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台電月刊2023年11月號
P. 23
Policy Act of 2005)等相關豁免機制的實施,促使 頁岩氣的開發取得重大突破。」隨著天然氣來源 的成本下降,不僅推動全球對天然氣的需求大幅 增長,並且相比於燃油與燃煤,燃氣所產生的二 氧化碳量和空氣污染物較少的情況下,也為能源 轉型提供重大助益。 不過,臺灣在先天地質條件上,與美國、 歐洲、澳洲和中國等古大陸國家截然不同,可能 對天然氣的持續使用和發展帶來限制。陳博士表 示,「首先要注意的是,依據台電民國111年的 數據推估,儘管天然氣的碳排放(0.39kg/KW h) 不到燃煤(0.86kg/KW h)的一半,但要實現淨零 排放的目標,國內仍需要對其進行二氧化碳捕集 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程序。 然而,我國迄今仍缺乏確切的工程數據,以及支 持 CCS 選址與實際的開發。」 分散硬體建置及綠氫儲存地點的考驗 由於燃氣具備起停快、興建快、可零碳等 三大特性,台電正加快舊有機組的汰換腳步。陳 博士指出,「目前在天然氣相關基礎建設的選擇 與選址上,為了配合間歇性再生能源的靈活調度 需求,單部發電機組的容量勢必將朝小型化發 展,且須更強調每分鐘10%以上快速調整負載 的能力,以及符合分散式能源部署的需要。這種 作法,有可能會對於臺灣現有天然氣接收站的規 劃、發電機組配置、管線布局和相關投資等層 面,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 此外,雖然台電也在持續導入混氫技術, 但如何在綠氫(利用再生能源電解水製成的氫 氣)方面,有效儲存於特定季節裡產生的多餘再 生能源電力,陳博士認為這當中亦需要更多慎重 的考量。他談到,「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資料 庫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BNEF) 在 2019年一份關於氫儲存經濟性(Hydrogen The Economics of Storage)的報告資料建議,大量且 需要跨季使用的氫,基於成本考量,應該以氣體 形式儲存在特殊地下岩穴,不過目前臺灣仍然缺 乏相關地質條件資訊,所以要更加謹慎考量該怎 麼避免造成氫和天然氣爭奪有限地下儲存容量的 情況發生。」倘若要改採將天然氣製成藍氫(製 氫過程中利用碳捕集技術進行減碳所得的氫氣) 的方案,則同樣需要考慮到 CCS 的情況,但這又 再次突顯了二氧化碳封存的不確定性問題。 臺灣須避免碳鎖定效應 通盤考量能源轉型布局 在面對現實環境的種種條件限制下,陳博士 認為,「臺灣應優先透過更為深入的基礎研究和相 關技術開發,克服先天地質條件帶來的挑戰,以 及天然氣持續使用的限制。與此同時,尋求與國 際持續的合作機會,以獲取更多有關 CCS 和氫儲 存的最佳實踐和經驗。在必要時,也可以考慮擴 大境外處理或有條件進口碳中和天然氣的可能。」 總結下來,現階段將天然氣作為電力部門 能源轉型的起始點,雖然是必然且明智的選擇, 然而各國的天然資源不同,這亦會影響天然氣在 未來的使用情況。陳博士以日本和韓國的情況 為例,「這兩國在2030年的電力結構中,天然 氣的比例分別達到20%和42%,而臺灣則維持在 50%。」他建議,「台電與政府都要注意到,天 然氣即使是能源轉型的關鍵,仍有許多環節要謹 慎小心,尤其避免造成碳鎖定(Carbon Lock-In) 風險。」 陳博士進一步解釋,「在電力系統的轉型腳 步中,如果整個社會依然堅持傳統化石能源發電 型態,抗拒改變現狀,這就是所謂的碳鎖定效 應。即使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恐怕也很難取 代高碳化石能源。」考量國內過去以相對低價的 電費創造出龐大的經濟成果,在推行新能源政策 時也須全面考量改革所勢必面臨的多方反應,因 此該如何預防、減輕碳鎖定的影響便是相關主事 者亟待面對的議題。 No.731 21 TAI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