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電業文物典藏 Logo

:::

檔案裡的台電小故事

發布日期:2024-08-13

自1946年成立以來,台電持續推動臺灣全島的電力建設,過程裡也留下了大量的文書檔案,除了台電內部典藏以外,另有許多戰後初期的相關資料,已公開在國家檔案管理局的「國家檔案資訊網」上。透過這些歷史材料,我們可以看見哪些有趣的台電故事呢?

 

檔案裡的台電小故事

 

你可能有興趣

迷路就找電線桿?「電力座標」的小知識

出門在外,只要打開手機裡的地圖軟體,我們很快就能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不過,如果有一天你迷路於深山之中,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呢? 一個簡便的辦法是:尋找附近的電線桿或變電箱!實際上,台電的這些設備,都有各自的編號數字,這些數字代表著所謂的「二度分帶座標」。懂得換算方法的話,配合相應的地圖工具,就可以透過寫在這些設備上的「電力座標」得知自己的位置。如果手邊的電話仍然可以撥通,那麼只要將這組數字提供給警消單位,搜救人員也很快能夠知道你的位置! 如何判讀「電力座標」呢?根據台電公司發布的《電力小學堂》影片,「電力座標」其實是運用所謂的「二度分帶座標」系統,台電將臺澎金馬等地區切分成所謂的數個不同分區,只要以電線桿上的英文字母與數字做對照,就能掌握自己的位置。比如下圖中的「K6870」代表這一電線桿位於臺灣中部K區內的第6870圖號區,「HE68」則是「K6870」圖號區內更精細的座標位置。按照這個方法,可準確定位到一平方公尺內的範圍呢! 尋找「電力座標」是個非常實用的求生技巧。在臺灣的新聞報導當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利用「電力座標」脫困的案例。下次出門爬山的時候,不妨在電線桿上面試著練習找找看「電力座標」在哪裡,或許有一天,這些數字也可以幫上你的忙呢! 台電公司製作的《電力小學堂》影片,對於「電力座標」有更進一步的介紹。(影片連結) 電線桿上的「K6870 HE68」即為「電力座標」。(圖像來源: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分署網站)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敏督利風災受困58人 靠電力座標獲救〉,「自由時報」網站,2010年3月7日。 《電力小學堂》第2課 山區迷路就靠電力座標,「台電影音網」YouTube頻道,2018年6月1日發布。 蕭景文,《牽電點燈:逐步踏實的配電大業》(臺北:台電,2020),頁119-120。

2023.12.27

冷知識

王祖賢曾是台電球員?懷抱籃球夢想的超級巨星

說起20世紀末華語世界的影視明星,王祖賢是人們絕對不會忘記的名字。1987年,香港電影《倩女幽魂》引起一股旋風,而王祖賢在戲中飾演的聶小倩一角,更是在影迷之間引起轟動,也一舉將她推升為當時影視界的明日之星。 不過,鮮少為人注意的是:在正式步入影壇以前,王祖賢曾經也是台電女子籃球隊的一員!在《疾如雷電.快攻:台灣電力公司女子籃球隊》一書當中,現為台電職員的黃寬雅女士回憶到1980年代後期曾與王祖賢同為隊友的故事。當時,球員們為了抵抗外國教練的嚴厲管理,還曾經集體到王祖賢的家裡「避難」呢! 2019年,王祖賢籃球員時期的一組照片,又在網路社群與新聞媒體當中成為矚目焦點。在成為超級巨星以前,這位加入台電的籃球少女,或許曾經懷抱著另一種成為運動員的夢想吧! 穿著「台電」字樣球衣的王祖賢(圖像來源:《家庭月刊》第135期,1987年,頁70) 1978年編印的台電女籃訓練教材,也可能是王祖賢在台電女籃時的教科書。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疾如雷電.快攻:台灣電力公司女子籃球隊》(臺北市:台電,2019),頁68-73。 〈王祖賢「打籃球」舊照被翻出!體育主播起底女神超狂背景〉,「自由時報」網站,2023年1月11日。

