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服務處島電生活特展

公眾服務處 顛覆公共溝通的文資特展

與時俱進 擦亮台電老品牌


2023.05.12

01

與時俱進 擦亮台電老品牌

公共溝通與對話是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的工作,對於身為我國能源政策執行者的台電公司而言,更是如此。你可能會發現,這幾年台電的形象變得更加親民活潑,甚至時不時在社群上看到親友參加台電藝文活動的打卡分享,或者耳聞某個台電特展又在國際獎項得名了。沒錯,這些都是公眾服務處(以下簡稱公服處)同仁豐碩的努力成果。

自2017年起,公服處舉辦電力文資特展,年年吸引大眾目光,佳評如潮,還得到國際大獎的肯定。2022年底,過去5年來累積的藝文能量與策展經驗,讓台電首度喜獲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邀請合作,並共同打造「島·電生活」特展,不僅再創台電文資展覽全新里程碑,更期望深化與民眾的交流。

02

不斷進化的公服處:單向宣導到雙向溝通

1989年,公服處從秘書處的業務中獨立出來,也象徵著台電對於維護公共關係的需求大提升,至今已有33年的歷史。公服處處長袁梅玲娓娓道來:「回頭看這一段歷史,相當有意思。台電雖然是國營企業,但組織的變化與調整卻相當有彈性,也造就了我們公眾溝通的工作能夠更加多元和活潑。」

公服處處長袁梅玲。
公服處處長袁梅玲。

作為與社會溝通的主責單位,公服處為了因應社會的變遷,溝通的方式也與時俱進,從一般常見的新聞稿、記者會的政令宣導發佈,經營社群媒體、錄製podcast與不同的分眾雙向互動。近年來更是整合台電既有資源,舉辦一場場大獲好評的文資展覽,讓民眾願意主動走進台電的展間,瞭解臺灣電業的發展。

03

突破公家機關形象 給予同仁更多空間揮灑

社會大眾一定會很訝異,台電怎麼會一改過去傳統保守的形象,變得如此不同?袁梅玲分享一則過去的小故事,位於羅斯福路上的台電大樓正門從前種植了9棵榕樹,密實地遮擋建築門面,過去總讓人留下門禁森嚴的印象,有次她遇到路人在台電大樓門前問路,對談中令她印象深刻且有感的是,「我相當震驚與訝異,近在眼前的大樓,對一般人而言卻是毫不起眼,因為過去無從接觸,甚至一無所知。」這樣的陌生不僅是對這棟大樓,對於整個台電也都是如此。於是袁梅玲開始帶領著團隊思考,如何敞開台電,利用既有的資源接觸大眾。

臺灣經濟社會的成長,與電力發展息息相關。而台電正是一同走過這些歲月的見證者,因此保有眾多珍貴的歷史文資,也成為臺灣社會的重要資產。然而,過去這些資產不是封存在資料庫中,就是年久失修被閒置在一旁。袁梅玲分享:「我們開始與保存文資的單位合作,把一項項紀錄在冊的寶物,重新挖掘出來,透過各項活動重新賦予新的價值和生命。」

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電幻1號所,是全台首座綠能主題展示館。
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電幻1號所,是全台首座綠能主題展示館。

此後,台電一項項跨單位重大專案紛紛出爐。2019年的點亮十三層,營建處與公服處合作將荒廢已久的水湳洞選煉廠,結合舞蹈、燈光、藝術展演,讓歷史風華再現於世人眼前,榮獲紅點設計獎的最佳設計獎;2020年公服處與電力修護處一同響應白晝之夜,首度開放修護現場,成為「南港通電」主題一大亮點,吸引大批人潮參觀;由公服處跨域整合眾多頂尖團隊共同策展的「電幻1號所」,也在2020年1月正式向大眾開放,成為全台首座綠能主題展示館。袁梅玲振奮地提到:「這些成果都鼓舞著我們的同仁,原來台電還有這麼多的可能,激勵我們持續突破。」

2019年的川流電湧特展。
2019年的川流電湧特展。

04

歷次文資特展屢創佳績 讓民眾走進展間認識台電

除了令人驚豔的點亮十三層與白晝之夜外,2017年起公服處主辦的電力文資系列特展,更是年年創下驚奇,顛覆了過往公共溝通的模式。袁梅玲提到:「以前台電與社會的對話是單向的,我們傳達我們要的;後來變成雙向的,在社群媒體上互動;文資展覽則是拉近民眾與台電的距離,讓大家自願走進台電的展間,認識不同的台電。」

