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處 古蹟修復與公共藝術

黃金盛典藝術祭 從文史保存到永續傳承


2023.01.11

01

黃金盛典藝術祭 從文史保存到永續傳承

台電公司近年持續投入文資保存,並結合公共藝術活化文史資產,2019年於新北市瑞芳區的水湳洞選煉廠遺構(又稱十三層遺構),即曾運用燈光照明與裝置藝術打造出「點亮十三層」,壯闊景色令人屏息。繼點亮歷史建築十三層遺構之後,第二階段的「金瓜石神社古蹟修復計畫」在協和發電廠歷經5年努力下,終在2022年告成,也為台電文資保存工作締造全新的里程碑。為了與大眾分享古蹟修復成果,台電於中秋佳節以公共藝術結合文化資產舉辦「黃金盛典藝術祭」,引領民眾穿梭百年時光、細品昔日礦業文化的歲月榮枯。

02

淘洗前塵 重憶百年山城的輝煌與沒落

自1890年有鐵路工人發現基隆河裡的砂金開始,臺灣的淘金熱潮迅速興起,並循著上游蔓延而去,3年後,人們於金瓜石一帶發現礦脈,遂開啟了臺灣礦業歷史的輝煌扉頁。日治時期,掌握金瓜石礦業經營權的日本實業家從日本引進技術及設備,加速從採礦到選煉的硬體建置,在產礦的全盛期,金瓜石更曾為全亞洲最大的金礦產區。昔日,無數懷抱憧憬、不畏艱險的礦丁聚集於此,形成人口密集的聚落,令這座九份山城成為彼時臺灣最熱鬧繁盛的地區之一。 為了安定民心、祈求礦區平安,日人在1898年於金瓜石本山東側興建金瓜石神社,並在1937年完成翻修整建,是當時重要的信仰中心。金瓜石神社是臺灣歷史上的第3座神社,根據記載,神社原始建築包括本殿、拜殿、洗手亭,以及參道階梯,參道兩側共有3座鳥居、5座旗幟台和1座入苑銅牛;然而二戰後神社遭受破壞,現存2座鳥居、石燈籠數盞,以及社殿的地基與樑柱。

光復後,國民政府成立臺灣金銅鑛籌備處,接管礦區並著手修復、重新營運等工作,其後於1948年改制為臺灣金銅鑛務局、1955年再改組為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金公司)。隨著金瓜石當地所產之金、銅礦礦脈在1970年代相繼枯竭,加上國際銅價在1980年代持續下跌,不敵虧損的臺金公司終於在1987年歇業,並由經濟部主導,將土地及建物資產移交給台電及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管理。 除了1984年已接手的禮樂煉銅廠之外,台電的接管物件還包含太子賓館、金瓜石神社、水湳洞選煉廠等,前兩者在2007年獲登為新北市市定古蹟,水湳洞選煉廠也在同年受登錄為市定歷史建築。

03

人文意識提升 文資管理轉向積極化

談及台電如何管理接手自臺金公司之標的,營建處建築組組長陳群達說明:「早期年代較少人提倡文史保存,以我們正在修復的太子賓館為例,過去也曾經歷過好幾次的修繕,但是當時文資這方面的的概念較不普及,故修繕多以務實為主,比較在意恢復功能而不是保留原有的樣貌;神社之前也幾乎是荒廢狀態,從前的木造結構都毀損了,只剩下混凝土造結構,直到2017年陸續啟動太子賓館和金瓜石神社的修復計畫,修復過程還發現新遺構,並持續滾動調整修復項目,在協和發電廠多年的努力下,到今年(2022)7月才完工。」

營建處建築組組長陳群達。
營建處建築組組長陳群達。

由於太子賓館和金瓜石神社屬於市定古蹟,修繕工法、材料與程序必須向新北市文化局申報,並經過專家委員審議通過後方可執行,而審議標準必須基於充分且嚴謹的史料考究,也使得此一階段相當費時。陳群達分享:「修復古蹟千萬不可以過度詮釋,我們沒有把神社的木製部分修復回來,正是因為它不可考,上面有沒有文字或刻痕、外觀形式怎麼樣,很難光從照片就判讀出來,所以採用殘蹟保存的方式修復。」

本次修復團隊由經緯地景建築師事務所張興傑建築師帶領,並邀請中原大學建築系退休教授堀込憲二(込音同迂)擔任A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的顧問。除了在可考據的範圍內進行復原,台電團隊與文化局專家委員們也針對修繕方式經過多次討論,最終決定不對修補材料進行仿舊處理,例如使用混凝土局部補強破損石階,但不覆蓋完好處的表面,乍看可能讓人以為是隨意塗抹,其實是為了使人們、乃至下一代可以一眼分辨遺構與後來修復痕跡,即使未來物是人非,後人也能明確區分新舊。