2024.02.26

冷知識, 台電球隊, 籃球, 台電女籃

停電的副作用竟然是缺米?日治初期臺灣民生產業的電力依賴

提起「工業用電」,你可能會想到科學園區、煉鋼廠、煉油廠裡頭轟隆隆運轉的機械設備。不過,在百餘年前的臺灣,這些產業多半都還沒有誕生,各個發電廠所生產的電力主要仍是用來點亮燈炮、運轉電扇,工業用電僅只佔去一小部分。問題是,在日治時代前期,什麼樣的產業會需要使用電力呢? 以1909年底開始供電的「竹仔門發電所」為例,在1910年代前期,該電廠所供應的工業用電,主要的使用者是輾米廠與製冰廠。傳統時代,碾米所使用的笨重器械,主要倚賴人力、畜力或者水力來帶動。直到日治初期引進了電力碾米設備(米絞仔),相關工作才變得輕省許多。不過,由於碾米廠高度仰賴電力,當「竹仔門發電所」因為颱風等災害而停電的時候,市場上還可能因此鬧米荒呢! 另外,製冰技術同樣在日治初期引入臺灣。在電冰箱還不普及的時代,冰塊對於食物的保鮮有極大助益,對於這座位處亞熱帶的島嶼而言是迫切需求。而如果製冰廠同樣受到停電影響,導致冰塊停產的話,南臺灣的菜市場,可能也會因此而瀰漫著食物腐臭的味道吧! 日治時期的旗山碾米廠。(圖像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文化資產網)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吳政憲,〈日治時期電力事業與工業發展〉,《臺灣學通訊》,113(臺北,2019.9)頁4-7。 陳佳德、傅希堯,《傳說:竹門秘境 微光往事》(臺北:台電,2018),頁95-96。

2023.12.23

冷知識

見證材料革命:台電典藏的 NEI 製風向風速儀

作者:陳韋聿 你見過螺旋槳式的「風向風速儀」嗎?這類儀器的型制經久不變,在機場、船舶等各種需要氣象觀測的場合,總有機會發現它的蹤影。 早期,台電在進行電源開發的勘測工作時,也需要蒐集現場環境的氣象數據。當時所使用的一具風向風速儀,目前就保存於台電的文物典藏中心。儀器下方的銘牌寫有其型號 N-162D,以及 Nippon Electric Instrument, Inc. (簡寫為NEI)等字樣,顯然是日本製造的產品。 若仔細爬梳日本方面的文獻,就會發現這具風向風速儀與它的製造廠商,在日本氣象觀測史上都頗具重要性。箇中故事,值得我們細細述說。 台電典藏的 NEI 製螺旋槳式風向風速儀。 - Nippon Electric Instrument 這個名字,按照字面意思,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日本的重量級企業「日本電氣」(臺灣分公司名稱為「恩益禧」)。不過,「日本電氣」的英文名稱其實是 Nippon Electric Company (簡寫為NEC),它顯然不是這件文物的製造廠商。 實際上, NEI 的日文原名是「株式会社日本エレクトリック・インスルメント」,該公司創立於 1965 年,是風向風速儀的專門製造商。 NEI 現已不存,但該公司曾有一本名為 WIND PRESS 的定期出版刊物,能夠幫助我們掌握許多故事線索。 2000 年出版的第 3 期 WIND PRESS 收錄了一篇文章,名為〈わが国の風向風速計の歩み〉,回顧了日本風向風速儀的技術發展史。該文提到: NEI 創始人野澤侑司的父親(姓名未詳)原本也是氣象設備製造商。據說在 1950 年代,他與日本氣象廳合作研發出日本史上第一個電子式的螺旋槳式風向風速儀。不過,那時的儀器仍是用黃銅製造,重達 23 公斤,曝露在自然環境中也容易有鏽蝕、受損等等問題。 1965 年,出於我們不知道的理由,野澤侑司離開了父親的公司,自行創辦 NEI。隔年, NEI 旋即發表日本史上第一款運用 FRP (塑鋼)材料製成的螺旋槳式風向風速儀 —— 重量更輕,材質更耐久,完美彌補了過往黃銅製儀器的缺點。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本刊物的後半部分,呈現了 NEI 創社以來推出的產品,其中也提到台電典藏的這件塑鋼製螺旋槳式風向風速儀 N-162D ,並且說到該產品是「広く普及している風向風速計」(廣泛被使用的風向風速儀)。 NEI 與其他公司合併後組成的「 ANEOS 株式会社 」,今日所生產的螺旋槳式風向風速儀,整體形制與台電典藏的 N-162D 仍然相去不遠。(圖像引用自 ANEOS 株式会社網站) - 台電典藏的這件 N-162D ,在建檔之初,所登載的說明內容,多數引用自中央氣象署南區氣象中心所建置的科普教育內容頁面。沿襲該頁面的說法,這具儀器的使用時間,也暫時被推定在 1950 至 1970 年代之間。 不過,根據前文的資料爬梳,我們大致可以確定:本件儀器的製造與使用年代,應當都在 1966 年以後。 實際上,早期台電使用的眾多日本製儀器設備,來源相當多元。有些器物很早便已在市場上流通(例如 19 世紀晚期便已出現的中淺測器製普萊斯旋杯式流速儀),可能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有些器物則如同本件風向風速儀,可能是在 1963 年電源開發處成立後,才陸續向日本方面進行採購。 N-162D 在臺灣雖已成為「文物」,但在晚近的時代裡,我們仍能看到它持續被使用在日本的消防設施、研究船、調查船當中。這樣看來,NEI 在 1966 年推出的 FRP 製風向風速儀,確實是劃時代的發明,使風向風速儀能夠挺過歲月考驗,更加經久耐用。 2019 年, NEI 已經與另一家歷史悠久的設備製造商「小笠原計器製作所」(「電業文物典藏」網站亦收錄了這家公司製造的一件水位計)合併,成為「ANEOS株式会社」。不過, NEI 的創始人野澤侑司,今天仍舊擔任著這家公司的會長職務。若有機會帶著台電典藏的 N-162D 前往拜訪,或許,這位企業家還能告訴我們更多與之相關的故事呢! 野澤侑司(右)目前是 ANEOS 株式会社的會長,他所成立的 NEI 影響了日本風向風速儀的技術發展。(圖像引用自 ANEOS 株式会社網站) 參考資料 〈わが国の風向風速計の歩み〉,收錄於株式会社日本エレクトリック・インスルメント編,WIND PRESS,vol.3(2000,東京),頁4-5。