2020年以輸供電為主題的島嶼脈動特展上,台電將迷你的電塔搬進松菸文創園區,並在開幕式上演示線路架設作業。
2020年以輸供電為主題的島嶼脈動特展上,台電將迷你的電塔搬進松菸文創園區,並在開幕式上演示線路架設作業。

從2017電業古蹟建築展、2018電力大地特展、2019川流電湧水力發電展,以及2020島嶼脈動特展,都讓民眾重新看見台電,也讓原先與藝術文化連不上關係的台電,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與溫度。這一系列的特展不僅只是展出,還投入相當的心力與巧思,因而三度蟬聯文化部文馨獎,尤其2019川流電湧特展更是揚名國際,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殊榮。

05

「島·電生活」特展 延續、創新再擴大

2022 年底至 2024年4月的「島·電生活」特展,再次給予台電文資特展嶄新的風貌。公服處業務宣導組展示規劃課長賴怡潔表示:「這次我們延續電力文物的主題,攜手臺博館,展出來自臺灣歷史博物館、科學工藝博物館等逾60件展品及超過160件珍貴影像,重新帶領民眾認識百餘年來電力融入臺灣民生日常的軌跡。」有別於以往較為短期的主題展,為了讓更多民眾參與、規劃更多講座活動,本次特展規劃為期1年4個月的常設展,即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

公服處業務宣導組展示規劃課長賴怡潔。
公服處業務宣導組展示規劃課長賴怡潔。

「島·電生活」特展分為四大主題,隨著展覽路徑的推進,一步步探索臺灣島嶼電力發展的歷史足印。從「有電的風景」看見畫家筆下電力初來乍到的樣貌,不論是陳澄波還是小澤秋成,都為臺灣現代化的開端留下珍貴的紀錄。接著來到「來電後的臺灣」,從歷史的角度看待電力引進臺灣後的劇變。此主題不僅是歷史變遷的過程,也從生活的面向討論用電的需求、生活與電力的連結、以及民眾在乎的用電成本。

如果「有電的風景」是一曲關於電的演奏,那麼穿插在主題轉換之間的「繁星點點與小心觸電」,則是從更貼近日常角度來看待電力發展變奏曲。「繁星點點」中展示電燈的演變,「小心觸電」則提及過往用電安全的宣導,還點到日治時期以電阻絕原住民的統治手段,提醒了我們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最後以「島電風景」作結,以當代藝術展品向觀眾提問,電與人和土地的關係為何?「島電風景」與「有電的風景」遙相呼應,回首過去電力的發展,也展望未來,透過主題之間層層推進,帶領觀眾重新思考文明與自然的關係。 而除了珍貴影像展品外,本次還特別展出難得一見超過百歲的全臺第一顆電表、以及各年代共14顆舊式電表、在終曲設計了互動裝置,讓歷史文物與文創藝術相輔相成。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台電文資展覽對於電力建設的回顧視角,主要著墨於前人的篳路藍縷、以及這些建設之於臺灣社會發展的歷史意義,不過本次的「島·電生活」特展選擇採取一種客觀的敘述口吻,以「純述不論」的中立方式描繪電力開發過程對部分群體所曾造成的衝擊。賴怡潔指出:「我們希望用更開放的胸襟呈現電力在臺灣發展的歷程,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構成這座島嶼上電力生活的一部份。」

展覽中記述了早期水力建設對於少數群體的影響.,這些以往較少被看見的歷史故事讓「島電生活」特展有了更多元的視角與人文關懷。
展覽中記述了早期水力建設對於少數群體的影響.,這些以往較少被看見的歷史故事讓「島電生活」特展有了更多元的視角與人文關懷。

06

公服處 賦予台電品牌新形象

「島電風景」運用互動式當代藝術呈現電網的隱喻,並與展覽起點的經典大師作品首尾呼應,交織出橫跨百年的電力風景。
「島電風景」運用互動式當代藝術呈現電網的隱喻,並與展覽起點的經典大師作品首尾呼應,交織出橫跨百年的電力風景。

從公服處的努力與成果,我們看見了台電老品牌的新樣貌,國營百年老店不是束縛,反而有更多資產與魅力值得活用。 最後袁梅玲分享:「每一次的嘗試與突破,都經過許多同仁的努力與挫折。但只要我們願意做,大眾就會看到,甚至願意與我們合作、給予我們很多的肯定與鼓勵。讓台電與社會一起,將這些沈睡已久的文資重現,為臺灣作出貢獻。」 至今展出的文物,可能還只是冰山一角,依照公服處的能量,未來勢必還能有所突破。在此之前,不妨就先去看看「島·電生活」特展,一睹島嶼電力的風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