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台電月刊2023年11月號
P. 21
在技術上並不難,但隨捕集量越來越多,將來的二氧 化碳如何找到安全存放的地方?民眾對此也會抱持擔 憂,所以民眾溝通就成實際執行上的重要課題。 目前技術層面也需要再檢驗,當二氧化碳往地 底灌入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出現無法再持續灌入的情 況,同時也怕二氧化碳會溢出原先設定封存的區域, 因此當可行性研究確認沒問題後才會逐步放大規模。 點「碳」成「氣」 未來或可成儲能助力 對台電來說,二氧化碳也很有潛力作為儲能的一 環,未來氫能運用及供應鏈逐漸形成後,可以讓氫氣 與二氧化碳結合(H2+CO2),透過化學變化產生甲 烷(CH4),直接在電廠內讓碳元素直接循環利用, 讓氫能轉變成液化天然氣,解決現階段氫氣儲存不易 的困境,且天然氣就可以使用既有的管線輸送及發電 機組來燃燒,這都是未來很長期的可能性之一。 不過當物質在互換時一定會考量能源轉換效率, 目前的技術在轉換效率方面還有再精進的空間,但如 果跟其他再生能源或氫能等能源相比,無論在儲存方 面臨的挑戰或是能源轉換效率,都需考量如何交叉使 用來增加可行性。 碳捕集剛起步 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碳捕集計畫逐步實現時,外界擔心大規模的 封存二氧化碳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楊博士解釋,現 階段單套微型設備每日約捕集20公斤的二氧化碳, 距離全廠零碳排的目標還很遠,因此會以現在試驗的 成果,逐步滾動式檢討,未來會再提出新的碳捕集 計畫。 由於2050年以CCUS技術為主的火力發電占比 超過20%,未來的27年會持續測試各種的碳捕集技 術,並展望未來可能的新技術,同時當碳捕集的成本 下降後,碳捕集技術才有機會在臺灣逐漸發展擴大。 為落實零碳火力發電,台電規劃在台中發電廠率先進行碳捕集封存示範計畫,將成為臺灣火力發電廠減碳之關鍵里程碑。 No.731 TAIPOWER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