2025.02.14

風向風速儀, 風向風速計, NEI, 野澤侑司

尖山發電廠與在地學校產學合作,讓澎湖青年根留家鄉

撰稿 謝易軒 光彩耀眼的碧海藍天、綿延數里的金色沙灘、世界級的地質奇景,與南島特殊的風土人情……澎湖的美,讓到訪此地的遊客難以忘懷。更有不少澎湖的在地子弟,希望能夠留在家鄉成家立業。無奈,由於工作機會不足,許多成長於澎湖的年輕人即便希望留下,只能選擇離開美麗的澎湖灣。 台灣電力公司位於澎湖的尖山發電廠,提供了一個聰明的方法,讓更多澎湖孩子有機會根留故鄉。 產學合作,台電工作機會延緩人口外流 落成於民國 91 年的尖山發電廠,是澎湖目前唯一的火力發電廠。接續原澎湖電廠,尖山發電廠供應島上逐年增加的用電需求。 過去,要留住駐派澎湖的電廠專業人員,並非容易的事,台電於是開始鼓勵並培訓澎湖當地人力進入台電服務。數十年間,台電持續提供「台電特別助學金」及「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獎學金」,鼓勵澎湖本地家境清寒、成績優秀的孩子專注課業,並與澎湖高級海事水產學校(後簡稱澎湖海事學校)產學合作,開出保送名額,讓校內成績優異的畢業生直接進入台電工作。澎湖海事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長的澎湖孩子,對於想要留在故鄉的學子來說,這不啻絕佳的工作機會。 尖山發電廠的領班趙崇瑋自民國 80 年從澎湖海事學校畢業後,就因為台電獎學金而進入台電工作,至今已經超過三十個年頭。如今他在柴油機課工作班帶領年輕的台電員工,負責機組維修與每年的歲修工作,他所教導、帶領的許多後生與同仁,都是澎湖海事學校畢業的學弟學妹。 延攬優秀在地學子,台電喜獲穩定人才 「在澎湖海事成績非常績優的孩子,才有機會進台電。」澎湖海事學校校長彭閔淵說,保送生基本都能同時考上頂尖的國立大學,但最後幾乎都選擇台電。這些年輕員工在學期間就接觸柴油機與輔機、鉗工、車床等相關課程,畢業後經由保送計畫進入台電的營業處或尖山發電廠工作。有的員工表示,自己一方面希望分擔家中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也想留在澎湖,而台電剛好提供了兩全其美的機會。 對台電來說,在地學子保送計畫不只是造福澎湖的在地青年,也提供自家尖山發電廠穩定的人力資源。來自澎湖當地的員工流動性低,用人當地化不僅維持電廠穩定,更有利於台電柴油機核心技術的保留與傳承。 如今,尖山發電廠近一半的的員工都畢業自澎湖海事學校。 不僅如此,民國 95 年起,台電尖山發電廠成立澎水校友會, 同時設立「台電尖山電廠澎水校友會清寒獎助學金」,由任職於尖山發電廠的澎湖海事校友自發樂捐,資助家境清寒而學業優秀的學弟學妹,獎學金發放對象不限電廠相關科系,這使台電公司與澎湖海事學校的合作不僅持續為雙方加分,並造福更多元的澎湖學子。 橘色磚牆、藍瓦屋頂,和三支聳立的七彩煙囪遙望著尖山海灘,各自繽紛。台電尖山發電廠已是澎湖獨特而不可或缺的一隅風景,未來也將持續提供穩定可靠的能源,陪伴著澎湖的孩子一起成長。     本篇搭配影片: 

