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坐享嘉南山光水色 乘載台灣歷史風景
台灣在日據時期,即已逐步邁入工業化的階段,當時台灣總督府為了配合南進政策的實施,計畫將台灣打造成東亞屬一屬二的工業島嶼,因此積極建設各式發電廠與變電所。1930年代的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便是其重要政策之一,為了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龐大電力傳輸到台灣南部地區,爰於西元1933年成立嘉義一次變電所,以利輸送南部地區大量高壓電力。台灣光復後,隨著工業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電力需求也逐年增加,早期只有八堵、台北、霧峰、嘉義及高雄五所一次變電所,時至今日已經成長好幾百所,將電力輸送到台灣每個角落。
02
青山綠水環抱 白鶴戲波祈福
建造於日據時期的嘉義一次變電所,現址位於嘉義縣竹崎鄉灣橋村,佔地約59,000平方公尺,幅員遼闊,附近還有牛稠溪經過,可謂風光明媚。園區內保留了五十年前的風光,處處可見懷舊復古的風情,不論是變電所的主體建物群,抑或提供給員工居住休憩的備勤房屋,來到阿里山山腳下的嘉義一次變電所,彷彿經歷一場時空旅行。
步入嘉義變電所園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饒富古意的弧形磚造圍牆,分隔著廠區以及員工居所;再往前行,辦公大樓近在咫尺,迎面而來則是一座噴水池,散發歲月淘洗的痕跡,那便是嘉義一次變電所的著名景點——白鶴池。白鶴池與主體建物群一同建造於西元1933年,由於早期園區內都是木造房舍,所以建造白鶴池作為防火防災的用途。約於西元1958年增設池中央的造景,隆起的奇岩象徵嘉義獨立山,東側則有一座精巧巍峨的鐵塔,從山頂至鐵塔象徵台灣電力系統的綿延不絕,一旁還有代表長壽祥瑞的白鶴戲波,因而得名。
03
樓樓富含妙處 圖圖皆有驚奇
走進嘉義一次變電所辦公室大樓,一幅「台電嘉義變電所全景圖」躍然出現在眼前,從圖中可以看到嘉南平原的翠綠與阿里山山脈的蓊鬱,一座座銀白色鐵塔牽起台灣電力的生命線,三兩棟白色房舍就是園區內的辦公大樓,定眼一瞧,深褐色的日式平房則是供給變電所員工的棲身宿舍。
除了全景圖,辦公大樓內處處掛有珍貴的資料照片與地圖,例如「嘉義變電所一二次系統及路線分布圖」,清楚標示供電範圍與各設施的位置;還有「台灣電力系統圖」,上面佈有全台火力發電廠、水力發電廠、核能發電廠、變電所的位置。透過這些重要的圖像資料,以及園區員工們詳細介紹,嘉義一次變電所與台灣電力發展史的神祕面紗終能一窺究竟。
04
珍藏骨董器具 記錄往日歲月
嘉南供電區處廖俊峯處長領著我們走入資料室內,琳瑯滿目的器具被謹慎保存在玻璃展示櫃中,這些多半是從日據時代就留下來的用品,每一件都塵封經年,一字排開尤其壯觀。造型簡樸的銅製大鐘過去曾為緊急事件發生時,呼叫修護人員之用;充滿復古風情的時鐘,則可能是過去任職於此的長官留下的物品;不同大小、形狀的器具,雖然已武功盡失,卻曾扮演台灣電力發展的重要齒輪;牆上、櫃子裡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細數每一位任職於嘉義一次變電所夥伴的身影。
嘉義一次變電所除了輸送高壓電的工作,更肩負著傳承歷史記憶的重責大任,除非機械已經無法修復,或是無法藉由外觀辨識其功能者,其餘皆被完整保留下來,這是每一任處長不捨的默契。
05
社團展覽齊辦 加強教育互動
由於變電所的工作內容極具專業性,又並非直接與民眾對話的單位,平時同仁生活只在變電所與自家兩頭跑,實際接觸民眾的機會真的不多。因此廖處長、陳副處長慶守、林經理榮森決定拋磚引玉,親自參加許多地方社團,深入基層理解民眾想法;舉辦展覽,增加與當地民眾互動的機會。
除此之外,近年配合教育部的專案計畫,嘉義一次變電所與附近各級教育單位合作,引導相關科系有志於電力業發展的同學進廠參觀。處長表示,廠內員工透過訓練,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變電所的業務內容、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分享給每一位參觀的同學,真正落實產學合作的目標。
06
全台最長電纜 傳遞台澎情誼
此外,近年來為積極配合政府的綠能低碳等各項發展計畫,規劃佈設總長超過50公里,也是未來全台最長的輸電纜線,橫越台灣海峽銜接澎湖,供應當地各級單位與產業發展使用;夏季時也利用澎湖的綠能風電舒緩本島的尖峰供電,這些都有賴於雲嘉地區變電所承接中轉供輸的重責大任,而心手相連的嘉義變電所,則一如以往扮演民眾用電的樞紐。
台灣工業發展日新月異,加上人口成長,對於電力的需求逐年上升,為了有效將電力分送至每個角落,原先「一縣(市)一個一次變電所」的規劃已不敷現狀,實有加蓋變電所之需要。然而目前民眾對於電力供應系統認知有限、觀念模糊,嘉義變電所全體同仁感覺到民眾對環境期待的心情,身為第一線工作人員便擔負起宣導之責任,努力將變電所的正確資訊與知識傳達給民眾,期望嘉義一次變電所成為附近居民引以為傲的輸電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