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台電月刊2023年3月號
P. 31
未來改造完成後的混燒氫氣發電機組所需氫氣是 以高壓氫氣槽車運送到電廠,經過二次減壓後送進廠 房內,並進入混氫模組讓天然氣與氫氣混合,輸送到 氣渦輪發電機做為發電燃料。為確保發電時氫氣輸送 穩定,興達發電廠將同時於3號機廠房外設置氫氣槽 車放置區、加氫站與輸送管線,預計今(112)年於 11月完成改造與新建工程,12月正式邁入氫氣混燒 驗證階段,預期民國113年可提前達標燃氣混氫5% 混氫發電示範,未來預期可搭配技術發展,逐步提高 混燒比例至 15%,並推展至其他機組及電廠。 台電興達發電廠氣渦輪機組經理林榮山表示,原 發電機組用天然氣甲烷燃燒發電會產生碳排,但氫氣 燃燒後與氧氣結合會變成水,沒有碳排污染的問題, 傳統發電機組一整年運轉可達7000小時,改造後的 機組在混氫 5% 後,預估 1 年可以減少 7,130 公噸的二 氧化碳,西門子能源公司的經驗以興達發電廠同型機 組至多可以增加混氫 15%,未來若能在氫氣來源穩定 下逐漸改造興達發電廠內的 5 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碳 排減少量將相當可觀。 減碳源頭從混氫發電開始 邁向零碳未來 興達發電廠混氫發電示範計畫在臺灣的淨零排放 路上跨出一大步,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相當重視。 2 月 18 日動土典禮,由嘉義朴子太子會祥獅戰鼓揭開 序幕,行政院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 總經理王耀庭、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高雄市政府 經發局長廖泰翔、環保局局長張瑞琿、立法委員邱 志偉、西門子董事總經理 John Kilpack 及在地多位區 長、里長都與會見證臺灣跨出這一大步。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1944 年臺灣第 1 座 煉油廠在高雄設立,這代表著臺灣經濟發展的訊號。 同時也是大量碳排的開始,而後十大建設高雄又成為 重工業發展基地,因此,減碳的源頭也要從高雄開 始,除了中鋼與中油已進行鋼化聯產外,混氫發電減 少碳排也要從位於永安的興達發電廠開始,未來更將 與中研院合作量產氫氣,並將混氫發電技術逐步擴及 到其它電廠。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則指出,台電已逐步發展再生 能源,目前太陽能發電量電每年約3.3億度,風力發 電量每年約11億度,再生能源都在穩定成長中,接 下來讓傳統機組能繼續發展,傳統的發電機組能轉成 乾淨能源,達到2050年氫能發電9%至12%的政府 目標。 與中研院合作 開發去碳燃氫技術 此外,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也親自與會動土 典禮。廖院長表示,主要是中研院研究落實到社會關 鍵問題,去年發表淨零科技建議白皮書,其中提到去 碳燃氫技術,將天然氣甲烷中的碳氫分離出來,氫拿 去混氫發電,並在碳未燃燒前就先移除,不會產生二 氧化碳,此技術是目前最能直接減少碳排影響的最佳 路徑。因此,在民國112年2月與台電簽定MOU, 雙方共同合作開發去碳燃氫技術,希望能很快擴大規 模,正式投入燃氫技術。此次以興達發電廠為第一個 測試電廠,希望逐步提高混氫比例,最後達成幾乎不 排碳的發電技術,並藉由學研單位、台電及公民營企 業共同合作,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目標。 對此合作計畫台電也強調,與中研院將在去碳燃 氫、地熱、海洋領域密切合作,努力透過多元管道朝 零碳電力目標邁進。 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期望未來透過興達混 氫發電示範計畫,進而推廣相關經驗至其他電廠,為我國淨零排 放目標再踏出關鍵一步。 TAIPOWER 29 No.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