2024.09.26

澎湖, 尖山發電廠, 澎湖海事學校

暖和台電人的身與心:烏來發電廠與溫泉

作者:張哲翰 於戰爭中成立的烏來發電所 因應戰爭時期的電力需求,新龜山發電所(今「桂山發電廠」)與烏來發電所(今「桂山發電廠烏來機組」)的興建計畫於南勢溪與北勢溪交會口推動,1941年新龜山發電所運轉發電,但在戰爭越演越烈,缺乏勞工、資材的情況下,烏來發電所僅能完成大致的土木工程,並宣告停工。 戰後,在諸多發電設施受到破壞,電力供應不足之下,受到戰火影響較小的烏來發電所,被列為首要恢復工程的名單之一,於1954年6月,兩部機組重新運轉發電,成為戰後初期重要的電力供應單位。 烏來發電廠的生活 烏來發電廠的員工們,在工作之餘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從年輕時期就在烏來發電廠工作的許智安先生回憶:「我到烏來電廠,下完班回去,還有溫泉泡,我們都是二十四小時供應溫泉,自然的溫泉。所以現在人家叫我到烏來去泡溫泉,我說不要,我要維持五、六十年前,那個原汁原味的烏來。」 烏來電廠的宿舍,過去曾引入烏來溫泉提供澡堂使用,儘管後來烏來溫泉觀光事業興起,烏來的溫泉飯店隨處可見,但對許先生來說那段難以忘懷的經歷,仍是無可取代的。 許智安先生重返烏來電廠宿舍 烏來溫泉與烏來發電廠 烏來的地名有許多解釋,其中一種解釋稱泰雅族語中的「ulay kilux」,的ulay為「溫泉」,而kilux是「熱騰騰的」意思,說明由於河谷間熱水湧出,泰雅族人將該地區視為天然的洗澡地。也有一種解釋稱「ulay」是警告大家小心的意思,但後來進入的漢人將其解讀為溫泉。1 1896年南勢溪河谷間的溫泉被勘查的日本人所發現,在建立警察派駐所「烏來分遣所」的同時,也設立所屬的「溫泉場」,開啟了日本時代烏來溫泉的經營。1910年第二期理蕃計畫後,派駐蕃務官吏治理,官吏駐在所的浴場即是使用當地溫泉,直到1921年這裡才有公共浴場的建設,但此時烏來溫泉早已遠近馳名。2 1911年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就在視察小粗坑發電所(即今日「桂山發電廠粗坑機組」)與龜山發電所後,也到官吏駐在所休息,泡溫泉浴。31941年總督長谷川清則是先到烏來公共浴池泡湯之後,才前往新龜山發電所視察。4龜山發電所建設人土倉龍次郎,更設置溫泉井,供員工泡湯,之後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此源頭蓋起了「電力招待所」,戰後台電董事長陳中熙、機電處長孫運璿等人視察同時,停留泡湯與用餐。5 至於烏來發電廠的員工宿舍區,也有專屬員工的公共澡堂,從日本時代經營至戰後,都是員工們放鬆身心的最佳去處。澡堂由員工眷屬共同維護,直到電廠無人化之後,因員工撤離而逐漸荒廢。雖曾一度復建,提供颱風天備勤員工使用,但由於使用率不高最終停用。 烏來發電廠宿舍建築現況 ---------------------------------------------------------------------------- [1] 〈烏來地名的由來〉,「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2] 〈南勢溪架橋完成〉,《臺灣日日新報》,1905.11.29;原幹洲,《臺灣史蹟 (附)主要市街史竝概況名所舊蹟》(臺北:拓物評論台灣支社,1937),頁172-173。 [3] 〈烏來行餘錄(一)〉,《臺灣日日新報》,1911.07.25;〈烏來行餘錄(三)〉,《臺灣日日新報》,1911.07.27。 [4] 〈山の靑年激勵 長谷川總督烏來へ〉,《臺灣日日新報》,1941.04.21。 [5]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台北: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9),頁204。 參考資料: 《昭和七年編纂 文山郡勢一覽》,臺北:文山郡役所,1932。 市川雄一,《殖產局出版第六五五號 新店圖幅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4。 原幹洲,《臺灣史蹟 (附)主要市街史竝概況名所舊蹟》,臺北:拓物評論台灣支社,1937。 〈南勢溪架橋完成〉,《臺灣日日新報》,1905.11.29。 〈烏來行餘錄(一)〉,《臺灣日日新報》,1911.07.25。 〈烏來行餘錄(三)〉,《臺灣日日新報》,1911.07.27。 〈山の靑年激勵 長谷川總督烏來へ〉,《臺灣日日新報》,1941.04.21。 林炳炎,《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臺北:林炳炎出版,1997。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臺北: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9。

