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台電月刊2023年9月號
P. 23

 熱地質模式,後續再透過鑽井取得實際資訊,驗證先 前間接調查所累積的資料模型是否符合想像。 然於鑽井技術及工法上,目前仍有精進空間。臺 灣鑽井技術大多使用泥漿鑽來維持井壁完整性,國際 上則多使用空氣鑽或清水鑽,以避免泥漿接觸、滲透 到地熱生產層而影響生產效率,目前臺灣案場尚未採 用。此外高效能鑽井設備,可提升鑽井開發速度、縮 短期程;以及採用導向鑽井工法,可突破土地面積受 限因素,朝向主要熱源方向進行開發,均為國際發展 趨勢,也是國內地熱開發可努力改善的方向。 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長王守誠表示,民國 107 年 4 月,地熱電廠環評標準門檻經修法調降為 10 MW, 歐盟也協助各國的環境保護機構(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加速地熱電廠審查,請廠商 根據他們所提出的程序書,計算地熱電廠的生命週期 參數,進行生命週期分析,有助於了解電廠會消耗多 少物質、使用多少土地、排碳量,以及會產生多少 綠電,作為環境影響評估的審查要件。台電在今年將 有仁澤地熱發電廠併網運轉,預計屆時全臺會有 5 座 地熱電廠;正在興建的約有17座,但有些案場處於 停滯狀態,需要協助現有的申請廠商與國外技術進行 對接。 美國德州的石油廠商密集,開採出相當多石油與 天然氣,然而德州近年開始轉向開發地熱,因開採石 油與開採地熱所需的技術相近,他們發現如果德州每 年鑽的 1 萬 5 千口井都是地熱井,可供應德州全部所需 的能源,因此便進行一場大規模卻快速的技術轉型。 國際上有許多石油公司也因為考量到下一代子孫的生 存權,肩負義務轉型為地熱開發,促進減碳效應。 地熱是再生能源中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王理事長 認為,臺灣過往能源有將近97%都是由國外進口的 高污染石化燃料,同時具有高碳排及國安疑慮,過去 這個問題一直被忽視,如今面臨能源轉型,更應該要 因應國際趨勢,考量低污染的地熱開發。當再生能源 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成本大幅降低,價格就會隨之下 降,但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公平溝通機會,讓在地民眾 能夠深入了解地熱的優點,並認同支持。 持續推動地熱 綠能前景蓄勢待發 宜蘭仁澤發電廠已在今年4月完成機組安裝,6 月 9 日取得建物使用執照,7 月 27 日取得溫泉水權, 歷經併聯發電後試運轉測試中,預計 9 月完工後安排 啟用儀式。此外,北海岸前瞻地熱探勘研究也同步進 行中,針對焿子坪、深澳及禮樂三區辦理地熱資源探 勘,評估未來開發規劃,預計在今年底完成場址調查 及鑽井規劃,民國 113 年第二季開始進行地熱探勘井 鑽探工作,第四季完成地熱潛能評估。如果探勘結果 具有地熱開發建廠潛能,將在民國 114 年辦理地熱電 廠建廠發包工作,包含生產井鑽井、電廠建置等。 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認為,仁澤地熱發電廠是 一個很好的示範場域,可以充分學習地熱發電廠建廠 的週期與建置標準作業程序,往後只要先找到良好的 地點,對於後續建廠流程,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該如何 執行,投資者也會更加有信心。 地熱已然成為臺灣能源結構的關鍵角色之一,台 電亦將持續關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探勘及潛能 評估成果,並依成果評估辦理地熱電廠的相關建置事 宜,透過持續研究創新技術,為臺灣帶來加更穩定的 永續能源未來。  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可望於今(112)年底前進行商轉,成為臺灣 地熱開發示範案場。 No.729 TAIPOWER 21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