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眾志成塔:撐起電力生命線
2020年4月29日的傍晚六點,台電公司中區施工處(以下簡稱中區施工處)的同仁們檢驗線路到最後一刻,終於確認完成了,他們緩緩爬下高壓鐵塔,等待隔日進行調度確認後,這段串連通霄電廠與義和開閉所的345kV超高壓輸電線路便要正式加入系統。因應通霄燃氣電廠更新改建,原有的輸電線路不足以承載更大的發電量,而多虧了新設置的超高壓線路,滿載運轉的電力輸送需求才獲得滿足,讓更新後的電廠得以大顯身手。
歷時15年的規劃與建造,通霄義和線如今是台灣電力系統重要的一條線路,為台灣電力網注入活血,包括竹科和中科兩大園區在內,都受惠於這條電力命脈。而沿線上,一座座紅白相間的鐵塔靜靜依傍山城,在那可靠沉穩的身影背後,是地方鄉親鼎力牽成、以及台電同仁們齊心協力所堆砌的成果。
02
眾志同酬
近年來,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並以「展綠、減煤、增氣、非核」作為努力方向。而在各種綠能還在發展階段、並要降低燃煤比例的同時,燃氣發電正是維持電力穩定供應的重要支柱,也因此,通霄義和線的完工與加入調度,可說是別具意義。
談到這條線路能在重重條件之下如期完工的關鍵,古璧松直說,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他尤其對團隊同仁讚譽有加:「我一直引以為傲的就是,中區施工處有那麼棒的同仁為電力建設付出,整個團隊看到問題沒有退縮,反而使命必達,如果沒有同仁那麼堅忍不拔的精神,可能一下就被打倒了。」
確實,在這長達15年的龐大工程裡,任何環節都缺一不可,多虧了每一位無名英雄發揮堅韌的毅力,才能合眾人之力、以嚴謹的高標準成就這項建設,並為台灣電力系統牽出重要的一條生命線。
03
為達使命 勇於顛覆
由通霄向外輸出的345kV線路,是台電為了搭配通霄電廠一、二期的更新改建工程,從2006年就著手規劃的電源線。如今的通霄義和線總長24.2公里,造設65座鐵塔,從通霄電廠沿著通霄溪東行,途經通霄鎮、三義鄉、銅鑼鄉、再到大湖鄉,銜接既有的南北超高壓輸電線第三路(345kV峨眉后里線);等義和開閉所加入以後,再變更為二進二出的線路配置,不僅及早發揮通霄電廠更新後的供電效能,未來也將進一步提升電力系統可靠度。 不過時光回到15年前,當初的設計其實是要往北連接到峨眉變電所,此方案全長52公里,並需要135座鐵塔,然而經過評估,其中21座鐵塔用地恐須強制徵收取得,對於正歷經苗栗大埔強制拆遷事件的當時社會來說,原先的規劃可說是充滿變數。因此中區施工處務實地向電力系統的規劃及調度單位同仁分析,為了讓通霄電廠改建後及時扮演減煤和穩定供電的角色,更改線路規劃是有必要的,否則受限於難以實現的通霄峨眉線,將導致更高的發電效能無用武之地。
中區施工處處長古璧松說:「遇到問題你要去想辦法解決,不能兩手一攤就說我做不出來,所以我們的團隊會想出做系統上的改變,讓電力能夠輸送。我們要找出最有把握的、能夠配合電廠完工的時程,所以就必須有一些協商退讓,這樣才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大家把各自考量的理由攤在圓桌上,經過無數次的會議研商,終於在2014年4月獲准變更系統,改為如今的通霄義和線。
04
勤懇溝通 將選址難題化為可能
變更路徑的方案一經確立,中區施工處立刻制定從環評變更、用地選址、鐵塔設計、工程施作等等一連串的期程,尤其考慮到山區施工不易,台電在前端的地權交涉方面也盡可能爭取時間,但是與時間賽跑,並不代表和地主溝通上能有絲毫的輕率馬虎。畢竟輸電鐵塔屬於鄰避設施,用地選址難免影響到少數人的私益,因此公共利益和私人權益的維護補償之間該如何圓滿平衡,便考驗著地權人員的耐心與智慧。
