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台電月刊2023年11月號
P. 43

                                  品,願意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本地食物。」彭理事主席 點出《食農教育法》引導消費端認同本土農業,願意 吃在地食物,減少依賴進口糧食,降低食物里程的核 心價值。 食農教育融入課綱  潛移默化改變生活消費模式 在學校課堂上,受過食農教育培訓的講師生動講 述由布農族作者乜寇.索克魯曼及繪者依法兒瑪琳奇 那合作的繪本《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讓學童了解 原住民族保存當地種子的習慣,和豆子有關的傳說。 孩子們由此認識不同的豆子及功能,綠豆可以孵芽 菜,黃豆可以做豆漿、豆腐,樹豆可以煮湯。設計體 驗活動,動手做餐點,從體驗中融入生活。 而在生活場景中亦有食農教育的影子。各地特產 季節結合旅遊活動,與食物、節令、慶典節日有關。 參加這些活動時,試著用食農教育的觀點去觀察與發 問,可以了解「吃在地、吃當令」對環境最友善。 「相信消費可以改變世界!」是主婦聯盟合作 社的核心理念,食農教育的最大公約數、最關鍵的角 色,就是消費者。彭理事主席指出,即使沒有時間去 上課,透過消費時注意產品的標示內容物、成分與熱 量、產地,或是將生產者的故事和理念表達出來。這 都是認識食物、用行動做選擇的機會。 低碳飲食選擇  改變未來的機會 十年前,若告訴別人你每天三餐的選擇可以改 變未來,聽者多數一臉狐疑。近年,多數人都可以認 同透過低碳食物愛護地球。彭理事主席提供三個低碳 綠飲食的原則:一、地產地消,選擇臺灣本地生產的 食物,降低食物運輸與保存處理的碳排,飄洋過海的 航空貨運二氧化碳排放單位是卡車等公路運輸的 9.7 倍,是鐵路運輸的 27.4 倍。二、多吃原型食物,減少 加工過程的碳排,健康又減碳。三、食材物盡其用, 善用全食物,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吃紅蘿蔔的 根莖,紅蘿蔔葉子可以剁碎包水餃;或是一整隻雞當 中,可取雞胸肉、雞腿,雞爪可以做鳳爪,其他部分 的肉可以變成雞絲入菜。 惜食減少浪費方面,各家有不同做法。「全家」 超商在民國 108 年就推出「友善食光」(鮮食到期前 7 小時打7折),一年約減少3,000噸的剩食,等同減少 8 萬多公斤碳排放量,更帶動 7-11 等其他超商通路跟 進。只要消費者多一點用心,每一個飲食決定都能影 響未來。     每天選擇吃甚麼,都是改變未來的機會           地產地消,吃臺灣本地食物, 產地到餐桌,減少食物里程, 選擇當令食材,在產地消費。 桃園 拉拉山水蜜桃 臺中 大甲芋頭 臺南 麻豆柚子 吃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健康又減碳。 O V.S. X 食材物盡其用,從頭吃到尾。 食農教育 資訊整合平台     有教案、活動、     相關資源及跨部     會的食農資訊。                         No.731 TAIPOWER 41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