2025.03.28

烏來發電廠, 烏來溫泉

保線員的心靈寄託:奇萊廟與福雲宮

你所從事的工作也有「行業神」嗎?在臺灣的民間信仰裡面,各種不同的產業,都有專屬的神祇,像是漁民要拜媽祖、農民要拜神農大帝、工匠則要拜魯班先師……。有了這些「行業神」的庇佑,人們便得以安心地執行日常工作。 而在臺灣中部的深山當中,有一群台電的「保線員」,在山林裡來回巡視著台電「舊東西輸電線」系統上的電塔與線路等電力設備,並執行修繕、維護等等工作。保線員經常需要背著裝備翻山越嶺,有時還得頂著嚴寒與風雪,職業本身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危險性。不過,在這條線路的東西兩端,保線員們個別都有一座廟宇,作為他們的心靈寄託之所。 其中,位於東段的「奇萊廟」,據說原先是祭祀「霧社事件」當中死難原住民的一座萬善堂。每當保線員上山祭拜,總會為下一個到訪的保線員留下一瓶米酒。這座廟原本就位在保線員們居住的「奇萊保線所」旁,後來才由這些工程人員樂捐遷建。 西段的保線員們,則同樣擁有一個位在「雲海保線所」旁、供奉土地公的「福雲宮」。據說,這尊土地公偶然間被請到山上,卻在人們擲茭請示的時候表明要留在山裡,保線員們於是也為祂蓋了一座小廟。到了今天,這座土地公廟的香火,也變得越來越興旺了呢! 位於舊奇萊保線所旁的「奇萊廟」,現已遷建。(圖像來源:原委會原住民文化發展中心) 位於雲海保線所旁的「福雲宮」。(圖像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林欣誼、陳歆怡,《古道電塔紀行 : 舊東西輸電線世紀回眸》(臺北:台電,2020),頁180-184。

