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群英匯聚 打造輸電新美學
隨著現代電力設備技術發展越趨成熟,新的科技、材料及製造技術也大量出現,許多人開始在討論,電力系統中至關重要,為大眾所熟悉常見的輸電鐵塔是否能有新造型,將結構重新設計,融入設計美感,更加貼合在地景觀。在國外舉辦的鐵塔設計競賽中,來自設計師的創意發想,往往令人驚豔,其中也陸續出現了實際建設成功的作品,大大鼓舞著同為從事電力產業的台電同仁們,開始思考在台灣的輸電鐵塔,是否也能出現新的樣貌。
02
結構全面創新 首座作品精選而「生」
一般大眾所熟悉的輸電鐵塔不外乎是以角鋼桁架結構組成,幾十年來改變不多,這樣的標準設計,考慮的是安全、耐用、成本適中、後續維護方便,最多因應所傳輸的電壓大小和設置的地形,而有不同的尺寸或者基座變化,但冷冰冰的設施,總讓人在心理上有些隔閡。過去台電公司也陸續做了許多嘗試,例如以彩繪塔身配合燈光設計,或者就既有結構加裝飾板造型等,從鐵塔結構上全面翻新的設計則還未出現。
直到民國104年,台電需重新規劃蘇花改公路旁的線路段,建造新的輸電鐵塔,時任總經理的朱文成先生便提議,不妨藉此機會邀請設計、建築等領域的學院師生與業界專業人士,以蘇花改工程電源線路的預定設置鐵塔,作為設計情境,大家共同發揮創意,融合當地的山川景致,為輸電鐵塔重新設計造型,得到同仁的一致贊同。在負責鐵塔建設的輸變電工程處同仁策畫下,舉辦了第一屆「輸電鐵塔創意造型設計競賽」,經過三個月的評選,從來件海報中就主題契合度、設計創意、設計實現性三方面進行初選,再透過3D模型試作、網路票選共三階段,選出了十位優勝者。其中蔡可育設計師所設計的作品《生》,引用「生」字中生生不息、朝氣蓬勃的意境,並參考「生」的古字型作為造型靈感,彎曲向上的極簡對稱型式,經過同仁的結構模擬測試後,可行性最高,成為預定設置鐵塔的最終造型首選,預計在107年時完成建置,成為台灣第一座新創結構的輸電鐵塔。
03
因應不同地形情境 增添造型資料庫
時間來到106年,為了建設造型鐵塔的資料庫,提供未來建置鐵塔時的更多樣選項,輸變電工程處舉辦了第二屆的「輸電鐵塔創意造型設計競賽」,與第一屆不同之處在於,本屆以現有台電的鐵塔位置,分成「平原、山地、河川」三種情境,讓參與者做創意發想。經過第一屆的活動,本次活動發出後,吸引了三百多個隊伍報名,實際來件達200件,是第一屆的四倍之多,參賽者來自各大學校師生團體與工程設計界前輩,甚至還有台電退休員工用心的以手繪圖作品來參賽,為競賽增添了溫馨的氛圍。 輸工處線路技術組的余維文組長說,鐵塔設計時要考慮的面向非常多,結構的強度首先要能支撐電纜線路,尤其當鐵塔間的跨距變大,幾百公尺的線路拉起來時的重量極大,考驗著結構設計的穩固度。而鐵塔的構件材質要能耐用至少二十到三十年,能承受雷擊、颱風時的風壓,以及長期高溫潮濕的氣候型態。輸電鐵塔的設置位置,有時是位在車輛也無法到達的山區交通不便之處,所以在設計上構件還要能容易拆解,方便運搬,可藉由人力搭配簡便機具即能組裝完成的簡易性。而鐵塔上也須規劃出便於維修的路徑,讓工程師可以爬上鐵塔進行維護工作。要能將這些因素都考慮進設計中,才會大大提升作品的實踐可行度,這也是第二屆競賽中,分出三種地貌情境的原因,讓參賽者更能深入其境去發揮靈感,評審們也以此為重點,在兩百件作品中,仔細地選出本屆得獎的八件作品,作為台電未來在設置新創結構鐵塔時的參考依據。
04
想像力翻轉形象 創造在地新風景
多年來,台電輸變電工程處以建設輸電線路及變電所為主要任務,作為電力系統中重要的結構,輸電鐵塔卻往往成為鄰避設施,一直是同仁心中的遺憾。隨著設備技術的不斷更新,同仁們也致力推動將輸電線地下化的工程,扣除山林等無法將線路地下化的地形區域,目前台灣電線地下化的設置已達到全線路的30%,路面上架空的輸電鐵塔實已陸續減少。透過造型鐵塔設計比賽,進一步集合大眾豐富的想像力,賦予鐵塔新的形象,將來若有適合的建置計畫出現時,能將各方的創意融入其中,從外觀結構上翻轉大眾的既定概念,成為當地充滿特色的一道新風景。期待將來首座新創結構鐵塔在蘇花公路旁落成,於穩定供電的同時,也為人們在視覺上帶來更多美感的體驗,走向蓬勃、充滿生命力的電力世界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