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打造農田裡的人蛙樂園 諸羅樹蛙「筍友」談心聲:不是等到瀕絕才保育
全身通綠、只停歇於台灣雲嘉南的諸羅樹蛙,喜歡鬱閉的林中環境,嘉義大林鎮的竹林意外創造了牠們宜居的家園。當地依靠竹筍生產,農民的態度決定了小綠蛙的去留及生活品質。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推動方法」,號召12位「最佳筍友」一起維繫諸羅樹蛙棲地,見證農田生態系的可能。
02
鬱閉竹林環境清涼 這裡就是人蛙樂園
7月,正是竹筍盛產的季節,竹筍冒出頭來就得馬上收成,否則纖維變粗,就無法成為桌上珍饈。一早,嘉義縣大林鎮沿途農民忙著收成,正在採收烏殼筍的林繼輝先生,看到前來拜訪的蛙趣自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團隊,大方分送現採的筍子。 一走進鬱閉竹林,溫度隨之下降,竹林底下覆蓋著竹葉,偶有小水坑。竹園蚊子雖多,但農民們早已發展出對策——身上綁著蚊香,還帶著小電扇。 蓋著黑布的烏殼綠竹筍屬於上品,沒有蓋布的竹筍,經日曬產生葉綠素會苦,雖長得快,卻需先剝筍交給加工廠做成肉羹湯、肉圓裡頭的筍絲或筍丁。林繼輝夫婦在竹園中分工,一人割筍,一人剝殼,再將剝了殼的竹筍送上小貨卡。 林繼輝的竹園住著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夜間就在竹林間鳴唱。他的兒子是大林鎮農會推廣部青農輔導員林嘉振,不但號召幾位青農投入諸羅樹蛙保育,家裡的農地也獲得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這項標章已有12位農民取得標章使用權,嘉義林管處還給了他們恰如其分的稱號——「最佳筍友」。
03
鼠害、綠蛙、筍農 不用藥請蛇來打工換食
「最佳筍友」包括簡家豐和簡建豪父子倆,租了3甲地全數種植烏殼綠竹筍。簡家歷經30多年種竹筍,簡建豪是第三代筍農,竹園已11年不用農藥了。 提到竹園用藥,主要是對付俗稱「竹蚊」的竹盲椿象,被吸食過的竹葉因影響光合作用而枯萎,不僅植株不健康,也影響竹筍生長,導致產量減少。多數農民選擇噴藥防治,只是藥劑的使用多少影響諸羅樹蛙的生存。 「每位農友對於竹盲椿象的容忍度不同,有些農友只要一發現就噴藥,有些農友則能與之共存。」諸羅樹蛙保育計畫執行團隊,蛙趣自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莊孟憲解釋。 參與保育標章的農友竹園中,出現受害程度不一的竹葉,農民採取的應對方式也不同。簡家豐不用農藥的理由單純為了省時、省錢,而且對土壤好,他笑稱是懶人農法。原來他之前忙於其他工作,兼著照顧竹園,沒時間砍草或噴除草劑。在這過程他發現,用藥或沒用藥差別不大,於是就這樣持續不用藥,直到成了專職農民依舊如故。現在一年使用一次化肥,其餘時間則讓蚯蚓糞便來改善土壤。
有些竹園為了預防鼠害,也會在竹筍四周用藥,而幾位「筍友」則是利用生態系生生相剋的原理;蘇家昌是義務消防員,過去這項業務尚未外包時,會幫忙捕蜂捉蛇,捉到的蛇就往自己的竹園放,幫忙抓老鼠。 對生物寬容的竹園,顯得熱鬧繽紛,鄰居和地主偶爾來抗議,認為農地要整理、不該出現蛇。面對這些抗議,幾位農民只能笑容以對,蘇家昌還為蛇辯解。他說,現在很難看到蛇了,以前眼鏡蛇很大尾,都被打死了,現在都小小一隻。但是問他,難道不擔心諸羅樹蛙被蛇吃嗎?他們說,雖然擔心,但相信生命會找到出口,自然生態會取得平衡。
