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台電月刊第633期電子書
P. 48
職場
ᔖఙ
職場
充電站
̂ཥ१
充電站
和鮑比一樣,對住院治療而與父母分離的小孩,所
產生的身心狀態的警告。
照顧情緒更重於照顧營養
儘管這些警告在五○年代就陸續提出,但不
幸的是,六○、七○年代是精神藥物和行為科學登
場的時代。儘管諸多兒童心理大師異口同聲提出痛
心疾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還是完全被忽略。
八○年代以後,隨精神分析訓練中的「嬰兒
觀察」開始受重視,也隨著輕度自閉症的研究,
兒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發展才再度受到注意。在
應、躲在自己的玩具所組成的半封閉世界裡等等。 國內,有少數幾本像是溫尼柯特的《給媽媽的貼
心書》和英國塔維斯托克診所編寫的《0-2歲寶寶
他的片子在當年聯合國的世界衛生組織獲得
想表達什麼?》、《3-5歲幼兒為甚麼問不停》、
廣大的討論。來自美國的知名心理學家埃里克.艾
《6-9歲孩子為何喜歡裝大人?》、《10-14歲青
瑞克森(Erik Erikson)也大力支持,希望全世界的
少年你在想什麼?》等,是關於嬰幼兒心理發展的
醫學界對住院的兒童好好思考:如何能維持原來的
書籍,強調母性照顧對這一切的重要性,也強調嬰
母性照顧。
兒的情感發展。但一般人缺乏基本認識,也就不會
而在另一個場合,溫尼柯特針對英國在二次 注意重視以情感和社會能力發展為重點的親子心理
大戰時將小孩強行從父母身邊撤離的政策,日後所 書。這些書在眾多傳統行為主義取向的育兒或親子
產生的許多心理後遺症,他也說:「寧可被德國的 書裡,是不容易被注意到的。
炸彈炸死,也不要讓小孩離開父母。」嬰兒或兒童
「不知道怎麼養小孩」的焦慮,是目前台灣
從沒單獨存在,而是在母嬰關係中成長的。這是溫
父母共同面對的困境難題。他們隱約知道自己難以
尼柯特最經典的觀念。
「了解」孩子,卻不知如何著力?他們對自己的父
這樣的親職忽略,帶來情感或社會能力發展 母角色越來越有自我覺察力,自我要求也越高,因
的影響,不只是這些專家注意到。 此,普遍意識到自己能力可能不足,對擔任父母角
斯皮茨(René Spitz, 1887-1974)是維也納出 色是有壓力的。這些焦慮可能是可以用體會孩子情
生,二次大戰到美國的兒童專家,他就提出兩個觀 緒的方式去解決的,在身高、體重等外表生理數據
念:一是失親憂鬱(anaclitic depression),認為 之外,嬰幼兒的情緒也是有意義的,而且可能更重
越早失去父母的小孩,長大後的憂鬱症越是難好; 要,試著換一個角度思考嬰幼兒的發展,也許對他
另一觀念是「醫院症候群」(hospitalism)也就是 們的成長幫助更大。
hospitalism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