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研究所 為永安濕地生態研究開啟扉頁

綜合研究所 為永安濕地生態研究開啟扉頁

閒置鹽田變濕地 生態與電廠共榮的典範


2021.01.26

01

閒置鹽田變濕地 生態與電廠共榮的典範

成群候鳥駐足在宛如明鏡的水面,秋季涼風吹撫而過,早到的蒼鷺、東方環頸鴴和鷸科水鳥結伴漫步其中,時而低頭覓食,時而展翅飛翔,很難想像這般寧靜優美的畫面就坐落於台電公司興達發電廠旁。這裡是永安濕地,前身為一片荒蕪的閒置鹽田,隨時間演進成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濕地,特別是鳥類群集季節週轉率高,每個月份的鳥類都不同,夏天有高蹺鴴繁殖,春秋兩季大量過境鳥,到了冬天則是大批冬候鳥棲息。一塊閒置數十年的鹽田,蛻變成為生態寶庫的濕地,也成為候鳥過境的樂園,意外的發展不禁讓人讚嘆大自然的傑作,亦開啟電力與生態共融的契機。

紅樹林植物海茄苳圍繞在濕地四周。
紅樹林植物海茄苳圍繞在濕地四周。

02

永安濕地的誕生

永安濕地前身為烏樹林鹽田,開闢始於清末年間,其後因製鹽業沒落,台電公司於民國73年購得此地,原規劃為興達電廠的新建機組預定地,然因當時外界提出產業發展與環境考量,台電暫停相關擴建工程,殊不知,這一停卻造就了令人驚豔的變化。

從嚴保祿賞鳥站眺望興達電廠(洪健恆提供)。
從嚴保祿賞鳥站眺望興達電廠(洪健恆提供)。

由於少了人類在此活動,給予這片鹽田自然發展的契機。原生植物如海茄苳、欖李逐漸蓬勃生長,伴隨著鳥類、昆蟲以及水生動物等逐漸群聚,一套自然運行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就此形成。更特別的是,永安濕地不僅為台灣第一個、更是東南亞第一個因隔絕人類活動30年的廢棄鹽田轉濕地案例,不論在生物多樣性或科學研究上皆具有重大的指標意義。 根據統計,過往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大批候鳥成群湧入,極盛時期單日可達到4,000多至5,000隻相當壯觀,其中尤以黑面琵鷺最引人注意,單日數量曾高達130隻,這也是台灣絕佳觀賞候鳥最佳地區,因此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與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在民國88年將此處指定為全國53個重要野鳥棲地之一。

03

獨立自主生態研究啟航

有鑑於濕地蘊含豐富動植物資源,台電公司綜合研究所在這塊土地上已進行多年候鳥研究工作,包括棲地利用模式、水位對於不同腳長的水鳥類群的影響、濕地生態承載量、紅樹林植物復育、水深與水鳥群集之棲地經營管理、廢棄鹽田的植物演替進程等科學研究,希望藉此回答保育界在生態、生物學上難解的謎題。例如,鹽田濕地成為候鳥過境棲地原因、棲地品質對於鳥類的族群遺傳及演化的影響、高達56種水鳥同時同地的水深利用等,甚至跨足西南沿海其他濕地間之棲地關聯及生物廊道研究,為的就是讓台灣保育種籽開花結果。

