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後端營運處 蘭花復育及在地參與

核能後端營運處 蘭花復育及在地參與

「蘭」嶼風光重現 情繫南島半甲子


2022.09.15

01

「蘭」嶼風光重現 情繫南島半甲子

蘭嶼在漢語中昔稱「紅頭嶼」,達悟族人則將蘭嶼稱為Ponso No Tao,意即人居之島,在這座物種多樣性豐富的美麗小島上,曾經隨處可見屬於當地原生種的蝴蝶蘭,更在1947年的日本花卉展上名揚國際,國民政府遂將其改名為「蘭嶼」。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島上蘭花的盛名卻為它招來大量的盜採問題,直到1980年臺東縣政府展開嚴格管制,才總算遏止濫採的亂象,然而長年的摘採仍然導致許多珍貴物種數量驟減,面臨滅絕危機。

台電公司核能後端營運處(以下簡稱核後端處)有感於自然生態維護不易,因此從2018年開始特別與「財團法人辜嚴倬雲保種暨環境保護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保種中心)攜手合作,推動原生種蘭花復育工作,更在多年努力後成功在蘭嶼島上重新植下種苗,讓蘭花回到屬於它們的娘家。

02

嚴謹維護貯存安全 積極推動生態繁茂

台電核後端處為專門辦理核電廠除役、放射性廢棄物貯存等業務的單位,而專門收存低放射性廢棄物(指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物料,例如工作裝備、更換零件等)的蘭嶼低放貯存場,即由核後端處負責管理。蘭嶼低放貯存場啟用自1982年,用以提供全國各界共同貯存低放射性廢棄物,早期是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負責營運,1990年7月移交台電管理至今,而貯存場容量在1996年滿載,此後便不再貯放新的低放射性廢棄物。

「台電接手蘭嶼低放貯存場之後開始貫徹環境生態保護,首先是做好本份,將低放射性廢棄物照顧得滴水不漏,從接管至今32年都是零排放;另一方面我們也從事環境復育,第一個搶救的就是當時已經快絕跡的蘭嶼特有種羅漢松。」台電核能發電事業部副總經理兼執行長簡福添說明,核廢料是需要慎重處置的東西,因此台電始終將環境安全視為首要任務,秉持著這份核心原則,核後端處同仁不只求謹守本分,更將對於環境的關懷延伸到貯存場的周邊生態,而蘭嶼羅漢松便是絕佳的案例。

台電核能發電事業部副總經理兼執行長簡福添。
台電核能發電事業部副總經理兼執行長簡福添。
核後端處持續復育蘭嶼羅漢松已超過30年。
核後端處持續復育蘭嶼羅漢松已超過30年。

核後端處處長張學植也指出,台電在接掌營運蘭嶼低放貯存場的隔年(1991),即展開羅漢松的復育行動,除了在貯存場內種植以外,也將樹苗分送給當地民眾、各級學校與機關進行種植,至今持續不輟,累積已經成功復育超過4,000棵樹木。看著島上各地一排排的羅漢松,若不曾聽聞這段往事,或許難以想像這些健碩的大樹曾經面臨絕跡。

核後端處處長張學植。
核後端處處長張學植。

核後端處同仁也自發地投入馬兜鈴栽種復育,馬兜鈴是蘭嶼特有珠光鳳蝶幼蟲的食物來源,但由於建築與開墾、或被當作野草移除,導致珠光鳳蝶數量銳減,透過種植馬兜鈴,未來有望再次看見群蝶翩翩共舞的風采;此外,核後端處還長期致力於海岸線環境維護,除了同仁們不時會前往海邊撿拾垃圾,更與地方合作發起淨灘活動,共同守護美麗家園。而近年的蘭花復育計畫,無疑是繼羅漢松復育之後,另一個生態保護的里程碑。

