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台電月刊第633期電子書
P. 47












depression









王 浩威





熱愛精神醫療工作,也是全方位作家。他的寫作結合了精
神醫學的專業和知識份子的人文關懷,兼具知性與抒情;
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執行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島嶼邊緣》、《醫
望》雜誌總編輯。








五官)是否受損、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還有,語言 能也許像棄嬰般沒有母性照顧,也許是媽媽得嚴重
能力如何等⋯⋯。 的憂鬱症而對四周沒有任何興趣,也或許是父母嚴
重衝突而無暇顧及小孩⋯⋯。總之,在這情況下,
只是,現在回頭來看,這些以行為、語言和
孩子才學會放棄任何的期待,包括哭鬧在內的各種
生理的發展為標準的評估,其實漏掉很多面向,特
積極要求的行為。
別是這二十年才開始注意的社交及情感的發展。
放棄了任何積極要求的小孩,如果嚴重一
不哭不鬧的危機 點,它是會放棄成長,放棄與世界的溝通;稍輕一
點則是終生對生命沒有期待而顯得生命能量特低,
在棄嬰中心裡,那些不會哭鬧而教人心疼的
或是長大後有親密關係的問題。
天使們,其實是發生了十分嚴重的心理創傷。
關於這些問題,就是落在社交和情感的發展
正如,溫尼柯特(D. W. Winnicott)這位兒童
範圍裡,是過去只強調生理、動作和語言發展所沒
心理大師再三強調的:一位嬰兒來到世界上,父母
涵蓋的。
是要提供一個無微不至的環境,讓嬰兒繼續擁有無
所不能的上帝感受。然後,隨著父母逐漸放心,才
離開父母的創傷
一步一步慢慢而自然地減少了這個環境的完美程
度,而小孩也因為這樣適量的挫折和不足,而逐漸 1952年,兒童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進入社會面。 Bowlby)完成了一位以兒童和父母暫時分離為主
題的紀錄片《兩歲小孩去醫院》。 TAIPOWER SEP . 2015 No.633
然而,有些小孩卻不是這麼幸運。他們一生
下來,也許是從出生那一刻,也許是在某個早期階 他記錄住院的兩歲小孩,在與父母隔離數天

段,這個無微不至的環境不見了。這樣的情形,可 後,許多不正常的反應:包括太乖、太慢情緒反

45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