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台電月刊2023年12月號
P. 25
億元加速淨零科技的研發跟應用,以促進淨零技術市 場化,透過場域實證加快技術落地。而中研院與台電 發布的去碳燃氫成果,就是產學合作的最佳案例。」
近幾年來,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氫能、碳捕集與封 存及其它前瞻節能跟綠能技術。蔡總統指出,「中研 院和台電成功整合由台電引進的國內第 1 套 65kW 混 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並於 9 月成功以混氫 10% 比 例運轉發電。相信隨著能源科技的突破創新,將是帶 領臺灣邁向淨零的關鍵。」
去碳燃氫技術五大優勢 放大零碳電力效益
以天然氣發電的碳排量雖然比燃煤少,排出來的 碳仍須另以碳捕集與封存技術處理。根據去(111) 年中研院發表的〈臺灣凈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 「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淨零策略的重點,建議書 特別提出「淨零五箭」,包含去碳燃氫、深層地熱、 洋流發電、高效太陽能與生質碳匯為優先推動技術。 其中第一支箭「去碳燃氫」,在中研院與台電歷時數 月的密切研究測試下,終於成功在近期取得可實用的 表現成果。
中研院廖院長表示,「臺灣碳排量在民國 107 年 的統計高達2.8億公噸,當中約50%來自於發電。」 對此,兩年前中研院提出的天然氣甲烷裂解去碳燃氫 技術,兼具供應氫氣與固碳效益,並可免除二氧化碳 捕集與儲存。與台電的合作,則進一步證實該技術可 接軌既有發電系統,將研究與應用成功垂直整合。
針對中研院去碳燃氫結合發電技術的多項優勢, 該院永續科學中心執行秘書陳于高說明,首先,天然 氣去碳產氫僅需電解水七分之一的能量,能量消耗相 對較少;其次,去碳燃氫設備可直接建置在發電廠, 直接送入渦輪機發電,不須額外興建儲存和運送等基 礎設施,減少儲氫和運氫問題;第三,可藉由提高去 碳轉化率及混氫比例,循序創造低碳電力,逐步減碳 至零碳發電;第四,若以再生能源產生的綠電投入, 將可產出達到三倍複利效果的零碳電,讓零碳電效益 以指數方式放大;最後,藉由去碳燃氫技術所獲得的 碳黑具附加價值,將可作為工業材料。
技術成果讓世界看見臺灣
下一步投入興達示範基地應用
經濟部王部長提到,「國際能源署曾經警示,單 靠既有技術恐難以實現 2050 零碳目標,必須再擴大發 展更多能源科技。本次的發布會成果,不只可讓世界 看見臺灣的研究表現,亦有利於我國爭取加入跨太平 洋 夥 伴 全 面 進 步 協 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儘 管目前各國都在投入氫能,但綠氫的來源亦是一大課 題,除了使用再生能源電解水製造氫氣,另一種作法 即為天然氣蒸汽重組或裂解製氫。王部長表示,「短 期內綠氫雖可仰賴進口,中長期的未來仍要尋求自主 生產。在臺灣的再生能源依然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 下,中研院的技術研究成果將對臺灣燃氣發電的減碳 計畫帶來極大幫助。」
接下來的目標,台電預定在今年年底前將去碳燃 氫產出的氫氣,使用於興達發電廠燃氣混氫發電示範 基地,做為部分氫氣來源。曾代理董事長表示,「倘 若氫氣來源供應穩定、輸儲設施搭配完善下,以氫氣 替代 5% 天然氣估算,每年將可減少超過 7,000 噸碳排 放量。下一步台電將視技術發展進程,逐步提高混氫 比例,再推展至國內其它電廠機組。」
台電與中央研究院舉行「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發布會」,總統蔡英 文親自出席肯定研發成果。圖左起為立法委員洪申翰、立法委員 蘇巧慧、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 曾文生、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總統蔡英文、總統府秘書長林 佳龍、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委吳政忠、 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高仙桂。
TAIPOWER 23
No.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