馬兜鈴是蘭嶼珠光鳳蝶幼蟲的主要食物來源。
馬兜鈴是蘭嶼珠光鳳蝶幼蟲的主要食物來源。

03

心懷嚮往 穿針引線促成蘭花復育

回憶起蘭花復育計畫的緣起,張學植表示自己對於蘭花富有興趣,對於以蘭花立名的這座島嶼充滿好奇,更對俗稱「臺灣阿嬤」的原生種白花蝴蝶蘭嚮往多時,2017年接任核後端處職務之初、因公務來到蘭嶼時,還曾期待能一睹島上特有的蘭花品種,可惜當時早已難尋芳蹤。 初次來到蘭嶼卻沒看見半朵蘭花,讓張學植苦笑直呼大失所望,所幸與保種中心的相逢,證明了他與蘭嶼特有種蘭花的緣分匪淺。張學植指出:「某次機緣之下,我認識了保種中心的執行長,於是特別邀請保種中心團隊蒞臨核後端處,為我們介紹蘭嶼的物種及生態,我們才知道原來蘭嶼有非常豐富的特有種植物,光是蘭花就多達65種,是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然而這些蘭花的數量多半岌岌可危,所以我們開始討論說,是不是能夠合作,一同來搶救這些珍貴物種。」 核後端處與保種中心在因緣際會之下促成合作,並遴選了「蘭嶼白芨」、「紅花石斛」、「管唇蘭」、「雅美萬代蘭」等4種瀕危蘭花作為復育對象,2018年開始,「蘭嶼特產4種蘭花繁殖復育計畫」正式啟動。

核後端處與保種中心合作復育四種蘭花,左上起為蘭嶼白芨、紅花石斛、管唇蘭、雅美萬代蘭。
核後端處與保種中心合作復育四種蘭花,左上起為蘭嶼白芨、紅花石斛、管唇蘭、雅美萬代蘭。

核後端處蘭嶼低放貯存場事務課課長邱文柏分享:「我們與保種中心合作的第一年,他們團隊就來到蘭嶼進行原生種採種工作,為期將近一個月,當時貯存場也特別劃設一塊空間作為基地,讓各種專業設備可以直接進駐到這裡,我們也盡力提供各種支援,透過整合彼此的專業與資源,順利推動生態保育工作。」

核後端處事務課課長邱文柏(中)在蘭嶼低放貯存場溫室內介紹植栽。
核後端處事務課課長邱文柏(中)在蘭嶼低放貯存場溫室內介紹植栽。

而擔任蘭嶼發電廠主任的台東區營業處發變電高級技術專員彭靖堅,也在採種期間扮演起嚮導角色,偕同保種中心團隊在島上尋找植株,他笑道:「像這個雅美萬代蘭,我們當初是在五孔洞(蘭嶼景點)的峭壁上面採集到的,有些則是深入紅頭山取得的,更有特別跑到小蘭嶼上面才發現的。」

成功取得樣本後,保種中心返回位於屏東縣高樹鄉的研究室進一步展開培育,歷經多達32個月的時間,逐步完成種源引種、無菌播種、分生增殖、種苗出瓶與種苗馴化等各個步驟。

04

突破復育瓶頸 玲瓏風姿在蘭嶼重現

「從蘭嶼去到保種中心,氣候差異除了導致有部分樣本損失,也讓花莢的成長期拉長,所以2018年建置完繁殖的技術程序後,2019年才真正開始後續的繁殖。」張學植說明,雖然實際的復育進度比原訂規劃延後不少,不過好事多磨,能夠克服困難幫助蘭花復育相當值得。 另一方面,回到蘭嶼低放貯存場的花苗也需要重新適應環境。邱文柏也補充道,蘭嶼低放貯存場位於全島的最南端,夏季的西南風首當其衝,潮濕黏熱的海風不適合喜歡陰暗涼爽的蘭花,然而貯存場不僅缺乏研究室的設備能提供舒適的生長條件,地理空間也和野生蘭花的實際生長環境有所落差,因此核後端處特別在貯存場內設置溫室,以提供花苗更好的照顧。