2023.12.18

冷知識

當打字員放假去的時候—— 讀《穿越文檔記憶:台電文書檔案業務演進回顧》

1948年初,台灣電力公司的一間辦公室裡,照常傳來了打字機的聲響。平時,機電處的古太太總是坐在這間辦公室裡,熟練地操作著檢字盤上的手柄。不過這天,古太太的位子上,卻坐著一名男性打字員。根據當時台電內部刊物的報導:古太太那天可能是臨時有事,請假去也,遂找了自己的丈夫前來代班。據說,古先生打起字來「能力不弱」,反倒讓人誤以為他是台電專門聘用的男性打字員呢!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為什麼會在一本雜誌當中,特別被記錄下來呢?其實,這是因為在當時的臺灣,打字員多半是由女性出任的工作,男性打字員並不常見,也難怪前來代班的古先生會引起眾人側目。 早期台電所使用的中文打字機。(圖像來源:台灣電力公司網站) 實際上,若放眼整個世界,我們也會發現:打字機對於20世紀的女性而言,是幫助他們走入職場的一種關鍵道具。換句話說,台電的古太太並不是一個特例。在世界各個角落,也還存在著許許多多以打字為專業技能、為企業奉獻一己之力的女性職員。當他們集體放假的時候,企業賴以運作的各項文書製作與傳遞,甚至可能因此停滯。換言之,像古太太這樣的小人物,其實在過去的許多企業裡,都扮演了很重要的小螺絲釘。 上述故事,摘錄自《穿越文檔記憶:台電文書檔案業務演進回顧》。在這本書的脈絡裡,打字員古太太所代表的,其實是台電內部行政作業的一項重大改變,也就是打字印刷的公文數量不斷在增加。操作打字機是一項專門技術,得聘用專門人才來執行業務。到了1980年,電腦的引入,又再次改變了各種文檔的製作流程。而不變的是,每個時代的每一種文書制度背後,一定都有像古太太這樣的小人物,日夜為了文檔工作而操作著鍵盤、紙筆等等工具。 1948年台電《勵進月刊》所收錄的打字員小故事。(圖像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兩個時代的接軌 實際上,以台電的公司量體規模與企業悠久歷史而言,整個文書檔案業務自然是非常龐大且複雜的運作體系,其相關組織演變、工作方法與工具改良等歷時性發展,必然有大量值得紀錄與探掘的故事。 如同本書第一章〈以檔為史〉所述:台電在1957年即已統合相關規章,印行《文書處理工作手冊》,試圖讓整個組織在文書作業方法上趨向一致。比起政府機構在1973年訂頒的《行政機關公文處理手冊》,台電這方面的起步更早,顯見組織內部早已認知到相關工作的重要性。 在這件1947年的珍貴歷史檔案當中,可以見到歷史人物孫運璿的名字。(圖像來源:台灣電力公司網站) 《穿越文檔記憶》從日治時期以毛筆、宣紙書寫的公文檔案開始談起,一路談到戰後的接收如何與舊有體系接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所謂「接軌」,不僅只是作業規則的由甲換乙,他更牽涉到所有人如何共同適應這套新的體系,其中也包括語言習慣。 作者在第三章〈漸成方圓〉當中提到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戰後初期台電的本省籍員工費盡苦心,學習使用新的公文格式,但卻每每遭到大幅刪改,飽受挫折之餘只能搖頭大嘆「莫辦法」。也因此,台電如同當時臺灣其他的國營事業,也開辦大量的「國語訓練班」。這些故事細節,呈現了大量文書檔案背後的人群,如何努力適應時代與環境的變化。 1938年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事業一覽圖」,這類圖表也是檔案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像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文檔不只是文檔 除了內容之外,公文書的製作方式、蓋用印信、傳遞流程等等,也需要一套嚴謹規範。第四章〈行雲如水〉探討的正是這些規程的演變。從古太太所操作的打字機到現代的電子化公文系統,數十年來台電文檔體系的重大演變,皆在這個章節有簡要交代。而在近年來,檔案的價值開始受到注意,台電數十年來所累積的大量文檔亦須妥善收儲、管理。在這方面,台電秘書處的工作饒有成果,在政府機關檔案的「金檔獎」當中屢屢獲得獎項,顯見其深受肯定。 本書的最末一章〈話外之話〉,請到了幾位不具名的「文檔英雄」,也就是在台電內部長年負責文書檔案業務的工作同仁,分享各自在職業生涯裡的心路歷程。如同其中一位「文檔英雄」所述,台電檔案的文化資產價值其實相當巨大,這些文檔不僅見證了台電人的心血付出,同時也保存了臺灣電業的大量歷史線索。文檔不只是文檔,是全民共同的文化資產,翻開《穿越文檔記憶》,我們將會看見這些資產的留存,如何被一個企業用心地處理並留下紀錄。 *對於本書有興趣的讀者,趕快點擊連結,到「國家網路書店」下單購買吧!   精彩段落節錄 跨越時代的台電文檔作業 儘管日治時期的文書檔案有相當數量在空襲中焚毀,但在臺灣省電力監理委員會到接管委員會時期,從各地收繳而來的日治時期檔案及新產生檔案,數量也十分可觀,整理起來是一大工程,而公司甫成立人手不足的問題,更讓掌理文書檔案業務職員感到壓力。