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陽光南境轉型 綠電城市先驅
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侵襲南台灣,屏東地區淹水斷電的災情不斷,部分鄉鎮因溪水潰堤,周圍的魚塭、農田遭土石流淹沒,水產養殖與農業的復興看似困難重重。當時的屏東縣政府,為了協助災民們重建家園維持生計,並解決長期以來的地層下陷問題,提出「養水種電」計畫,媒合光電業者向農民承租無法再使用的魚塭或廢耕農地,架設太陽能發電系統,將發電併入既有的電網,轉售台電公司,引導當地產業轉型與土地復育的同時,也提供農民另一種收入來源,飽受風災摧殘的國境之南,就這麼踏上綠能建設之路。十年過去,如今的屏東不僅走出當年風災的陰霾,更走出了自己的綠能願景,朝著「100%綠電城市」的目標前進。這樣的正向轉變,看在一路協助綠電建置、輔導產業維新的台電公司屏東區營業處同仁的眼中,有著說不盡的欣慰與期盼。
02
地方申請踴躍 綠電發展多元
時任屏東區營業處處長的胡忠興處長提道:自民國101年「養水種電」計畫順利完工之後,受陽光眷顧的屏東,持續發展太陽光電場,從一般家庭建築屋頂、水庫、堤岸到閒置的國有土地,都有著光電板的建置分布;而綠電的類型,在太陽能發電之外,尚有川流、風力、沼氣等不同模式。各地區案件申請踴躍、發展多元複雜的情況下,促使屏東區處特別成立綠能系統併網的設計規劃團隊,針對屏東地區大大小小的建置申請案,為業者、案主提供最適合的併網規劃,並擔任居中協調輔導的角色,讓新系統能盡快順利完成建置,加入綠電城市的大家庭中。如今,屏東地區的綠電案件申請量,以及綠電併網的容量,都站上全國前三名,可說是國內綠電城市的先驅。
03
專案規劃設計 線路同步改善
面對從一開始一年不到百件的光電建置申請案,到現在每年處理破千件的申請案,屏東區處的同仁們,逐步優化、精進大眾申請建置的流程,並且投入大量的心力,參與專案規劃、設計、材料監控到施工的各項環節,以期每座大小光電系統完成後能順利運轉。
在大量申請案的管理之外,綠能發電依循天氣,運轉效率不穩定的特性,更是考驗著同仁事前規劃分析的能力,也考驗著既有電網的耐受強度。針對不同案件的發電模式、地形位置、系統規模、設備規格,屏東區處同仁設計出不同的線路建置策略,經過與案主溝通協調後,往往都能達成良好的成果。而屏東區處也持續同步進行線路的改善工程,強化電網調度的彈性,讓綠電能在供電穩定的基礎上,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以及友善環境的永續價值。
04
多方溝通磨合 打造綠城宏景
在屏東區處同仁的工作經驗分享中,最能感受到的團隊特質便是:耐心。由於申請建置綠電系統涉及的單位頗多,且必須經過嚴謹的公務認證流程,在政府、業者、案主、地主、台電公司之間,打造一個溝通便利的平台,成為當務之急,屏東區處的設計規畫團隊,便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多方來回溝通過程中,同仁也發現台電的專業電力知識與過往的系統建設經驗,能提供各方更好的方案選擇,漸漸地,同仁們也主動擔起顧問的角色,如今地方只要想要提出申請案,屏東區處便成為首選的諮詢對象,而同仁們也不吝分享專業,為大家設計協調出滿意的方案。在眾人的耐心堅持與無私合作之下,一點一滴地拼積出綠電城市的宏貌。
05
穩健優化服務 共創永續發展
未來,屏東區處將持續提供綠電併網的服務,並優化加強電網的韌性,汰換老舊的線路電纜,在支持地方推廣再生能源的同時,也為大眾的用電安全與用電品質把關,陪伴整座城市安全穩健地逐步轉型蛻變。另一方面,屏東區處也將深入服務的品質,因應環境變遷、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天災風險,預計為屏東的原鄉部落,逐步設計建置防災型的微電網系統,有了預防性的設備支持,讓大眾的生活多層保障更加安心。跟隨政府的前瞻步伐,屏東區處從電力的主要業務持續延伸,進而關注參與人文、觀光、地方產業等領域,與屏東地方一同成長蛻變,讓陽光的能量永續照耀國境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