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走讀萬大 日式宿舍人文巡禮
隱身於南投縣仁愛鄉的台電公司萬大發電廠(以下簡稱萬大電廠),是早從日治時期便啟用的水力發電廠,彼時日人運用木料建造宿舍,台灣光復後仍延續使用,更曾發展出生活機能豐富的小型社區,溫馨陪伴員工及眷屬走過歲月風華。
02
回顧電廠發展里程碑
以最早商轉於民國32年2月的萬#3機組起算,萬大電廠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萬大電廠廠長張天瑞介紹,萬#3機組有著15.3MW的裝置容量,藉由奧萬大攔河堰,攔蓄濁水溪支流萬大溪進行川流式發電。隨著二戰結束,原動工於28年、並在33年因戰事而停建的霧社水庫,由台電在46年續建完成,同年7月,採水庫式發電的萬#1、#2機組開始商轉,使萬大電廠的總裝置容量擴充至36MW。
民國40年,69kV舊東西輸電線路竣工,橫越中央山脈連接起萬大與花蓮縣的銅門,使得原本彼此獨立的電網自此整合為一,萬大電廠於是成為串聯東西半部的關鍵樞紐。 張天瑞指出:「台電於93年推動簡稱『萬松計畫』的萬大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水力發電計畫,除了在萬大電廠增設萬#4機組之外,也在下游建造松林攔河堰與松林分廠兩部機組,運用萬大電廠的尾水再次發電。」此一計畫的三部機組於101年陸續加入發電行列,讓萬大電廠總裝置容量提升至76.6MW。 張天瑞表示,水力發電乃台灣電力系統發展初期的主力,位於濁水溪水系上的萬大電廠更是早期中部電力的重要來源之一。而作為歷史悠久的電廠,廠區內處處可見雋永的歲月痕跡,而最令訪客心生懷舊之情的,莫過於充滿日式風格的員工宿舍。
03
探訪日式宿舍
日式宿舍始建於何年已經不可考,不過參考殘存的設計圖可以推測約在32年前後;宿舍分為兩個區域,並以「洞內」、「洞外」命名區分,典故來自於早期若要進入廠區,必須穿越一條隧道、通過橫跨溪流的行易橋,所以靠近廠區的宿舍就稱為洞內宿舍,聯外道路旁的則叫做洞外宿舍。後來在隧道入口旁修築的萬大橋成為新的交通路線,隧道也基於安全不再開放通行,唯有宿舍名稱至今仍傳承著此一往事。
機電組經理朱志陽於民國66年進入萬大電廠服務、並遷入員工宿舍,他介紹道:「當時洞內主要是給單身員工住宿、洞外則是眷屬宿舍,在66年時約可容納100名員工住宿,就像個小社區一樣。」
以60年代為準,當時洞外區有禮堂、製冰室,更有幼兒園與小學提供員工子女就讀,幼兒園設立於36年,小學則在43年成立,為南投縣親愛國小的台電私立分校,當時師資皆由萬大電廠聘任、並比照台電員工的待遇福利;後來小學在76年正式移交南投縣政府,而幼兒園也隨之停辦。
洞內宿舍區則有游泳池、露天電影播放場、理髮室、福利社、勵進室、烘餅間、醫務室、桌球間、撞球間、多功能球場(籃球、排球、軟式網球)、土地公廟、以及可以通往霧社壩的鴻章吊橋(現已拆除)等,不定期還會有菜車來訪,生活機能相當完善,不禁令人對當時溫馨且多采多姿的宿舍生活感到好奇與嚮往。
而由於木造的日式宿舍維護不易、加上消防安全的考量,洞內宿舍於70年代拆除部分建築,洞外宿舍則拆除改建為兩層樓的混凝土房舍,此外,改建後的禮堂有了適合運動的挑高空間,於是單身宿舍、員工餐廳、以及部分休閒機能便在該時期移往洞外。如今洞內保留的宿舍建築雖然不多,並有經過修繕,不過包含「萬花樓」(原是日治時期的發電所所長宿舍,後作為女性單身宿舍,現為第4出差宿舍)在內的建築外觀都妥善地維持原狀,顯露出台電對於承載著無數同仁生活記憶、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所懷的珍視之情。
04
笑憶故年
談及往日回憶,71年來到萬大電廠服務的水土保持組經理康宏呈分享:「早期從霧社到萬大的這段路還有木材運輸車在走,那個土石路會有很深的溝痕,我們從埔里騎摩托車上來的時候都灰頭土臉的,還要小心別跌倒,有時在路邊會遇到在地部落的朋友,我們還會停下來聊聊天。」
