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資清查啟動 典藏電業人文歷史
台電公司重視電力文化資產的保存,致力於文物典藏與傳承,以記錄台灣的電業風華。近期台電辦理輸供電系統文化資產清查計畫,其中一站造訪高屏供電區營運處(以下簡稱高屏供電區處),除了文物的清查與登錄,也記述資深同仁的口述歷史,為台灣電力系統的發展過程留下珍貴紀錄。
02
為你我來電 回顧高屏供電歲月足跡
高屏供電區處的職責項目包含輸電、變電設施以及保護電驛的維護工作,服務範圍自二仁溪以南,遍至整個恆春半島,轄有7座超高壓變電所(Extra-High Voltage Substation,E/S)、9座一次變電所(Primary Substation,P/S)、54座配電變電所(Distribution Substation,D/S);轄區裡更有4座大型的發電廠,分別為大林發電廠、第三核能發電廠、南部發電廠以及興達發電廠,供電量約佔整體輸供電系統的1/5,而小水力發電系統更是不勝枚舉;因此在全國電網中,高屏供電區處扮演著匯聚眾多電力來源的重要角色,一如運送充沛血氧的能源動脈。 「以前我們叫做『高高屏』,後來高雄縣、市合併升格才改稱為『高屏』。早期我們的轄區還包括台東,所以從前工作範圍相當大。」高屏供電區處處長吳清木說明,單位成立於民國73年,其前身是高屏保線區,而考量幅員過於廣闊,為了提升管理的效率與品質,台電於是在79年另外成立了花東供電區營運處,將台東劃分由該處服務。
民國70年代正值台灣電力調度轉型的重要時期,隨著社會發展、用電量提升,電力系統也逐漸複雜化,因此台電於74年成立「電力調度控制自動化推行委員會」,並引入電能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積極推動從發電、輸電、至配電的電力調度控制全面自動化。調度控制系統分為中央調度中心(Central Dispatch Control Center,CDCC)、區域調度中心(Area Dispatch Control Center,ADCC,各供電區營運處管轄)與配電調度中心(Distribute Dispatch Control Center,DDCC,各區營業處管轄)三個層級,而台北與高雄的ADCC是其中最先完成並試運轉的部門。吳清木回憶道:「以往每一個發電廠、變電所,一定都有人值班,4個人輪3班,但是自動化之後,電力系統的監控工作便交由電腦與末端資訊設備(Remote Terminal Unit,RTU)來執行,讓電網調度在運轉方面更有效率。」
保護電驛也是另一個隨著時代而有所演進的項目,當電力系統遭受無法避免的天災、鳥獸碰觸等因素造成的事故時,電驛能夠迅速偵測故障發生、並隔離系統與故障點之間的聯繫,控制事故發生當下對電力系統造成的損害,防止故障範圍擴大,也確保其他設備能繼續正常供電。吳清木分享,傳統的保護電驛是電磁式的,而台電約從80年代開始推動保護電驛數位化,讓電驛的偵測防護作用更迅速、精確,大大提升輸電系統的可靠性。
03
文化資產清查計畫啟動
台電提供民眾的生活用電服務,數十年來如一日,電力設備亦隨著時代的腳步經歷過多次更迭汰新,各種老設備或因屆滿服務年限、或因新技術問世而受到汰換,但它們卻也成為台灣百年電業發展史的最佳見證者。歷史與文化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而其保存與傳承更不是件容易的事,隨著年代間隔越久、文史資源逐漸散佚,歷史脈絡也將越難以考證,有感於此,台電近年開始投入大量人力、資源進行電力文化資產保存。 高屏供電區處總務組事務課課長姜永淞表示:「台電從105年開始由秘書處負責主導辦理文資清查保存的計畫,從舊東西線、水力發電、到配電系統等,每一年都有不同主題,110年進行的則是輸供電系統的文物資產清查。」此項計畫的參與單位共計14處,包含供電處、電力調度處、電力通信處、系統規劃處、6個供電區營運處、輸變電工程處及北中南3區施工處;各單位分別提報過去自主蒐集、保留的文物項目清單,並由外部專業團隊辦理清查工作。
一方面,文史團隊針對各單位提交的文物清單進行初篩與盤點,並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劃分出「具一般古物潛力」、「具列冊追蹤價值」、「僅建檔」等三種級別,嚴謹建立起輸供電系統的數位化文物檔案庫。另一方面,無形的記憶也是價值珍貴的文化襲產,因此團隊也對資深同仁進行訪談,以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的形式記錄下輸供電系統的建設軌跡、以及電業工作裡的各種雋永事蹟。除此之外,文史團隊也廣蒐國內外史料文獻、調查歷史脈絡,還原輸供電事業發展歷程。
04
在工程師文化中萌芽的人文精神
本次清查成果總共盤點了308案,共含1,581件文物,針對台電現職同仁與退休前輩的訪談則有16案,合計25人。歷經將近1年的考察,台電在110年9月以「守護文資舍我其誰」為主題,舉行了輸供電系統文化資產清查成果發表會,為台灣的電網演進歷史描繪出更清晰的輪廓。
高屏供電區處整理出來的文物項目有84項,經團隊評估後歸納出28案、多達160件文物,是本次輸供電系統提供最多項目的單位,其中更有兩件獨特的物品──手搖起重機、人力兩輪電桿搬運車。姜永淞說明:「它們的年份是民國54年。以往在做輸電線路工程時,還沒有自動化設備,只能純粹靠人力去搬運材料,透過它們就可以看出來前人篳路藍縷的辛勞。」
「有些東西可能距今才1、2個世代,但我們並不曉得對於未來50年、100年以後的人來說,這個東西會不會變得很珍貴。」吳清木解釋,由於年代尚不久遠,同仁們不太會將舊物視為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也較不具備文化保存的專業知識,難以提供更妥善的照料,然而多虧每個時期都有同仁們或有心、或無意地將文物留存下來,現在才得以想像早期人們工作的模樣。
藉由文資清查計畫的參與經驗,同仁們也漸漸將這份對於歷史文化的敬重內化成素養。吳清木認為,文化保存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不是朝夕之間所能達成的,或許目前有些清查文物只被視為「舊東西」,還稱不上有保存價值,但在若干年後,卻可能成為人們追憶電業發展歷程的其中一塊重要拼圖;他更指出,文物之所以有其價值,是因為它們承載的人文故事,器物本身僅僅是冰冷的無機物,唯有作為人們生命軌跡的見證,才具有意義。 推動台灣電業的文史典藏並非易事,不過身為陪伴全國人民走過將近一世紀的老朋友,台電對於這項使命卻是甘之如飴。未來在妥善維護之餘,台電也將加以規劃文史資源的活化應用方式,讓更多人認識電力建設的故事、感受台灣社會發展的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