04
標章不只是標章 更凸顯農業多功能價值
蘇家昌的農田以諸羅樹蛙通過「綠色保育標章」認證,遇到嘉義林管處計畫執行團隊,很快就一拍即合。同樣已取得綠保標章的還有「諸羅紀農場」,場主陳樹德和陳嘉城父子在田裡種植烏殼綠竹筍、甜龍筍和芭樂。 陳嘉城表哥賴榮孝是荒野保護協會前會長,2012年在農場田邊散步時,聽到諸羅樹蛙的叫聲,當下就找他契作,條件是不要再使用化肥和農藥。自此,他們負責生產,賴榮孝協助行銷。2013年之後,農場就不再使用化學藥肥,這塊農地也因無毒、生物多樣性,躍身環境及食農教育場域,證明農地提供的多樣功能。 謝汶勳和蘇家昌都是筍農兼義消。8年前他決定種竹筍,到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上課,上完課後決定種植綠竹筍,並持續兩年慣行農法,之後就不用農藥了,「就算不用影響也不大。」除了種綠竹筍,謝汶勳還種口感和綠竹筍很像的烏腳綠竹筍。綠竹筍交北農,烏腳綠在當地就賣完了;他的祖父輩則種俗稱「刺竹舅」的烏殼綠竹筍。
他參加諸羅樹蛙保育說明會後,認為理念、自己客觀條件都能配合,就決定加入。他期待賦予標章更多價值,畢竟照顧諸羅樹蛙,是因為牠的存在代表環境好,為此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也減少土地的傷害,看似為農民生計,事實上當農民照顧好環境,還能創造降溫、固碳等多元公共利益。
05
建立品牌從友善土地開始 諸羅樹蛙跟著受益
許耘嘉是筍友當中最年輕的,他3年前下定決心務農,只是對於一個沒接觸過農業的人,根本租不到農地;地主可不願意把寶貴的農地讓不懂農業的人糟蹋了。幸好,他透過女友爸爸介紹,租到一甲二分地,一償農民夢。 這片農地先前種鳳梨和竹筍,3年前許耘嘉接手後,改種烏殼綠竹筍。經過一年的學習他逐漸上手,他也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如此一來就得精進品質,讓物產更好吃、身土都健康。當他到農會申請農機補助,遇到林嘉振,邀請他加入保育諸羅樹蛙的行列,並從3分地起步,看能不能維持生計。 「現在身旁的人會問,你有參加諸羅樹蛙(保育標章)嗎?」許耘嘉感受到宣傳、曝光的重要性,讓許多人因此認識諸羅樹蛙。此外,嘉義林管處和蛙趣顧問公司的支持很重要。「我們自律照顧土地和生態,還須第三方公正客觀的認證。」加入群組讓他看到可能性,並獲得支持的力量,群組也提供請教他人的機會。
06
保育「雨怪」 生態豐富熱鬧成另類農家樂
提到小時候的農田印象,幾位農民都肯定兒時農田充滿豐富生態的樣貌。蘇家昌小時候就知道「雨怪」(當地諸羅樹蛙的稱法)的存在,只是不知道名為「諸羅樹蛙」;兒時的農田充滿樂趣,「從小就得幫忙農事,那時田裡有很多生物,田邊有白色的錦蛇,溝裡有水蛇,現在看不見了。」 他說,以前只要下雨就會有青蛙跑進來,甚至還有穿山甲隨著水溝滿溢的水跑進來;小時候媽媽會在排水溝旁洗衣服,溝裡還有蛤仔、魚,爸爸會拿著三角網抓魚,是晚餐蛋白質的來源;這些景象已不復見。「現在田間不像以往熱鬧,以前有田螺、石螺,現在只有福壽螺。」 對於這一群熱愛家園與土地的農民,標章的推動一部份是為了恢復過去熱鬧的農田生態。「這不僅照顧生計,更是世世代代存續的關鍵。」蘇家昌感嘆,以前正中午氣溫不超過30℃,現在早上8點多就超過30℃。再不養護自然,調節微氣候、降溫,環境越來越差,年輕人回來又能做什麼?他們期待透過林務局宣導諸羅樹蛙保育標章,以及生態保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