洪健恆博士傾心盡力研究永安濕地,成果豐碩。
洪健恆博士傾心盡力研究永安濕地,成果豐碩。

南台灣的艷陽天下,綜合研究所的洪健恆研究專員正聚精會神地進行觀測,記錄著眼前濕地的相關數據;綜合研究所於103年啟動生態研究及保育工作,為深入瞭解永安濕地,洪健恆每年來回北高兩地多達70次,常常是搭乘第一班車出發,回到家已經是華燈初上的時刻了。在綜合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電廠紅樹林復育與生態系之研究」、「興達電廠發電設施預定地南側22公頃鳥類棲地營造及經營研究」、「永安濕地水深與水鳥群集之棲地經營管理研究」、「永安濕地植群分析及鳥類群聚動態研究」等四項研究案得到豐碩的成果,這一系列研究均由綜合研究所生態團隊獨立自主完成,除了科學價值外更彰顯台電邁向生態保育的決心與能力,落實保育永安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水鳥保育的科學成果也給予其它濕地寶貴參考。 永安濕地的出現雖然是生態上的一個案例,但也牽連到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育取捨的問題,讓台電面臨新建電廠的困境。慎重考量之下,台電選擇了順應自然,決定全部130公頃的鹽田土地中,僅保留35公頃自用,其餘95公頃則維持生態濕地的原始面貌或規劃棲地營造,中間留有綠帶緩衝。永安濕地不僅成為台灣唯一科學化經營管理的濕地,台電也保留鹽田中日據時代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的木造辦公室,讓這片美景中多增添一抹古色古香的人文情懷。

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
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

04

生態保育需要思維轉變

永安濕地之所以能有如此豐富的生態資源,不外乎兩個因素:「隔離人為活動」與「合宜的棲地」。現在的環境保育常常希望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透過觀光或親近土地的活動進行環境教育,卻很少想到生物福祉,這之間的平衡確實不易拿捏。舉例而言,一般賞鳥人在乎的是「這裡好不好拍照?」、遊客在乎的是「能不能接近遊憩?」但更深層的問題卻是「保育是『服務人類』,或是要『服務生物』?」

紅樹林欖李小苗(洪健恆提供)。
紅樹林欖李小苗(洪健恆提供)。

洪健恆強調保育是「服務生物」,但是要兼顧各方的需求,在執行研究期間,他換位思考,主動接觸賞鳥人士與在地居民,深入了解以尋求異中求同的解決方案。綜合研究所的實地田野調查不僅為了學術研究,更是用行動告訴外界台電多年來努力「轉變思維」,避免以人類視角去看生態保育,永安濕地與興達電廠之間的融合即是最佳案例。

台電避開大部分濕地範圍,僅在少部分土地上發展低碳綠能發電設施;在環境、經濟及電力需求三方面(3E)尋求平衡點,這個多年來與外界磨合時常遇到的最大瓶頸,在此看到了曙光。109年1月舉辦的台灣最大、歷史最悠久、參與人數最多的第31屆動物行為與生態學研討會中,綜合研究所洪健恆以「永安濕地水深與水鳥群集之棲地經營研究」為題,從百餘篇論文中獲得論文發表競賽優等獎,研究成果中的「一種水鳥之大規模棲息點位之水深測量方法」更在109年10月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發明專利;此外,109年9月第11屆台灣濕地生態系硏討會上,精彩呈現永安濕地鹽田植被演替的研究成果,也獲得與會人員一致好評。此番傲人成果,最難能可貴的是,一系列研究均由台電獨立執行,絲毫未委託外界,不僅展現台電已具備自主研究保育的能力,在生態保育上沒有缺席,更突顯了台電在堅守穩定供電的崗位上永不放棄保護環境的決心。

台電的研究成果備受肯定(洪健恆提供)。
台電的研究成果備受肯定(洪健恆提供)。

05

永安濕地是起點但不是終點

生態保育是環境永續中的重要一環,人類本身即是生態的一部份,融合並取得平衡就能創造雙贏。追溯永安濕地的脈絡,瞭解其演化的過程,看見上天給予豐富的資源後,不禁令人動容。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綜合研究所更思考著未來如何運用科技,讓全世界的愛鳥人士都可透過網路欣賞到永安濕地的生態美景。

如何在環境、經濟與電力三方取得平衡是一大難題。
如何在環境、經濟與電力三方取得平衡是一大難題。

深秋過後,來自北方的貴客如黑面琵鷺、高蹺鴴等將陸續過境台灣,台電公司誠摯歡迎大家來到永安濕地外圍,拿起照相機、望遠鏡,享受大自然孕育的驚奇與美好。台電公司相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電力與環境可以共融發展,永安濕地就是明證、是起點,更是台電未來前進方向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