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緣起

澎湖荸薺是在地特有種作物,雖然與臺灣荸薺同名,外觀卻大不相同:臺灣荸薺球莖大如龍眼,而澎湖荸薺球莖大約只有粉圓大小。澎湖特有種荸薺早年在湖西鄉境內的埤塘隨處可見,其中更有因此被俗稱為「荸薺窟」的地方,不難想像過去遍地生長的繁景。然而因爲澎湖在1980年代初期引進繁殖力極強的福壽螺,導致外來種佔領池沼,再加上土壤鹽化問題,野生荸薺在短短幾年間就在湖西鄉銷聲匿跡。2015年,時任尖山電廠廠長歐致誠在小農市集偶然發現有農戶販售少量荸薺,有感於這項物種日漸消失,希望能盡一份心力讓荸薺再次恢復過去的風光,因此開始帶領整個尖山電廠投身復育。

台電作為

尖山電廠向小農市集的郭春風先生取得珍貴種苗,並在廠內空地打造適合荸薺生長的濕地。尖山電廠善用廠內水資源,將發電後的逆滲透尾水用於灌溉荸薺,使水資源充分循環利用不浪費。除了投身於荸薺復育,使特有種的生機得以延續,尖山電廠也透過邀請鄉親及學童一同來採收,發揮食農教育推廣、在地文化傳承的作用,自2015年荸薺復育計畫啟動,第一批的荸薺種苗就與龍門國小合作,讓學生親手種植,實際參與物種復育計劃。而尖山電廠每年都會舉辦荸薺採收活動,邀請龍門國小的學生一同共襄盛舉,儼然已發展為龍門國小的特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