了讓建成變電所這珍貴的電力產業建築,得以延續它的故事,北市區營業處請到專業的建築團隊,為建成變電所進行修復評估,並規劃改造更新的方向。過程中意外發現,由於當時力學結構計算還不是非常進步,興建時在樑柱間增加許多俗稱牛腿的樑托,讓挑高的建築結構更加穩固,意外為這棟老建築打下扎實的根基,挺過多次地震的考驗。

解決了老建物的結構安全問題,建築師進一步地規畫各項修復工程。未來的建成變電所將以「仿古修復、親近社區」為原則,配合建築本身平實低調的樣式,進行改造與修復。如外牆上現已剝落斑駁的台電株式會社標誌,將用石頭或銅修復,維持它的歷史象徵。沿著建物延伸的兩側圍牆,或延續溝面磚與洗石子的風格,統整成一致的樣貌,或成為與里民、學校互動的平台,讓變電所不再是獨立封閉的空間,而開始與周圍鄰里產生交流與連結。且讓我們一起期待建成變電所未來的精彩變身,讓這座歷經歲月鑿刻仍恪守崗位的老建築,繼續見證台灣電業的成長茁壯,為一代代的後人們訴說這其中的故事。

經歷數十載的歲月,建成變電所如一旁的榕樹般, 繼續陪伴與見證這座城市的
經歷數十載的歲月,建成變電所如一旁的榕樹般, 繼續陪伴與見證這座城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