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向天借光 閃耀鹽田新風華
烈日當頭,這裡是年均日照時數超過2,100小時的臺南,昔日人們巧用這裡的天候特性,在臨海地帶發展出曬鹽產業: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所開闢、明鄭時期重建的臺灣史上第一片鹽田「瀨口鹽場」,便座落在臺南(今臺南市南區喜樹聚落),而往北行來到七股,此處則曾有國營事業「臺灣製鹽總廠」(即後來的臺鹽)六處鹽場[1]之中,規模最大的鹽田。
不過隨著傳統鹽業在2002年劃下句點,曾經見證當地繁盛的遼闊鹽灘地也歸於寧靜,悄然地扮演滯洪池的角色;直到近年來,我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並訂定了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到20GW的目標,讓非農用、無其他規劃用途的閒置鹽灘地搖身一變,成為地面型太陽光電場的選址熱點,其中也包含台電公司甫建成的臺南鹽田光電場(以下簡稱南鹽光電場),延續了當地向天借光的舊日風華。
註釋 |
[1] 六大鹽場:鹿港、布袋、北門、七股、臺南、高雄。 |
02
再生能源的重量級新秀
2021年3月31日,台電以「億起再生 綠能府城」為題,舉辦了南鹽光電場的正式啟用典禮,這座全新的光電場佔地214公頃,以裝置容量150MW居全台地面型光電場之冠,每年約可供應逾2億度綠電,足以提供超過5萬戶家庭的全年用電,更將貢獻超過11.4萬噸的年減碳量,相當於約29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收量[2],無疑是再生能源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而要建造如此規模的光電場,是否相當曠日廢時呢?事實上,台電建置太陽光電場的速度非常快,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說到,南鹽光電工程在2019年4月決標,並開始著手設計,到了同年年底便發出了第一度電;而時至2020年的4月,已併網了40MW,再到9月時,幾乎整個案場都已經完成了併網,截至2021農曆新年,南鹽光電場更已發電達1億度。蔡英聖表示,經濟部於2017年公布「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制定出佈建太陽光電的短程衝刺目標,台電作為國營事業和能源政策的執行者,在全力支持能源轉型的同時,也希望樹立標竿,因此台電在2019年才剛完成當時全台規模最大的地面型彰濱光電場(100MW),立刻又有南鹽光電場超越自己的紀錄。 高效率打造光電場之餘,再生能源處在設計規劃上也因地制宜做出許多考量,蔡英聖說:「我們把光電板架高兩公尺,保留了它原來滯洪的功能,所以是維持它的既有功能,再附加太陽光電這樣的概念。」融入當地環境的措施不僅如此,台電將總計214公頃的案場劃分成A、B、C三大區,其背後的用意其實也和環境保護息息相關。
註釋 |
一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年的碳吸收量為389噸,參考自〈經濟部能源局109年太陽光電6.5GW達標計畫〉https://www.ey.gov.tw/File/D995A747C88EA053?A=C,取用日期2021年5月26日。 |
03
向自然取電 也珍惜自然
七股及將軍鹽田濕地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更是眾多水鳥的樂園,而受惠於鹽業結束後20年來的低度人為介入,鹽田濕地得以持續生息。考量附近的濕地是環境敏感區域,有鳥類生態的維護必要,台電選址的時候也特地針對周遭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如今電廠分成A、B、C三區,便是為了避開高敏感區域。 至於南鹽光電場範圍內,除了遵守建蔽率規定保留30%的空地以外,也特別劃設、營造了對野生動物友善的環境生態區,維持鄰近原有的地貌,使得野鳥棲息環境不受干擾,也保存濕地生態系的完好;南鹽光電場周圍更以綠籬隔出圍堤綠帶,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當地景觀,實現光電設施和自然的友善共存。 「我們自我要求,南鹽光施工過程不能干擾自然生態,當然建成後也是一樣。」蔡英聖指出工程還在進行時曾經發現鳥類孵育的蛋,而在建置完畢後,仍然可以在光電板支架下的水澤區、及環場維修道路旁草叢裡尋見牠們的蹤影,表示當地鳥類能夠適應光電場進駐後的新環境。
友善對待自然環境不能只顧及當下,還要將目光放得長遠,才有機會真正落實環保永續。談到未來光電板的除役與回收,蔡英聖介紹,政府在推行躉購費率的同時也一併規劃了廢棄光電板的回收處理辦法。2019年能源局和環保署聯手制定回收程序,並公告「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一方面以1,000元/瓩制定了太陽光電模組回收費用,這筆費用是業者設置光電板之初,就必須繳付作為將來回收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也建立從清運、儲放、到拆解回收的體系,確保事業廢棄物不會被任意丟棄。 預先收取處理費用已顯示政府有其積極治理的措施,而且臺灣的光電產業鏈完整,不只有製造各種太陽能模組零件的生產端,近年來,國內的回收拆解、資源再利用技術也有豐富斬獲,廢棄光電板的污染疑慮已不再是難解的課題。蔡英聖期許:「既然是再生能源,後續就不應該再留下會造成污染的東西了。」
04
傳遞文化 扎根在地
除了關懷自然環境,台電也努力創造與在地鄉親的互信互惠。建場之前,地方鄉親曾經表達對於濕地生態恐受到影響的擔憂,為了讓民眾了解南鹽光電場不會改變既有的自然生態,再生能源處勤於拜訪鄰里進行溝通,進而化解民眾的疑慮。此外,工程進行時,台電也採取了人力在地化,透過優先聘僱在地的人員、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擴大對於當地社會的正向回饋。
為了與在地文化有進一步的連結,再生能源處更發揮巧思,特別用黑色外框光電板鋪排出特殊意象圖騰,藉此勾勒「鹽田憶鯤鯓」、「府城虱想起」與「黑琵舞夕陽」等三幅充滿當地特色的「板」畫,盡顯府城的人文歷史與生態風情。 南鹽光電場還規劃有景觀平台和休閒步道,未來台電也不排除將南鹽光電場營造成開放大眾走訪的景點,不僅有生態友善的教育意義,結合鄰近的七股鹽山,更能突顯出當地善用日照資源的傳統。而在今昔產業的互相映襯之下,向天借光的悠久歷史將由南鹽光電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