民眾對於輸電線路設置的疑慮之一是電磁場問題,台電為了消除居民擔憂,一方面嚴謹履行了環評所承諾的最短安全距離,也就是在通霄鎮內平原地段之導線距離地面高度至少25公尺、線路和民房的水平投影距離至少32公尺以上;為了兌現環評承諾遠離住家,台電在通霄平原段上沿著通霄溪的兩側設塔,中區施工處溝通組經理黃育新形容:「就好像台語說的『車布邊』一樣。」另一方面,從去年完工啟用至今,台電也因應鄉里的意見需求,會同地方意見領袖到場量測磁場值,以2020年7月至12月的量測結果而言,電磁場只有介於1.3到12.2mG之間,遠遠低於環保署公布的電磁場暴露參考位準值833mG。
此外,地權交涉同仁經常聽到的另一種聲音,是擔心鐵塔影響風水和景觀。例如#65鐵塔初步規劃要設立在大湖鄉義和村的雞冠山頂,但那裡屬於當地重要景點,也有風水地理上的重要性,同時也有附近居民表示,原塔址將會正沖自家門廳。台電收到了這些陳情,決定移降30公尺在一處陡峭邊坡設塔。而當初為了取得這塊邊坡用地,台電也拿出鍥而不捨的協商誠意,讓堅決反對的地主慢慢和緩態度。中區施工處地權一組經理鄧維鈞說:「為了進一步和居民打破隔閡,我們也請其他同仁共同拜訪協商,除了討論購地,還跟地主聊他的果樹如何照料、施肥、接枝等等心得。」相談甚歡之下,台電與地主逐漸培養出互信情誼,最終圓滿達成協議。 「其實居民的訴求我認為都很合理,每一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家鄉,想要遠離這些東西嘛,那有時候真的是找不到其他地點了,是沒辦法的選擇,這個就很兩難啦。」古璧松相當能夠同理鄉親的考量,談起用地取得的不容易之處,他接著說:「台電希望跟地方保持良好互動,任何合理的訴求,如果是台電做得到的,都盡量去做。企業要長長久久是必須要共存的啦,不可以不理不睬。」
05
山區施工的艱難
選定塔址不只有地權協商這一項任務而已,中區施工處也必須因地制宜、審慎考量鐵塔的結構穩定性。傳統的架空輸電線路規劃,是先以1/25000地形圖及1/5000航照圖選定路徑,再派人員前往實地勘測,接著才由設計同仁繪圖、檢討是否符合設塔條件,如果不符合標準,就必須另尋地點、重新執行整套流程,相當曠日廢時。
而此次採用了新興的航空測量技術──空載光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透過整合各種事先蒐集的數位化圖籍資料,將地形、地質、地籍都套疊編整,完成了一套3D分析圖台。藉由這項技術,台電可以快速比對符合條件的地點,大幅提升地權溝通和鐵塔設計的效率。 中區施工處超高壓線設計組經理王先萍解釋,為了減少地權問題,他們在合理標準內把線路的跨距增加到600至800公尺,用以減少鐵塔數量;與此同時,345kV線路採用耐熱鋁包鋼心鋁絞線(TACSR/AW),輸電容量比一般鋁包鋼心鋁絞線(ACSR/AW)高出50%,不過這種導線的弛度(指架空線路鬆弛程度)也比較大。基於這兩項原因,通霄義和線需要較高的鐵塔高度、噸數也更重,才能保持線下安全距離。而好不容易,地權協商和鐵塔設計的兩大難題解決了,但工程施作卻是另一項艱鉅任務的開始。
依照環評承諾,台電不另外開路,鐵塔工程只允許點狀開挖。因此在缺乏既有道路的範圍內,所有山區工程都有賴工作人員每天徒步翻山越嶺、也不具備能夠協助建造的大型機具。古璧松說:「施工現場真的是無腳路(台語,指腳下無路),連置放材料的空間都沒有。」通霄義和線的鐵塔平均塔高75.9公尺、其中12座更超過90公尺,單座重量噸數動輒接近300噸,而這麼多的鋼筋、模板及鐵塔構件,只能透過索道搬運;就連塔基的混凝土灌漿,也須從山腳組裝700多公尺長的輸送管,再以幫浦慢慢抽上山。王先萍也舉例:「像是基樁也只能靠人力,或是小型的電動挖土機,一鑿一鑿地挖出來,有一些地質比較堅硬的,可能一個禮拜才挖一公尺左右,挖出來的土再用索道運走。」
嚴峻的施工條件除了機具和工法上的侷限,山區的天氣也是一大考驗。線路牽引的重要步驟之一是要觀測它垂擺的位置妥適性,但如果碰到下雨、起霧的時候,就只能苦等天氣好轉。面臨著工期壓力,中區施工處同仁只能希望老天不要再下雨了。古璧松笑道:「還好有老天爺的幫助,體恤這條線路對台灣社會的重要性,整個團隊最終得以順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