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台電月刊2023年9月號
P. 22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先進型地熱系統 AGS 運作模式 多,因此將這兩口井暫時擱置。直到今年 4 月,台電 與美國GreenFire Energy合作,請對方以最新的地熱 專利技術—先進型地熱系統(Adv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AGS),重新評估活化這兩口井所能獲得的 效益,目前成果尚未出爐,但也令人期待後續發展的 各種可能性。 再生能源處規劃組課長劉家成說明,AGS 是近五 年才開始討論的先進技術,以往的地熱井技術是先探 勘熱源位置再鑽井,如果地下壓力足夠,熱水會自行 湧出,可在地表直接發電或進行熱交換發電,而 AGS 技術則是強調在地底下進行熱交換,讓低溫工作流體 汽化後推動渦輪,毋須再引水至地表。目前該技術尚 在研發與測試階段,不過已經引起國際綠電相關產業 的廣泛關注,曾代理董事長也抱持高度期待,希望台 電能與新技術交流,才促成這次的評估機會。再生能 源處專員李孟綸補充道,AGS技術除了可節省成本 外,也相較不受地區性限制,只要井下溫度適合,即 可透過井下取熱解決乾井或儲集層壓力不足無法自湧 的情形。 再生能源處規劃組組長劉建億表示,綠島本身 已有自己的獨立電網,因此將規劃逐步以綠能取代目 前主要的柴油機發電,現階段再生能源處正推動「綠 島真綠島計畫」,發展多元的再生能源設施,包括太 陽光電、地熱、波浪發電等,搭配儲能及電能管理系 統,期許未來綠島上所使用的全是綠電,讓綠島成為 真綠島,如果推展成功,綠島可望成為臺灣其他區域 學習再生能源建置發展的對象,成為示範案場。 科技日新月異 地熱技術有望再突破 工研院廖經理說明,臺灣早期在地熱技術面的發 展比較著重於探勘技術,除了現場地質構造調查、地 表地球物理磁力、電探法之外,也會採集溫泉區的水 樣或氣樣,進行地化探勘分析離子濃度,推估熱液來 源溫度;發展到近期,隨著科技及儀器設備發展調查 技術演變得較為成熟,除了沿用既有的探勘技術,也 必須採用重力、磁力、微震、大地電磁等各式三維物 理探勘技術,將資料全方位整併分析後,才能推估地    井下熱交換器 幫浦 熱交換器         蒸氣與二相流體 發電系統 地熱流通區域 蒸氣與二相流體   回注區 以開放循環(地熱系統)與封閉循環(取熱系統)混合的技術, 透過低沸點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對於地層「取熱不取 水」,可解決傳統地熱取水、結垢等問題。 資料來源:再生能源處 重獲新生的清水地熱發電廠裝置容量為 4.2 MW, 民國 110 年商轉至今一直持續供電,清水地熱的熱源 約 150 度,適合設置中低溫熱水型地熱發電,因此設 置 ORC(Organic Rankine Cycle, 有 機 朗 肯 循 環 ) 發 電系統,利用熱交換加熱機組內的有機溶液推動發電 機,使用後的地熱水再回注到地底,形成永續循環。 每小時的發電量約3,150度,已併入台電電網,優先 供給大同鄉、三星鄉約一萬戶家庭使用,多餘的再供 給羅東、宜蘭等地。每年可提供約2,500萬度綠電, 約18萬噸的減碳效益,是臺灣能源轉型、邁向2050 淨零排放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綠島綠能新展望  評估最新AGS技術發展地熱發電 民國 107 年,台電執行綠島地熱發電計畫,在綠 島鑽了兩口井,然而地下水無法直噴湧出,如果裝 設井下幫浦,所消耗的電力將使淨發電輸出所剩不 20 台電月刊 112年9月號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