據1948年《勵進月刊》第13 期所刊載,一名總務處職員的回憶:「當時走進總務處,到處都呈現緊張的鏡頭,表現出工作繁忙的景象,文書方面最需要的是管卷加強工作,許多各界前年的案卷移來歸檔及日治時期之案件整理,都要增加人手,此外油印文件日增,人手不敷,擬由專員管理油印室事宜。」 如何讓文檔工作與日治時期接軌,是戰後初期從監理、接收到台灣電力有限公司時期的重要課題。首先遇到的第1 個挑戰,就是本省籍員工不諳國語文的問題。依據1946 年底的統計,台灣電力有限公司的員工有1,241人,其中本省籍有945 人,超過4 分之3。然本省人甫接受完日本50 年統治,慣用日本語文法,不熟悉新的國語及文字,在書寫處理公文上產生困難。為此,在臺灣省電力監理委員會時期台電即已開辦「國語訓練班」,召募高等學校畢業以上學歷者,進行為期6 星期的國語訓練,高等學校畢業在日治時期已是屈指可數的高學歷。在各區處,也紛紛舉辦訓練班、作文及演講等各種比賽活動,以加強職員國語文訓練。如1946 年新竹區處為了解員工國語程度,特別舉辦本省籍員工筆試,共有3 試:第1 試是將「國語學不好不但上課成問題將來做事都很困難」這句話任選10 字加上注音符號;第2 試是將日文翻成中文;第3 試是作文,題目是「我的日常生活」。訓練國語文工作難以一蹴可及,直到1954 年,日本統治結束已將滿10 年,總務處還曾經基於台電各單位往來文件仍參雜日文,而發文各單位要求切實執行公文不得沿用日文的規定。 公文格式的適應是另一項挑戰。由於日治時期的公文格式與戰後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日治時期任職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老員工,處理新的公文格式也感到棘手。1947 年發行的《勵進月刊》第7 期曾刊載題為「高元老搖頭無辦法」的故事,主角營業係長(相當於課長)高元老:「每遇各項業務必躬親處理,致每日桌上文牘常滿。光復後,祖國文化輸入,公文格式自亦隨而改制,高係長幼讀漢書,經綸滿腹,對該係文件不肯假手他人,誰知費盡心血自擬底稿,正以為理通辭達之傑作,竟為鄭文書大刀闊斧刪頭削足,毫不留情謂不合公文格式,致使高老大搖其頭嘆曰:『太難了,太難了,莫辦法啊。』」這個故事鮮明描述了本省籍員工面對新公文格式的難處。 (頁63-65)   文檔作業人員的「職業病」 文檔可以是很枯燥乏味的事,也可以是發現新奇事物的事,其轉變重點在於文檔人員的心態。文檔工作雖然看似無趣,一成不變,不過一旦認真的投入後,便會發現檔案裡有很多平常我們不知道的事。 「1970 年代文書課的工作,尚有刻鋼板、打蠟紙,然後透過油印印出公文,最後再經由公文書逐頁撿併、裝訂才告完成,煞是辛苦。如今,技術突飛猛進,許多文書工作都已不似以往,科技的進步減輕了人力,縮短了工作完成時間,真幸福。」 此段由文檔作業人員細數昔日與現今文書作業的情形,可見文檔作業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不斷邁向符合時代潮流的作業。文書及檔案的業務內容相當細密繁瑣,實務上也經常會遇到各種狀況。台電公司歷年來針對文檔業務開辦許多在職訓練課程,在台電公司的導師制度下讓新進人員在主管及資深同事的協助,逐漸瞭解文書及檔案業務,並透過實務累積經驗,進而傳承、提攜後進。此外,台電的文檔同仁還組成了即時通訊群組,彼此切磋交流業務經驗,通力合作解決各種狀況。 如同大家所知文檔作業流程包括收文、交辦、擬判、發文及歸檔等五大步驟,而台電文檔同仁也會將這些業務流程,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在處理生活大小事時,他們會格外注意時間管理,也會依輕重緩急、優先順序陸續完成。而「一事一案」為原則也深刻烙印在他們心中,甚至有同仁會運用專案管理的精神規劃出國旅遊行程。 此外,在整理日常生活用品、管理個人文件、甚至是採買服飾及居家用品時,也會應用檔案分類編案的精神,予以分門別類整理;而延續檔案保存年限、檔案鑑定、銷毀作業概念,也會應用在整理家居上,將各項物品歸納分類再賦予生命週期,進而決定將它永久保存或資源回收(銷毀)。 他們總是笑稱「這也是一種職業病」!但能將工作經驗實踐於生活中,這是屬於台電文檔人的獨特文化與驕傲。 透過他們的分享,我們可以深刻瞭解文檔文化其實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我們有沒有看見它,文書檔案是文化也是生活。藉由文檔概念的建立,深耕個人的文檔意識、強化檔案管理的主動權,也讓我們與善(止於至善)的距離愈來愈近了。 文檔業務為各式業務工作的基石,好比一棵大樹,根基需穩固後才能正常茁壯成長,各項業務藉由同仁之間彼此合作,溝通與協調,而能更順利推進實行。在處理各項業務的同時,也可以學習到不同的想法,和處理事情的方式。 (頁144-147)

