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台電月刊2023年11月號
P. 20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18 台電月刊 112 年 11 月號 台中發電廠建置的減碳技術園區是採用化學吸收法,同時也是目前 國際間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中較為成熟,已經有商轉案例的方式。 為達淨零 碳捕集技術現在就需啟動 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電力減碳是重要 課題。但依整體規劃來看,火力發電廠仍得維持一定 的發電量來平衡電力所需,因此需要更具體的減碳作 為,例如降低含碳燃料,未來甚至可以逐步增加燃氣 混氫、甚至是純氫能的機組,讓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逐 年降低,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楊博士表示,將來的火力發電廠為搭配再生能源 調度,電廠仍會繼續運轉,因此除了現有的複循環機 組外,燃氣複循環機組會加裝混氫、甚至是碳捕集設 備。在邁向淨零排放的過渡期間內,電力來源未能脫 離含碳的燃料前,火力發電廠增加 CCUS 設備就勢在 必行。 根據台電規劃的 CCUS 示範性計畫內容,從民國 108 年就開始陸續從煙道進行捕集二氧化碳的測試, 預計在民國 113 年至 115 年捕集試驗工廠可以完成, 屆時捕集下來的二氧化碳就會搭配封存,而封存計畫 從明(113)年就會開始展開相關工程準備工作,預 計利用2年的時間做調查。如果順利的話,民國115 年至116年間可以把首波捕集的二氧化碳來進行相關 試驗。 二氧化碳再利用 工業製程應用層面廣 至於二氧化碳的直接再利用計畫,楊博士說,二 氧化碳在工業製程上也是不可或缺的物質,可以運用 在金屬焊接、或是當成溶劑清洗電子零組件等。原先 這些二氧化碳都是來自於石化產業的副產品,但石化 產業供給二氧化碳的量會隨著整體的減碳過程逐漸減 少。因此如果電廠進行碳捕集後,可以轉為二氧化碳 的供應源頭,這樣再利用的同時,不僅可以減少生產 二氧化碳所使用的化石燃料,同時做到減碳的目的。 二氧化碳捕集下來也可以拿來種植農作物,促 進農作物的生產。以日本來說,透過蒐集電廠排放的 二氧化碳,送至鄰近農場進行植物類型的碳捕集,也 有這樣的例子可以參考,只是使用量可能還需要再擴 充、想辦法相互搭配。 固碳技術多元 各有不同挑戰 在政府規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當中,仍有超 過 20% 的低碳或零碳火力發電,因此需要結合碳捕集 來穩定電力供應。未來天然氣發電廠還會存在很長一 段時間,在運轉過程當中會逐步搭配混氫使用,如混 氫的比例不夠高,碳排短期內無法減少,那就必須繼 續搭配使用 CCUS 技術。 使用化學吸收法,利用溶劑來吸收煙氣的二氧化 碳,應是較為符合台電現況的方式。另外,為了彌補 CCUS 成本上升的支出,也有其他測試使用海藻、微 藻來捕集二氧化碳的方式,透過養殖具高價值的微藻 進行固碳。但是要全靠藻類來捕集二氧化碳,會受限 於電廠可供開發的面積,因為電廠碳排放量相當大, 藻類捕集就需要相應的大量設置面積來建立相關設備 及養殖,具可行性的利用則尚待更進一步的技術研究 成果。 CCUS門檻不高 在地溝通與後續利用為關鍵 當CCUS要在臺灣各地電廠落地,還是得重視 在地居民的意見回饋。楊博士說,臺灣要推動 C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