數年耕耘之下,一度瀕危的4種蘭花已經成功復育超過10,000株的花苗。核後端處也把復育成功的喜悅分享給在地鄉親,近兩年(2021、2022)屢屢辦理蘭花種苗發送活動,並邀請在地民眾與機構參與,包括蘭嶼鄉公所、蘭嶼高中、朗島與椰油國小、民宿業者、一般民眾等在內,都是盛情迎接蘭花回娘家的認養人。

簡福添分享:「有鄉親回饋說,過去還看得到盛開的野生蘭花,不知何時卻消失無蹤了,如今看到蘭花復育正好喚起他們的童年回憶。」張學植亦表示,當地人在2、30年前還能在路邊看到蘭花,不過後來的人們卻不再有關於蘭花的記憶了,所以能夠還給在地一些原有的事物,是意義非凡的。 蘭花復育計畫目前已取得不錯的成果,不過核後端處並未止步於此,關於下一階段的努力方向,張學植認為讓蘭花回歸山林是必然的,但只有這樣還不夠,是否能讓蘭嶼鄉親也重視、珍惜這個大自然所賜予的禮物也很重要。他強調:「若要讓蘭花能永續生長,鄉親們──尤其是『下一代』──的認同很重要,所以我們除了辦理教育推廣課程,也希望和蘭嶼高中合作,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的方式在學校自有溫室接觸蘭花保育,進而培養出對蘭花有興趣、願意持續投入的人員。未來也希望蘭花復育可以創造足夠規模的經濟效益,如此才可能比較長久。」

05

溫情相伴 體貼展現在地關懷

不只有自然環境,核後端處對於蘭嶼地方事務的參與同樣也是不遺餘力。

「這裡畢竟是離島,資源相對有限,所以為了回饋與服務在地,同仁們也積極地和民眾建立友善互動關係,並推動諸多措施例如學童的教育獎助、環境教育推廣、民生用電優惠、開放僱用職缺創造就業機會等,希望貢獻棉薄之力。」針對整體生活品質的改善,簡福添說道,「目前蘭嶼採用燃油發電,然而一旦有颱風侵襲,資源補給就是一大考驗,所以未來或許能發展太陽光電與儲能系統,提升蘭嶼的能源自給能力。我們不僅希望為在地建立起防災微電網,也期待促進蘭嶼邁向無碳島。」 張學植則介紹,核後端處除了會協助辦理蘭嶼習俗活動、為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也主辦了多元活動與民眾聯絡感情,相關活動舉辦超過30年未曾間斷。例如儼然成為地方節慶盛事的中秋節歌唱晚會,每年皆吸引各個部落的朋友前來大展歌喉,讓大家在佳節團聚同樂,若搭配觀光人潮,活動參與人次甚至能超過千人;此外,有感於許多蘭嶼子弟遠赴臺灣本島升學、就職,平常難有相聚機會,核後端處因此在每年10月左右,都會組團帶領百餘位蘭嶼鄉親前往本島參與蘭嶼鄉各部落輪流舉辦的「蘭嶼鄉旅台青年籃球賽」,並參觀台電相關核能設施,不僅讓相隔兩地的親人一解思親之愁,也了解台電核能管理的良善。

張學植表示:「既然貯存場已經在這裡了,我想除了好好照顧低放射性廢棄物以外,最重要的應該是彰顯出台電對於在地的存在價值。『我不知道你們為蘭嶼做了哪些事情,但是當我們要離開的時候,蘭嶼民眾會用什麼眼光和心情送我們,那一刻才決定了我們對這座小島的存在價值』,這是我常常和同仁們勉勵的。」 30多年的長路走來,核後端處不只穩守本身的職責使命,更將守護環境的決心化為積極行動,不僅致力於自然生態保育、拯救瀕危的珍貴物種,同時也充分融入在地生活、和鄉親一同成長,處處展現與蘭嶼在地溫馨相伴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