2023.12.15

文史叢書

圖解台灣電力百年發展史

1888 年,臺北城第一座電燈點亮開始,福爾摩沙這座小島逐漸蛻變為一座擁有豐沛電能與完善供輸網絡的島嶼呢? 透過這張圖,一起來回顧臺灣電力事業的百年發展!👇

2024.02.16

懶人包

推動歷史巨輪的關鍵力量:電力建設與臺灣產業發展

回顧歷史,電力事業的建設,顯然與臺灣的工業化進程息息相關。這篇懶人包從近代臺灣史的時間軸當中揀選了六個影像片段,藉以呈現電力如何幫助這座島嶼的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歷史巨輪的關鍵力量。

2025.04.30

電力建設, 臺灣產業發展, 橋仔頭糖廠, 工業基礎, 紡織業, 人造纖維, 十大建設, 台積電

經歷轟炸與重建,見證竹科的興起——新竹一次變電所的故事

作者:陳韋聿 1952 年 5 月,台電《勵進月刊》的封面照片,呈現了臺灣電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那年 5 月 1 日,台灣電力公司的「新竹變電所」(即今日位於新竹市光復路上的「新竹一次變電所」)舉行竣工典禮。典禮結束後,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的中國分署署長施幹克( Hubert G. Schenck )來到了配電盤室,準備操控電鈕,啟動變電所內的變壓器。而在照片當中,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左四)、台電總經理黃煇(左三)、以及總工程師孫運璿(右側背對鏡頭站立者)也都在施幹克的身旁,共同見證新竹變電所開始運轉的那一瞬間。 新竹變電所的啟用是國家大事,自然也是當時的媒體焦點。今天,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館藏品當中,我們就能夠找到「台灣省電影製片廠」製作的一部新聞影片,它的拍攝主題正是 1952 年 5 月 1 日新竹變電所的啟用典禮,紀錄了施幹克啟動按鈕的歷史片段。 1952 年 5 月 1 日,施幹克在新竹一次變電所的配電盤室操作電鈕,啟動設備運作。下圖前排人物從左至右,左一為臺灣省主席吳國楨,中間身著淺色西裝伸出右手啟動按鈕者為施幹克,站在他身旁的人則是台電總工程師孫運璿。對應到上圖,吳國楨、施幹克、孫運璿分別為前排左四、左五、左六。另外,左三為台電總經理黃煇。(圖像引用自《勵進月刊》第6卷第5期封面、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典藏〈新竹變電所竣工典禮〉) 1952 年落成啟用的新竹變電所,其實就位於今日新竹科學園區的大門口正對面。過去,它曾是維繫竹科運作的重要設施,對臺灣的電子與資通訊產業發展可謂居功厥偉。 值得注意的是:日治時期,「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其實也曾在同樣一個地點興建變電所。今天,我們還能夠在該地見到 1942 年建造的兩層樓控制室,以及鄰近建築物的一座小型碉堡。前面提到的那部新聞影片,似乎也能見到當時建造於變電所內的「吊揚塔」(安設起重機、用以搬運變電設備的高塔)。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所製作的新聞影片當中出現在道路末端的建築物,似乎是日治時期興建於變電所內的吊揚塔。(圖像引用自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典藏〈新竹變電所竣工典禮〉)   如眾所皆知, 1950 年代,經歷過戰爭破壞的臺灣,在很大程度上仰賴著美援的幫助才得以復甦,電力系統亦是如此。二戰期間,建造於日治時期的新竹變電所遭遇盟軍空襲而嚴重損毀。該變電所的重建,正是美援所支持的其中一項工程計畫。 根據歷史學者張齊顯的考察, 1950 年夏天,美國經合署撥款 450,000 美元,為該變電所的興建計畫購置變壓器與其他設備,整個變電所的裝置容量大約為 72,000千伏安( KVA )。當年,新竹科學園區尚未出現,這個變電所首先發揮的一大功能,是為台灣肥料公司落成於 1951 年的新竹五廠提供電力,幫助該廠生產化學肥料。 關於新竹變電所的重建,《勵進月刊》有更詳細的報導。報導內容提到,該變電所是「經合署撥款協助增強臺灣電力系統的第一個計劃」。變電所工程處成立於 1950 年秋天,除了仰賴美援資金從國外訂購主變壓器與相關設備之外,所內還有許多設備是「由各發電所移裝併用」。 1951 年 8 月底,變電所的土木基架等工程雖已大部分完成,但從日本進口的變壓器卻在運輸途中因受潮而損壞,必須加以烘乾或進行更換。這一風波造成變電所的工程進度延宕,直到翌年 4 月 10 日才終於完成。 此外,新竹變電所的興建工程與當時臺灣許多美援資助的計畫相同,亦是由美國「懷特工程顧問公司」( J. G. Whit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指導。而在美援臺灣計畫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懷特公司在臺負責人狄寶賽( Valery S. de Beausset ),亦在落成典禮中上臺致詞,盛讚新竹變電所的設備水準可謂世界頂尖。 1942 年建造的新竹變電所控制室,如今已由新竹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圖像引用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走過戰爭轟炸、美援重建、竹科興起,新竹變電所的故事,其實也呼應著近代臺灣的許多重要轉折。2020 年,變電所的控制室(以及旁邊的小型碉堡),已由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一個適合訴說臺灣電業故事的展示場域。 時移世易,新竹科學園區已成為臺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台電也陸續在園區周遭建立了許多變電所,確保園區的能源供應無虞。與此同時,新竹一次變電所的供電對象,也逐漸轉變為園區以外的周邊地區。帶著歷史,走向未來,這個有故事的電力設施,仍將持續在新竹默默運轉,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 起寫下更多故事。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新竹變電所竣工典禮 吳主席親臨主持 施幹克強調中美合作〉,《勵進月刊》,6:5(1952.5),目錄後頁。 〈新竹變電所通訊〉,《勵進月刊》,6:6(1952.6),頁67。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出品,〈新竹變電所竣工典禮〉(1952),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典藏。網址:https://vod.tfai.org.tw/Video/152 〈台電新竹變電所控制室〉,收錄於「國家文化資產網」,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00929000001 〈新竹變電所控制室 將登錄歷史建築〉,「自由時報」網站, 2020年5月1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69621 張齊顯,《戰後美國對華經濟之援助——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之研究(1948~1952)》(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頁164。 林炳炎,《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台北:林炳炎出版,1997),頁163-164。

2025.04.11

新竹一次變電所, 施幹克, 狄寶賽, 美援, 台肥, 新竹五廠

台電職人口述故事

回首近代臺灣的電業發展歷程,除了電廠的興建、電網的普及之外,我們還會看見各個不同工作崗位上的台電人,為臺灣電力貢獻自己的熱血與青春。讓我們走進山林與城市,尋訪「台電職人」的身影,認識這群電業英雄的故事。

2024.07.01

口述, 懶人包, 台電職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