山上的休閒娛樂不多,出於興趣使然,朱志陽從年輕時便是業餘無線電玩家,與康宏呈兩人都曾考過俗稱火腿族(Ham Radio)的業餘無線電人員執照,回憶起曾發生過的小插曲,他笑說當時還是戒嚴時期,曾經有政風同仁見他自己架設天線,因而對他調查了一番。後來在921大地震導致對外通訊中斷時,這項興趣卻意外派上用場,他們透過業餘無線電的頻寬與平地取得聯繫、並請對方代為打電話,讓同仁得以和親友報平安。 康宏呈則對於颱風天印象深刻,他笑道:「颱風過後山泉水會變得太過混濁,沒辦法洗澡,我們會跑到山洞那邊去用水,因為有地下伏流會像小瀑布那樣湧出來。」每逢颱風,萬大電廠的聯外道路經常受阻,有時須仰賴直升機前來空投物資,因此福利社在颱風來臨前的物資備存也成為長官們特別注重的民生重點。萬大電廠還會與附近部落的村長互相關心防災準備狀況,彼此展現體貼溫情。
康宏呈表示:「那時候和在地村民的關係就已經很要好了,例如我們要放室外電影之前都會告訴他們,他們就會帶著椅子,特別走一段路來看,前陣子我們有和一些耆老做訪談,他們也談到很惦記、懷念這一段往事。」 朱志陽說明,以前台電有所謂的文化工作隊,會到偏遠單位慰勞辛勤的同仁,每個月播放一至二次的露天電影即是他們舉辦的活動,不過在他到職的時候已經沒有最熱鬧時的盛況了,70年左右以後漸漸不再放映,本來在球場旁的電影布幕架如今也已經移走了。不過比起看電影,同仁們更常與村民朋友一起打球,朱志陽緬懷道:「因為籃球、排球、軟式網球都在那裡打,想打不同球類的人還時常需要爭球場;當時部落朋友喜歡打籃球,我們就組隊跟他們打,比賽辦起來非常熱鬧。」
論熱鬧程度,萬大電廠子弟和部落孩童就讀的萬大分校舉辦活動時,絕對是在地的一大盛事。每年的畢業晚會上,家長們除了出席活動以外,也經常參與製作海報、甚至登場表演,朱志陽表示年輕時曾組合唱團表演,康宏呈更笑稱自己上台表演過肚皮舞;而今不論是晚會或運動會都已發展為村校聯合的活動,成為在地固定的盛會。
05
傳承與展望
跟隨朱志陽與康宏呈兩人的腳步走上球場旁的石階步道,朱志陽指著階梯頂端的轉角說:「以前這裡左轉過去有一座鴻章吊橋,有的前輩跟女同仁或小學老師交往,很多都到這邊約會,我實習的時候還會跟著主任走吊橋去霧社壩,後來年久失修,基於安全就拆掉了。」 登頂後沿著路線右轉,即是守護著萬大電廠的土地公廟,朱志陽指出,土地公廟原是日本神社,現有的廟宇外觀則是重建於921地震之後。土地公廟背倚洞內宿舍、面朝廠區,彷彿是坐守於同仁的生活家園、並看顧著電廠一般,小丘上視野良好,站在廟埕可以清楚地遠眺廠區,望著寧靜地受群山環抱的萬大電廠,將使人對於生態與能源的並存共榮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萬大電廠本已擁有秀麗的自然景致,廠區裡遍植的櫻樹、梅樹、楓樹,讓這裡一年四季都有不同風光,而在90年代萬松計畫環評期間發現台灣原生種大豆的生長地之後,台電旋即投入大豆復育工作,其後亦整合生態、人文、再生能源等特色,設計一系列環境與能源教育課程,更經環保署認證成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在眾多環教課程當中,即包含了日式宿舍的文化巡禮,透過歷史導覽、以及宿舍友善環境的設計巧思解說,讓訪客感受歷史韻味之餘,也能夠思考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同時,富有溫度的生活故事亦傳遞出人與生活環境、與土地的連結其實有多麼密切,而唯有對土地有情,才能讓人真切地關心環境永續。 光陰荏苒,儘管萬大電廠的日式宿舍在拆除與改建之下,當初的規模已不復見,不過透過資深同仁們口中的故事,仍可以窺見、想像昔日的繁景,而正是人們一步步的生活足跡,為建築這類人造的無機物增添了人文意蘊的厚度;如今萬大電廠藉由環教場所的定位,一方面為日式宿舍賦予歷史傳承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致力推廣環境永續及能源教育,希望將珍惜歷史與自然環境的心意傳達給每位到訪的朋友,一起念舊地向未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