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電業文物典藏 Logo

:::

颱風天中涉水阻水的台電人:張良棟先生故事背後的水力發電廠建設心酸

發布日期:2024-10-22

作者:張哲翰

谷關發電廠(即今日「大甲溪發電廠谷關分廠」)於上谷關開啟了引用大甲溪水發電的工作。1957年,谷關工程處成立,在此之前,因應韓戰的爆發,美國為圍堵共產勢力的擴張,提供美援支持臺灣建設發展,其中就包含電力設備的擴充,像是1952年完成天冷發電所(即今日「大甲溪發電廠天輪分廠」)並建立起其附屬的白冷社宅街;[1] 而「大甲溪水力發電計劃」[2] 還未結束,谷關即是下一站。

谷關工程處成立之後,部分建設經費仍是屬於美援資助,因此由美國懷特工程公司(J.G. Whit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派駐工程師尼德夫先生(Mr. Neiderhoff)審查興建工程,建設期間時常發現不良的鎢碳鋼鑽頭,影響了谷關發電廠的興建速度。[3]

圖示谷關發電廠內發電機轉子就定位場景谷關發電廠內發電機轉子就定位。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提供

民國49年5月12日谷關工程的隧道貫通工程順利完成,工作人員於隧道內合影。

關工程的隧道貫通工程。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提供

壩基挖掘工程作業,使用鏟土機、推土機、鑿岩機、運碴車等各項機械。圖中亦可見自臨時排水隧道中流出之河水。壩基挖掘工程。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提供

1961年,谷關發電廠完成了1、2號機併聯發電,直到1966年,這才將3、4號機併聯發電。因此,除了使用不良鑽頭延緩電廠的興建速度外,裝機之間的空窗期,面對颱風不斷的台灣,可以說是危機四伏。1963年9月10日,侵襲台灣的葛樂禮颱風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當時等待裝機的3、4號機處,已經是一個大坑,具有水管相通上閥室,暴漲的溪水源源不絕地湧入上閥室,順著水管流到3、4號機裝機處,若無法阻止溪水湧入上閥室,整個谷關發電廠可能將會就此被淹掉。

時任谷關發電廠電機工程師的耆老張良棟先生,眼見若不盡快處理,事態將一發不可收拾,故決定冒險涉水,在淹滿溪水的上閥室中,找到進水的洞口將其堵住。所幸張良棟先生順利完成任務,否則電廠可能因此完全被淹沒。

但我們也確實看到,在缺乏相關經驗下,谷關發電廠的建設其實未能因應台灣夏秋兩季多颱風的情況,給予適當的防颱準備,因而造成發電廠危機的產生。

最終,為感念張良棟先生救災有功,時任台電總經理的孫運璿給予張良棟先生記功一次,以公文為憑證。

總經理孫運璿給予張良棟先生記功一次。

總經理孫運璿給予張良棟先生記功一次。

圖片來源:張良棟先生提供

至於「大甲溪水力發電計劃」的下一個目標,則繼續朝上游前進,在1959年成立達見工程處,1963年,谷關工程處完成階段性任務,遭到裁撤,部分人員直接成為谷關發電廠營運人員,部分人員則是直接被達見工程處接收,並在1970年完工青山發電廠(下達見發電廠)、1974年完工德基發電廠(達見發電廠)。然而,多災多難的谷關發電廠仍陸續受到颱風的挑戰,像是2001年桃芝颱風,暴漲溪水,淹入谷關發電廠,所有設備都須全面更換,直到2008年谷關發電廠才復建成功。

2001年桃芝風災造成溪水暴漲至的谷關發電廠廠房洞口高度,受損之吊橋上堆滿遭沖刷而下之木柴。

2001年桃芝風災的谷關發電廠廠房洞口。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提供

桃芝風災過後的谷關發電廠前方溪谷堆滿土石至廠房洞口。

桃芝風災過後的谷關發電廠廠房洞口。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提供

風災後使用挖土機進行清淤工程。

風災過後的清淤工程。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提供

風災過後,工作人員於發電廠內部進行抽水、抽油工作。

風災過後發電廠內部抽水、抽油。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公司提供


[1] 《天冷水力發電施工報告》,台中:台電公司天冷工程處,1953,轉引自《大甲溪:水電俱樂部》,頁72;李瑞宗,《大甲溪:水電俱樂部》(台北: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8),頁73-74。
[2] 李瑞宗,《大甲溪:水電俱樂部》,頁66。
[3] 李瑞宗,《大甲溪:水電俱樂部》,頁113。

 

相關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