修復後的參道階梯。

陳群達認為,近10幾年來,大家對於自己外表、各種用品的美觀越來越重視,反映出人們比起過去,更看重美的價值了。這並非意味「當代人比過去時代的人更有美感、更能掌握事物之美醜」云云,而是當美的價值與諸如實用性等其他價值被擺在一起時,所謂的美也漸漸有其一席之地了。而這種普遍提升的審美素養,讓大眾自然地對舊文化、老建築、老事物有更深的感受力。他說:「台電也是順應這樣的人文氛圍去推動文資保存,以前可能不重視,以為修完功能正常就夠了,但我們現在會想要更多。」

04

追求突破 以公共藝術深化文史傳承

台電從事古蹟修復的起因單純,主要是具古蹟定位之管理標的經長久日曬雨淋、颱風侵襲等自然災損,碰到如何兼顧修繕維護及文史保存的課題才深入鑽研;不過在慎重考據的修復程序之外,辦理公共藝術的決定就是台電「追求更多」的展現了。

在「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中明訂,凡是公共工程皆需要提撥一定比例的預算用於公共藝術,文化部亦對此制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陳群達指出:「大多數的工程都是以各自執行的方式運用經費,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小工程設置雕塑品當裝飾,但由於規模不大,因此效益較為受限。台電則是以縣市為單位,把該縣市內所有工程的提撥經費集中起來,累積到足量之後辦理一次大型藝術計畫或節慶活動,像之前「點亮十三層」和這次的「黃金盛典」藝術祭,就是利用新北市轄區內的公共藝術經費舉辦的。」 「黃金盛典」藝術祭結合靜態展示與互動參與的一系列內容,打造出豐富且深刻的參訪體驗: 在僅存石柱的神社原址,由如牧創新有限公司運用AR技術(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於創新與懷古之間巧妙重現神社的木造結構。

驫舞劇場(驫音同飆)以參道階梯及神社環境為舞台,以舞步帶領民眾拾級而上,感受百年前人們登階參拜的過程,此外也在藝術祭展出期間舉辦多場肢體開發工作坊,讓民眾學習延伸感官、以流動的身體感受與環境的和諧狀態。

今年國家文藝獎得主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帶領舞團於瓜山國小壓軸晚會,以基隆山與天空為背景於戶外演出作品「路吶」,吸引無數觀眾到場。

台電更邀請草編國寶工藝師李龍開設草編工作坊,李龍是目前臺灣唯一的注連繩編織師傅,注連繩為日本神社懸掛於鳥居和拜殿的結繩,象徵著神域與凡間的界線,日本許多神社所高掛的注連繩正是出自李龍之手,而本次藉由工作坊,除了供民眾體驗祈福草圈與編織童玩的製作樂趣,也期望推廣這項珍貴的民俗技藝。

05

長遠佈局 讓文史資產永續傳承

根據黃金博物館統計,為期3天的黃金盛典藝術祭光是前2日,就創下了合計超過13,000人的全區參觀人次,遠遠超過平時周末單日約2,500至3,000人次、8月份暑假周末單日約5,200人次,本次活動的熱烈迴響有目共睹。 為了不讓公共藝術的文化推廣意義流於曇花一現,台電對於金瓜石文史資產的運用已有多階段規劃:2019年的「點亮十三層」屬於第一階段,本次的「黃金盛典」藝術祭則可謂第二階段,接下來的太子賓館修復及相關策展將會是第三階段。後續更不排除有第四階段,有望朝雙週年展的頻率舉辦地景藝術節,亦即整合金瓜石多處的文史資產,把每個點連成線、構成面,並在各個角落展出合作藝術家們的作品,讓參觀民眾有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也期望具有延續性的長遠規劃成為地方創生的一股活水。 陳群達表示,能參與金瓜石文資保存與公共藝術活動是相當榮幸的事,他的眼神敬業又不失熱忱:「我們學建築的多半都有些抱負和理想,也會對古蹟、歷史建築有一些感情,加上公司長官這麼支持,當然要把握機會來做一些事,所以也會希望整體結果盡善盡美。古蹟不是只有修復而已,修完之後它也還是無機的構造物而已,能不能留住當時年代的氛圍很重要,所以修繕工作過與不及都不好,而困難的正是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及條件裡,取得一個平衡點。」 永續發展的意義不僅限於環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同時也包含了文化襲產的傳承。台電以一種對於歷史文化的深情,一方面慎重履行文資管理的任務,另一方面也大膽嘗試各種藝文跨界合作,展現出台電作為百年電業的人文底蘊及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