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台電月刊2023年11月號
P. 42
Lifein Taipower 電力與生活 40 台電月刊 112 年 11 月號 從餐桌改變未來 買在地、吃當令、物盡其用全飲食 諮詢顧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 文|李宛澍 臺灣人重視吃,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民國 111 年統計,全國家庭的消費支出花費在吃喝飲食的比 重達到 27.77%。臺灣一年糧食總損耗就超過 405 公噸,如以 450 克便當計算,等於每人每天都 丟掉一個便當。去(111)年 5 月,《食農教育法》三讀後公布,顯示自民國 99 年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現改制為農業部)進行「食農教育」政策研究計畫以來進行的討論、極端氣候的衝擊 和社會氛圍的改變,我們願意從政策面導入,促進土地與糧食生產的正向關係。 在《食農教育法》通過前,就將食農教育 帶進校園、在消費通路上推廣環境友善產品的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 指出,國民的飲食、營養和健康看起來是個人 選擇,其實,背後牽動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和農 地利用率,並影響環境永續。 推動《食農教育法》 讓消費者認同在地農業 若以聯合國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 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推估的比例中間值30%估算,臺灣糧食 系統的碳排放應約有8553萬公噸。民國109年 我國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約335萬公 噸(CO2e),僅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17%,遠 低於IPCC推估的全球平均值(約21%~37%)。 主要是臺灣缺乏完整的糧食碳排放計算,目前 只計算「農業生產」的碳排放。而由生產地到 消費者手中,包含土地利用、加工、冷藏、廚 餘等環節的碳排,都未被歸在農業部門。 臺灣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從民國 81年的39.22%,掉到民國111年的30.73%,顯 示除了涉及戰爭或鎖國時有糧食不足的國安危 機外,當七成的食物熱量依賴進口,則其中的 漫長的越洋運輸和繁複處理鏈也會產生更多碳 排。臺灣農業部門著重在輔導生產端減碳,至 於消費端則是藉由《食農教育法》立法方針推 動消費者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 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 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讓大眾 了解食物和背後的生產者及銷售之間的關係, 「當你認識越深,會願意去支持臺灣的農產 11 享綠生活學