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台電月刊2022年11月號
P. 17
是為了讓科學園區供電穩定,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說 法,分流降低風險是大家都受益。」白組長說。
輸電線路經過可行性評估後進入執行階段,才是 真正困難的開始,輸變電工程處北區施工處處長張涵 曦以正在進行可行性評估的大潭發電廠到龍潭變電所 路線說明,這條路線係為將大潭發電廠的電力分流至 龍潭超高壓變電所的另一處開關場,「這段路不長, 但是因為經過都會區,必須以潛盾工法進行,而潛盾 的進度緩慢,一天只能推進3至5公尺,中間還必須 考量可能經過許多重要設施的基樁,工期經常是十年 起跳。」由此可見,電廠分散電力相關工程具有一定 的急迫性。
綠能電源分散 降低系統性風險
分散的第二個面向,是配合再生能源發展而規劃 新的併網點及線路。
在2050淨零排放藍圖的規劃中,未來將大幅度 轉向以再生能源為主要發電能源,因此全臺再生能源 案場可謂遍地開花。盤點全臺已併網及建置中的再生 能源案場,可以發現大多集中在中、南部,除了沿海 人煙較少的地區有為數不少的太陽能光電案場,還有 陸域風場及離岸數公里遠的海域風場。這些新電源, 打破了過去電源集中在數個大型電廠的配置,讓臺灣 電力來源更加多元化,無形中,也分散過度集中的電 源,從而降低了系統性風險。
為使全臺再生能源案場能順利併網,台電正如火 如荼的建置併網點及電纜線路,在強化電網韌性建設 計畫中,太陽能光電部分預計新建 9 站 10 線,風力發 電部分新建7站7線,依據現有規劃,將陸續於民國 121 年建置完成。
台電系統規劃處副處長馬偉富表示,「早期電網 服務的對象較單純,電網的任務就是將電廠發出來的 電,穩定供應給用戶,即使後來開放民間 IPP 電廠, 參與電網運作的利害關係人仍相對簡單。」然而隨著 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電,越來越多太陽光電、 風力發電等發電業者及儲能業者有併網需求,同時也
位於市中心的大安超高壓變電所與商務飯店結合,1樓為旅館大廳 及回饋給里民的活動場域,2 至 5 樓為變電所附屬設施,6 至 16 樓 為旅館。地下 1 樓為停車場,第 2 至 7 層則為主要電力設施及冷卻 機房。(公眾服務處供圖)
推展了民間綠電交易的活絡,所以參與電網運作的利 害關係人變得複雜許多,電網扮演的重要角色就被凸 顯了。「系統規劃處的職責是針對各種併網案場進行 系統衝擊分析及審查,來確保整個電網平台能穩定運 作,就如同分析高速公路新增的車流量是否會造成塞 車問題一樣,又是否需要進行閘道管制來控管車流, 或是拓寬車道以增加車流,電力的流量也是以同樣的 概念進行檢討。」這當中需要思考的不僅是電網的分 布與量能,還必須要求併網者的電力品質,以避免對 電網造成衝擊,進而保障廣大用戶的用電權益。
系統規劃處一次系統課課長王喬弘指出,由於 再生能源所在之處大多較為偏僻,也因此缺乏電力設 備,而有新建併網點及線路的需求。例如臺南七股周 邊有許多的太陽能光電廠正在建置中,台電必須在民 間太陽光電案場併網前預先建置好所需的電力設備, 以台電台南鹽田光電廠為例,於新建時即同步建七股
TAIPOWER 15
No.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