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點亮三十 覓尋永續新契機
每到夏季,小燕鷗群乘著西南季風造訪台灣,牠們沿著海岸覓尋適合的棲息地,在潮間帶的卵石灘間孕育下一代,大肚溪口豐富的潮間帶生態,便是牠們相中的據點之一。小燕鷗的外型對比色突出,頭部烏黑,額頭雪白,配上黃色嘴巴與灰色翅膀,從遠處就可認出牠們的身影,因此同樣活動於大肚溪口的台中發電廠同仁,往往可以輕易觀察到牠們的蹤跡,而在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因賞鳥攝影連起了一段愛情故事,成為同仁間流傳的佳話。在歡迎這些嬌客比鄰做伴的同時,透過觀察與學習自然生態的樣貌,也無形間增進同仁維護生態的信念,並將其形象與精神帶入電廠的日常工作中,為電廠鋪設出一條轉型永續發展的未來道路。
02
向自然學習 踏上改善更新之路
民國70年代,大台中地區的人口逐漸成長,地方經濟愈趨繁榮,為了回應越來越大的供電需求,台電公司開始籌建新電廠,並主動從國外引進相關的環境評估標準,邀集國內專家共同進行審查,在國內尚未建立相關法規的當時,即注意到開發擴張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民國78年,歷經填海造陸的辛勤開拓,位於大肚溪口北岸的台中發電廠終於成立,成為台灣第一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公園化綠地電廠,亦是全台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三十年來持續供應質優價廉的電力,為台灣經濟發展貢獻己力。
隨著相關技術更新、環境意識抬頭,台中發電廠面臨了極大的運轉考驗,必須在維持運作穩定供電的同時,逐步改善空氣污染防制設備,並且重新審視發電過程,將每個環節對於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改善更新硬體設備之餘,台中發電廠亦注重人員們的成長,重新思考電廠與環境互動的軌跡,塑造新世代電廠的定位與精神,台中發電廠現任廠長朱記民便以同仁們熟悉的小燕鷗作為指標,引入其形象與精神,帶領同仁們於工作中更有意識地緊密連結生態環境,為台中發電廠的改善更新之路,呈現出有機、活潑的連動效應,並藉此凝聚電廠同仁的向心力。
03
黑煤為源頭 新建室內煤倉有效抑塵
將小燕鷗的形象連結至電廠時,第一個注意到的便是小燕鷗黑色的頭部,與電廠發電的源頭──黑漆漆的煤。過去從運煤碼頭迎來燃煤後,便藉由輸送帶運進電廠的露天煤場存放,為了抑制揚塵,運送過程中的輸送帶是封閉式的,而煤場周圍則設有23公尺高的防風柵欄,內部還有分區的中繼網,有效引導風向削弱力道來抑制揚塵,同時接引電廠經處理符合放流標準的回收水,回收利用來噴灑煤場,並連結監測系統,針對氣候風速調整灑水次數與水量,使得防制效率可達到96.25%。
近年來,有鑑於環保相關法規更新,電廠亦擬定更新計畫投入預算,興建兩座大型室內棚式煤倉,預計於110年後陸續完工,讓抑塵防治效率提高至98%,有效降低因揚塵影響空氣品質的可能性。
04
金黃火焰到冉冉白煙 機組排程汰舊換新
小燕鷗黃色的嘴巴,就如燃煤發電中的火焰,更讓人連結到電廠的機組設備。從104年起,電廠即積極配合環保署於區域空氣品質不良時,推動燃煤機組降載措施,調整機組的發電量進行排放減量管理。同時電廠亦擬定了從106年起近十年的空污防制設備改善計畫,針對新舊程度不同的一到十號機組,分階段陸續安排適合的改善項目。從商轉時間最久的一到四號機組優先改善,更新如靜電集塵器、粉煤機、除霧器、排煙脫硝、排煙脫硫等相關設備,預計於109年完工時可有效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35%、硫氧化物排放量50%、粒狀物排放量20%。第二階段則針對五到八號機組,利用機組大修期間,進行部分設備的汰舊換新升級工程,並及早規劃五到十號機組未來的整體改善計畫。透過長遠的經營改善,電廠同仁們展現維護環境的決心,以及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信念,秉持小燕鷗的形象精神,破除電廠排煙即空污的既定印象,朝著乾淨純白的能源目標前進,亦如小燕鷗身上綻放的雪白羽毛。
05
煤灰展翅 增進附加價值形成循環經濟
黑煤燃燒之後產生的煤灰如小燕鷗的灰色翅膀,同仁們也積極思考,如何讓這雙翅膀發揮更具效益的附加價值。煤灰依其質地可分為飛灰、底灰兩類型。質地輕盈的飛灰,可做為混凝土摻料,形成友善環境的循環經濟。顆粒較大較重的底灰,若是以海水冷卻,即排入電廠灰塘中做填海造陸之用,若用淡水冷卻,則可作為管溝回填的原料,亦能形成一種循環經濟。電廠透過成立跨部門的配煤小組,綜合觀察機組運轉、檢修、飛灰灰色等,從不同的煤源中依其特質擬定出最佳的組合,有效降低煤灰排灰塘量,減少高灰分煤用量,使作為燃煤廢棄物的煤灰,盡量發揮其附加價值,成果深受外界的肯定,甚至吸引他國來台取經,並受邀至相關國際會議中分享經驗,讓這灰色的翅膀飛到更遠的地方,發揮更深的影響力。
06
突破框架尋求轉型 支持綠能永續經營
透過小燕鷗的形象與精神連結,提醒著同仁思考電廠與環境的關係,我們身為大自然中的一員,將以更友善環境的方式,更加謹慎地運營電廠。同時小燕鷗追尋夏季環境不斷遷徙的候鳥習性,也提醒著同仁勇於提升自己、突破框架。在國家推動能源轉型之際,電廠在燃煤、燃油發電機組外,亦加速興建燃氣機組,擴大低碳天然氣的發電量,多元化的燃料機組設置,促使電廠致力提升營運調度的能力。在設備的改善、更新之外,電廠也積極研擬高效率且更有彈性的營運方案,從過去做為基載電力、發電巨人的角色,經歷三十年的拚搏,如今走到電廠營運週期的下半場,呼應新世代能源政策,逐步轉型為綠色能源的支持者。
同時,台中發電廠發揮公園化電廠的特質,打破過去電廠給人的距離感,邀請大小朋友們一同來認識電廠內豐富的生態環境,如目前結出黃紅果實的象牙木樹群,並融入生態教育,分享這三十年來綠蔭葱蘢的耕耘成果。雖然一步步的改變並不容易,但支持著電廠得以堅定前行的-便是那份突破框架的決心,和守護永續環境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