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發電廠 木瓜溪文物生態故事館

東部發電廠 木瓜溪文物生態故事館

悠悠清流 典藏水力發電昔日風華


2022.02.23

01

悠悠清流 典藏水力發電昔日風華

從花蓮市區沿著台9丙線向木瓜溪溯源,經過慕谷慕魚旅遊諮詢中心之後迴入花34線鄉道,行經銅門大橋再拾坡而上,依傍著溪谷的木瓜溪文物生態故事館在明媚的風光下映入眼簾。台灣東部的水力發電與花蓮相伴已有3個世代,2019年9月,台電公司東部發電廠(以下簡稱東部電廠)於銅門機組旁成立的故事館熱鬧揭幕,為這段淵遠流長的再生能源發電歷史留下紀錄與傳承。

2019年木瓜溪故事館熱鬧揭幕,同時歡慶清水、龍澗機組的80與60歲生日。
2019年木瓜溪故事館熱鬧揭幕,同時歡慶清水、龍澗機組的80與60歲生日。

02

細水長流八十載

東部電廠是台灣僅次於大甲溪和濁水溪的第三大水力電廠,現有機組所運用的水系北起自和平溪(碧海機組),依序往南則為立霧溪(立霧機組)、木瓜溪以及壽豐溪(溪口機組),其中木瓜溪水源來自奇萊主山及南峰,沿溪所設機組高達8座,從上游順流而下,分別為龍溪、龍澗、水簾、清水、清流、銅門、榕樹及初英機組。東部電廠昔日原是「東部發電處」,2001年台電內部組織改制之後完成更名,如今東部電廠管轄範圍合計有11個廠區、17部機組,每年可以發出8到10億度的綠電,約可供應花蓮縣三分之一的所需電力。

來到木瓜溪故事館,一眼即可見到三種不同規格的水輪機在戶外迎賓。
來到木瓜溪故事館,一眼即可見到三種不同規格的水輪機在戶外迎賓。

日治時期,花蓮港電燈株式會社首開東部水力發電之先河,1939年於清水溪(木瓜溪的上游支流)興建清水第一發電所。1941年,初英、溪口、清水第二發電所陸續竣工發電,既有的清水第一發電所也增設第二、三部機。銅門與立霧發電所也相繼在1943、1944年加入供電,不過或因河床淤塞、或遭受二戰戰火波及,讓各個發電所都曾中斷發電。尤其是銅門以及清水第二發電所,都由於颱風侵襲而遭土石埋沒,其後台電分別在1950及1970年代,才於原址上方重建,而銅門更因為重建空間有限,於是以開鑿山壁的方式建造於山洞中,成為全台首座地下電廠。值得一提的是,兩處舊址紛紛在1990年的歐菲莉颱風過後再度浮出河床,新舊廠址比鄰而立,令人不禁對大自然心生敬畏。

木瓜溪故事館於2019年熱鬧揭幕,也慶祝清水和龍澗機組分別滿80與60歲。
木瓜溪故事館於2019年熱鬧揭幕,也慶祝清水和龍澗機組分別滿80與60歲。

03

篳路藍縷 成就台灣電力建設

故事館內陳列豐富的退役電力文物。
故事館內陳列豐富的退役電力文物。

國民政府來台後戮力展開電力設施的修復,1950年代起,台電在東部除了展開舊電廠的重建,也興造了萬大至銅門的66kV「舊東西輸電線」,沿途全以人力開路、運送器材物資橫跨縱貫的山嶺;當時一捲長度超過1,000公尺, 重達1,000公斤的電纜線,得靠2、30人把電線一圈圈繞在身上,如蜈蚣般步伐一致地運到海拔將近3,000公尺高的深山裡,東西半部的電力系統正是在前人一步一腳印之下串聯而起。

時光走廊為東部電廠記錄下每一步的足跡。
時光走廊為東部電廠記錄下每一步的足跡。

此外,台電也積極開發新電源,1959年完成的龍澗電廠成就了全亞洲水位落差最大(855公尺)的水力電廠。有趣的是,興建龍澗電廠的契機源自一位工程人員的好奇心,時任工程師的朱書麟來到水簾壩工區現勘,對於日本人對當地所稱的「瀧見」甚感好奇,於是提議前往瀑布勘察,遂而促成了第一座由國人自行開發完成的水力發電工程,朱書麟後來也成為台電第五任總經理。其後,榕樹電廠竣工於1967年、水簾和龍溪電廠也在1985年落成、最新的成員碧海機組則在2011年加入發電的行列。

清水發電機組的構造藍圖。
清水發電機組的構造藍圖。

04

珍視生態與人文足跡 故事館傳遞綠色價值

東部電廠供應組經理林峰霖說明,台電陪伴民眾的生活走過漫漫時光,留下了豐富而雋永電力文化資產,秉持著對歲月足跡的珍視,台電不遺餘力地推動文資保存的工作,而為此所成立的木瓜溪故事館不只是為了記錄東部電力建設的篳路藍縷,也希望藉由分享木瓜溪流域的自然生態,傳達再生能源與環境共存共榮的永續價值。

木瓜溪故事館所展出的內容共有七大主題,除了詳盡介紹木瓜溪流域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東部電力發展史,還有如「木瓜溪流域機組地理位置介紹」、「東部電力開發文物典藏」、「再生能源開發簡介與節能互動體驗」、「龍澗水輪機模型發電模擬」、「水力發電技術影音介紹」等豐富內容。展示品中更有難能一見的水輪機導翼,其功能在於利用葉片的角度開闔控制進入動輪的水流量,用以調節發電量。環境生態、人文歷史、再生能源技術科普在木瓜溪故事館的展示中平衡兼顧,令訪客深刻感受到前人們善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對大自然懷有珍惜之情。

林峰霖認為,雖然水力發電在日益提升的用電需求當中,所佔的比例相對較少,然而在維護好環境的前提下,水是源源不斷的、不造成污染的珍貴資源,發電後也不因而浪費掉、可以繼續用於農田灌溉或民生需求,是一種取於自然、物盡其用、並且對環境不造成負擔的永續之道。他分享,水力發電設施對於水路的維護管理有助於灌溉用水的調節,因此東部電廠與當地的農田水利會也建立起密切的互動關係,讓東部電廠不僅善盡發電本務之外,也嘉惠在地農業。

回顧毫無颱風抵台的2020年、以及持續到2021上半年的久旱,台灣多處都傳出水情不佳的消息。林峰霖指出,所幸東台灣的水資源涵養落實完善,不只近期的這次旱象並未嚴重影響東部電廠的運作,80多個年頭也未曾遭遇溪水枯竭的困難。不過越來越有感的氣候變遷也再次提醒人們與環境永續共存的重要性,為此,能源轉型已成為台電積極推動的使命,而在大力推動風能、太陽光能之餘,水力也是因應當地環境條件的珍貴資源,東部電廠過去已隨花蓮走過一段風華歲月,而未來也希望水力發電持續與在地相伴、守候在地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